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16章 香花美人

大宋河山 第16章 香花美人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能背诵张功甫的《梅品》,是算不上开金手指的。于王棣而言,重生的最大好处是记忆力远胜前世。

就是不知道百年后爱梅达人张功甫想写《梅品》时,却发现有前人的珠玉在前,而且所言者恰是他心中所想,他会是怎样的愕然,以及丧气?

但他提前一百年让《梅品》问世,虽然只是一小段,也足以震住别人了。

“说的妙,便是‘梅妻鹤子’也未有此等精妙雅言也……”李之问掀帘而入,身后跟着聂胜琼以及她的一众追随者。

早前一刻,王棣品梅声传到隔壁,“宜称廿六条”一出,聂胜琼眼睛都亮了,显然是深得她意。

李之问倒是猜中了她的心思,晓得她极想去往隔壁当面聆听那人的品梅高见,心里虽有些酸溜溜的,仍是决定成全她,遂带头过来王棣这边,也顾不得不问而掀帘而入的无礼之举。

见到雅间的数人,李之问怔了证,话语戛然而止。他虽不认得王棣,王桐与王楠却是认识的,父亲与王安礼关系不睦,后辈之间的关系自也好不到哪去,平素遇见也不交流,井水不犯河水。今儿个可是有些尴尬了。

王桐等自然也不会理睬对方,王安礼将调知扬州,李察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是直接原因。长辈被“挤”离江宁,虽然是平调扬州,但在某些人看来,至少在官家心里,李察是比王安礼更得圣心的。

聂胜琼并不认识王棣等人,见李之问默不作声,也未想太多,盈盈一福:“小女子聂胜琼见过各位郎君、娘子……冒昧问一句,先前品梅宜称是哪位郎君高见?”

她娇靥晶莹如玉,肌肤胜雪,冰肌玉骨,仿佛吹弹可破,峨眉如一弯细细的月亮,齿如瓠犀,目若秋波流转,双瞳剪水,婉如清扬,千万种思绪藏于其间,明亮动人。细小的洁白琼鼻下,粉嫩可爱的樱唇好似一朵美丽的花儿,娇艳欲滴。

难得的是,她未施粉黛,却依旧妩媚动人,精致又显清丽脱俗,艳若桃李,丽如春花,当真是“六宫粉黛无颜色”。

如此娇美的容颜,便是王未、王末姊妹俩见了也是为之倾绝。

她口中出声询问,目光却最终停在王棣身上,大概是认定了他是正主。

让美女盯着看,饶是两世为人、心静如水的王棣也有些吃不消,咳了声,道:“是在下谬论。”

“公子太谦虚了,适才那番话若非真正识梅之人怎说得出?”聂胜琼绝对是个好学生:“既有花宜称,想必是有花憎嫉的?还望公子不吝赐教。”

王棣微微一怔,这女子真“花痴”也。她的一对眸子似会说话,让人不敢直视。这样的年龄,在他的前世还是中学生呢,王棣为自己一瞬间的失神而暗觉羞愧。

美女有求,自是有求必应。

王棣干脆花憎嫉十六条、花荣宠六条及花屈辱十二条一并讲完。

梅生傲骨兰报幽,竹揽清风菊耀秋。最是花中君子四,枝枝叶叶解烦忧。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华夏园艺绵延数千载,物种繁茂,风采纷呈,而文人雅士尤好梅兰竹菊,其因何在?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而梅为四君子之首,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

自古以来,文人好梅、颂梅者不知凡己,是为文人雅致也。

但王棣这番言语却是说如何欣赏梅花,另辟蹊径,偏偏说的有理有据,让人不得不服。

“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末了,他又说:“吾以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呵呵,今日虽无雪,但有清溪,有小桥,有松竹,正是赏梅佳时也。”

他望聂胜琼一眼,未说出“美人淡妆簪戴”这一条,听者却是心领神会。

这位是谁?怎有如此见解?

见到李之问等人脸上大大的问号,王桐等人自是与有荣焉。

王未更是笑道:“三郎,想不到你还懂这些,真是出人意料啊。”

“三郎?”李之问的表情最为复杂,既为聂胜琼寻到了爱梅“知音”而欣慰,又为自己不是这个“知音”而自怨自艾,听王未言语,倒是知晓了王棣的身份:“可是介甫公大孙王棣王公子?”

王棣?跟随李之问的那数位年青士子表情愈发精彩,望向王棣的眼神有羡慕,有好奇,还有嫉妒。

王棣前世在机关部门工作,察颜观色是必修课,将那些士子的表情变化一一收入眼底,稍加思忖便明白了前因后果,不由得暗暗苦笑:东坡居士也太给力了。

数年前,苏轼折道金陵拜访王安石,停留一月有余,期间王棣几乎全程陪伴。

苏轼见王家子气度不凡,数次考校后大为赞叹,言道“此子大才,某亦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过后,苏轼国惜王棣之才,不欲其沉泯于众,乃在扬州、汴京等地,多次在友人面前提及王棣此人。东坡居士何许人也,能得其多般称誉、提携,王棣在文化圈想寂寂无名也难。只是这数年,王家三郎从未在公开场合露面,其人究竟如何却是成谜。

在这“暗香阁”,先前侃侃而谈的温润少年原来便是那个传说中的“王家宝树”,观其人听其言,东坡居士大抵是没有言过其实的。

聂胜琼终究并非“圈子”里的人,不晓得其中关节,但王棣所说的如何赏梅的论点着实让她深以为然,想了想,说道:“王公子何不将此般言论编辑成册,好教天下爱梅之人有所禀持?亦是一桩风雅妙事呢。”

王棣微微一笑,尚未开口,王未便抢着说道:“对呀,三郎,你若是不得闲暇,我可以帮忙的。”

她说完,大概觉得有外人在,不应如此率性,吐了吐舌头,很是可爱。她是王旁的长女,只比王棣小了一个月,打小便不肯唤王棣作“哥哥”。

“可以呀……”王棣随意地应了声,看看时辰:“歇够了吧,走,赏梅去。”

雅室不大,挤了十几个人,便丝毫显不出“雅”了。

梅花山约有百来亩,人在“暗香阁”上四眺,山岭青葱,隐约还有积雪未消。再看阁楼周遭,满眼一片色彩娇艳高洁的梅树,有的娇小玲珑,憨态可掬,像初生的婴儿般可爱;有的青春洋溢,热情奔放,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般可爱;有的超凡脱俗,端庄大方,如贵妇般可敬。

待到人置身花海中,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满树的梅花开了,细长的枝条被密密麻麻的花朵包围了。一朵朵梅花你挤我拥,形态姿势各不同,有的懒洋洋地平躺着,有的翘首盼望,有的歪歪扭扭地依着旁边的花朵,有的侧着脑袋,有的俯瞰着大地。

红色的艳若桃李,灿如云霞,又如燃烧的火焰、舞动的红旗,极为绚丽;粉红色的梅花如情窦初开的少女的面颊,带着十二分的羞涩,如描似画,柔情似水;白色的梅花如银雕玉琢雪塑,冰肌玉骨,是那么清丽超然,清雅脱俗,清白无瑕,清正无邪,令人望之肃然起敬。

至若徜徉其中,便有芬芳浓郁,暄香远溢。浮功的香气盈怀,在身子内外萦绕不散,若深深地吸上一口气,更是清香满口,沁心入脾,顿觉心旷神怡。

偌大的梅林间,游人三五成群,男女老幼咸有,多以士子文人居之,或高谈阔论,或窃窃私语。亦有少妇在侍婢的陪同下细步行走,虽有薄纱遮面,仍是吸睛无数。

彼时无论男女皆喜斜簪插花,不曾折花插髻的王棣几人反倒显得异类。

“此品梅花头甚丰,叶重数层,盛开如小白莲,梅中之竒品。花房独出而结实多双,尤为瑰异,极梅之变,化工无馀巧矣……”李之问亦是好梅之人,指着一株梅树说道:“某晓得蜀海棠有重叶者,名莲花海棠,为天下第一,可与此梅作对。”

众人自“暗香阁”下来,聂胜琼便一直跟在王棣等人左近。李之问诸人自是陪同左右,绞尽脑汁要在佳人面前展露才情。

李之问故意提高音量,前面的王棣等人当然听得清楚。

王未不喜李之问出风头,随手指着一株粉红色的梅树问王棣道:“三郎,此谓何梅?”在她想来,王棣自是晓得的,盲目的信从啊。

王棣还真认得,随口说道:“红梅。标格犹是梅,而繁宻则如杏。香亦类杏。诗人有‘北人全未识,浑作杏花看’之句,与江梅同开,红白相映,初春绝景也。东坡居士诗云‘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盖谓其不韵,为红梅解嘲云。”

众人想了想,记起“诗老不知梅格在”一句出自苏轼的《定风波.红梅》,此词是他贬谪黄州期间,因读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王棣这么信手拈来,肚子里存货真足啊。

聂胜琼更是双眸发亮,王棣寥寥数语将红梅解释通透,且顺口说及东坡居士的诗句,何其博学也。

又听前方的王未穷追不舍:“如此美景,三郎何不赋诗一首?”

王棣对性子爽朗洒脱的王未也是没辄,晓得对方的心思,是想着压李之问一头呢。

他虽不欲莫名其妙的得罪人,心下却有另一番计较,遂缓缓吟道:“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