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10章 由来只有新人笑

大宋河山 第10章 由来只有新人笑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达叔,早。”

穿着一身类似于后世的练功服,山麓林木皆裹素装,大雪初晴,山间虽然无风,寒意犹凛,这青年却衣着单薄,朝阳映照下,刚晨跑结束的脸上泛着红晕,那是青春飞扬、健康强健的光泽。

发须花白的老者刚刚将陵墓左侧存留的一处积雪清扫干净,回头望向青年:“三郎早,跑完三十里啦。”

青年拧腰压腿做着拉伸动作,双手划了一个大圆:“沿玩珠峰脚跑一圈,不多不少正好三十里。”

做罢长距离跑步后的修整动作,青年从老者手上接过点燃的三支香,在墓前蒲团跪下,恭恭敬敬的拜了三拜,朗声说道:“阿公,早上好。”

墓碑上端端正正用隶书刻着数个字:王公安石之墓。右侧两行小字写着:安石三莅江宁,卜居钟山,子姓兄弟,多着籍焉。

整座陵墓并不大,更谈不上气派,占地约一亩,墓前有华表、坟庵,两侧有树木拱抱。墓前左侧搭了两间草堂,供守墓祭祀者居住。

此处是钟山南麓的独龙阜玩珠峰,遵王公生前遗嘱,除其父亲王益和大哥王安仁葬牛首山外,其与儿子王雱皆葬于此处。

是的,此处便是褒贬不一的完美主义者、倡导主持新法引发朝野纷争的前翰林学士、参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荆国公、司空、太傅……临川先生、半山居士、介甫公王讳安石之墓。

元丰八年,神宗去世,赵煦即位,改元元佑,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加王安石为司空。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等到自己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佑更化”。

在得知新法被全面废除之后,元佑元年四月,王安石郁然病逝于江宁钟山,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葬于江宁半山园。

死亡是一道黑色门槛。王安石死了,这个王朝再也没有支柱,这个时代再也没有灵魂。不管怎样,王安石的生命持续一天,对于某一部分人们而言,就仰望他一天,即使不再发号施令,可仍然是一面旗帜,一种标志,一个信号。

司马光闻讯,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政治家没有了对手,生命再也没有了激情和斗志。这位新上台的宰相,此时正在家养病,当即提笔给另一位宰相吕公着写了一封信。

在这封简短的书信中,司马光有些失落,有些恨意,也有一些宰相肚里好撑船的姿态。他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

小皇帝赵煦就追赠王安石为太傅,并命中书舍人苏轼撰写《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

作为王安石政治上的敌人但又是人格上的知己的苏轼如是言:“……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闲,靡然变天下之俗……”

他并没有以旧党的口吻全盘否定王安石,而是公正地评价了王安石,对他的事业、学术、文章表现了高度的理解与推崇。

王公逝矣,其生前敌后诸多评语如韩琦之“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曾公亮之“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唐介之“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曾巩之“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司马光之“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黄庭坚之“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或褒或贬、或敌或友,都无关重要。逝者长往矣,管它洪水滔滔。

王棣却想了很多,于他而言,王安石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更是他的亲人,是疼他爱他、关怀呵护的长辈,也是顶天立地、具有极强人格魅力的真男人,可用“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定义其一生。

在他看来,王安石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作为一个文化人,王安石本该有很多路可走。位极人臣,光宗耀祖,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或是做朝廷的御笔,小心翼翼,写些歌功颂德的文章,他的诗文本来就是第一流的;如果“不为五斗米折腰”,那就到桃花源去,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天伦之乐,也是一种选择。

人各有志,有人向往浅滩,有人向往大海,偏偏王安石是人中之龙,是热血男儿,是个有性格的文人,对政治的关注,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对朝廷命运的关注,一直贯穿到他生命的结束。他甚至耻以文士自名,其文学思想也表现出政治家的色彩,宗旨在于经世致用,重道崇经。的确,他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出现在北宋的历史舞台上,两任执政,倡导变法,权倾天下,在当时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历代文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可惜的是,他的一心为民的变法并未受到大多数人的接受且欢迎,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是大逆不道,是有悖祖制,是为一己之私的冒进,是置万民于水深火热的大破坏。

是以,神宗皇帝一旦殡天,新帝登基,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

此时,三冗危机犹存,内忧外患仍在,但“只可徐徐图之也”。

一朝天子一朝臣,人走茶凉宾换主;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转眼已是元佑四年冬月,正处于小冰河时期的江南早早的落了雪,前天已是今冬第八场雪了。瑞雪兆丰年,期盼来年大丰收。

这数年发生了几件大事,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元佑元年:四月,王安石卒;七月,夏国主秉常卒,子乾顺嗣;九月,司马光卒;十一月,立经义、词赋两科。

元佑二年:二月,代州地震;六月,西蕃阿里骨逼鬼章据洮州。

元佑三年:三月,赐进士李常宁等并诸科及第、出身共一千一百二十二人;三月、六月,夏人扰边。

元佑三年:二月,吕公着卒;四月,分经义、诗赋为两科试士,罢明法科。

元佑四年:九月,诏恢复集贤院学士。是岁,京北旱,浙西水灾。

元佑四年十一月,王棣为祖父王安石守墓三年半。

按五服,孙子属于第二等齐衰之列,只需为祖父守孝一年即可。王棣却立下誓愿,愿为祖父守孝三年半。

这三年多来,王棣在玩珠峰王安石墓旁结庐而居,每日焚香祭祀、读书写字,且随“达叔”习练拳脚棍棒之术,一日未离。

达叔,是名老卒。

就是“安石野游不骑马,以小毛驴代步,老卒奉之”的那名老卒。

达叔,大名张孟达,饶州安仁人士,英宗治平四年入伍,后因战伤退而为王安石近侍,未娶,侍奉王相至今。

王棣自至此时空便识得达叔,而后知其与第二十七代天师、崇真通惠紫玄真君张象中崇是为同宗未出五服之同辈。

张天师吔?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法大教师”的那个张天师,五虎山第一达人……反正与武当山差不多,真论起来比武当山更牛。

好有亲切感。王棣前世是上饶县人,离龙虎山两百多里地,原本就是正宗的老乡。

达叔十八岁入伍为卒,在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期西夏皇帝元昊对宋方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期间,入西军种家军,屡赴前线,因作战勇猛升步军都头。

在庆历二年定川寨之战中,张孟达身受数箭而不倒,后被救下,辗转送至后方,经数月的医护调养方脱离生命危险,但终因伤势而退役,随伤残军卒回汴京接受整顿安排。

京城大居不易,除了舞枪弄棒再无一技之长的达哥不多久便将津贴用了个一干二净,穷困潦倒之下不得不露宿街头,后因风寒染疾而命垂一线。幸好遇上刚进士及第未久的王安石出手援救,命愈后便作为随扈跟随王安石左右。

达哥成为达叔,风华不再,当年那个上阵奋勇杀敌的张都头鬓角染霸、腰背佝偻,也未娶妻育子,只随从王安石左右。

王安石罢相退隐半山,达叔便牵着那头温驯的驴子,驮着身心俱疲的大丞相游走山水之间。

三年前王安石病逝,达叔未曾哭泣,只是愈发佝偻,脸上的皱纹愈发的深,比战场的壕沟还深。

他自己动手在王安石陵墓前搭了一间低矮的茅屋,每天三柱香,将陵墓打扫的干干净净。然后,教王棣拳脚功夫。

他不孤独,有王棣陪着他,他陪着王安石。

转眼三年半,王棣已长成身姿丰朗的英俊少年,而达叔愈发的苍老。

岁月无情,人知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