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快穿之我与女配共战袍 > 第236章 不叫清平,乐不起来(5)

说白了,造成这样的结果,最大的原因还是宋朝拉胯的马政。

华国的马主要有两种,最为人熟知的蒙古马,以及不太出圈的云贵川的川马。

前者耐力强,后者爬山能力强,但不适合平坦地面进行战略机动作战。

北宋接手了五代的烂摊子,跟契丹人从太祖一直打到真宗,仍然没有收回燕云地区,这样致使河套养马地成为优质蒙古马最重要的来源地。

然后,西夏一割据,最重要的产马地都没了,就只剩下个小耐力又不行的川马。

在冷兵器时代马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蒙古能一路从东亚杀到欧洲靠的就是轻骑兵。

卢长青感觉头有点痛,好装备全在敌方阵营,这仗是真的不好打。

卢长青将连续三个月关于西夏边境大大小小的战事全都记录了下来,后编辑成册交到了杨善君手中。

杨善君翻看了一番后,不解地问道:“这是何意?”

“西北边境战事频发,党项人越来越不安分,那李元昊恐有不臣之心。”

杨善君合上折子递还给卢长青,“这些事每日常朝时枢密使会告于陛下,你就不用操心了。”

卢长青又将折子推给杨善君道:“都知不妨跟官家提一下,三年前元昊能以极快的速度镇压肃、瓜、沙三州的回鹘部族,怎会在对我朝军事上连连败退呢?这其中必定有诈!“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下官觉得元昊此招是为了麻痹我们,好叫我们轻敌,之后定会有大动作。”

卢长青见杨善君表情有些松动,又出口劝道:“不管官家重视与否,至少得让他知道元昊已有反心。”

杨善君思索一番,还是觉得卢长青提出的问题,没什么大用。

“知道又如何?难道朝廷还能主动攻打不成?契丹人不会同意的,他们还得靠党项人牵制我们。”

“都知,我们身为大宋的官员,官家的近臣,我们的职责不就是为了为君王排忧解难吗?现今既然已经发现隐患,那我们就要向君王提出来,防范于未然啊!不然日后问题爆发出来,官家若是追责,结果我们能承担得了吗?”

杨善君拿起折子放到一边,仍然没太将卢长青的话放到心上,“行吧,我明日会交于官家查看,没事的话,你就退下去忙你自己的吧。”

“是,劳烦都知了。”

卢长青第二天并不值班,不过她一大早就来到衙门等着结果,见杨善君从外边回来,赶忙上前询问情况。

杨善君将手中的折子递给卢长青,语气淡淡地道:“你的折子官家已经批阅过了,你自己看吧。”

卢长青打开折子,看着最后那大大的“卿多虑了”四个大字想要捶墙。

她就知道会这样!

摊上赵祯这样的皇帝,是她的晦气!

“这下怕是外廷都知道你的名字了。”

卢长青不明白杨善君这话是什么意思,遂问道:“都知这是何意?”

“刚才王相公和陈相公都在,听我向官家奏明此事皆是大笑连连,说你杞人忧天,又向我问及了你的名字。”

卢长青想要冷笑,但忍住了。

笑吧笑吧,俩死老头!韩琦马上就要开大喷人了,到时这两老头齐齐打包被罢相,看还笑不笑的出来!

果然,自那天之后,白扶楹的名字不仅外廷的人知道,连后宫的嫔御们也都听说了。

当然不是什么太好的名声,尤其是外边那些大臣们,每次提到卢长青,大多都会跟上一句“妇人之见”。

卢长青本来是不知道这些事的,还是白士元托人带进来的家书,命令她不要在宫中胡来,免得让他在同僚面前丢人。

卢长青看完白士元的书信后直接烧了。

什么东西!一个从六品居然敢指挥她这个六品官员做事?多大的脸?

卢长青又展开一起被捎带进来的白行可的书信。

信里说何瑰逸生产了,是个男孩,已三月有余。

由于白明舟已经彻底废了,何家不愿意何瑰逸留在白家守活寡,说什么都要接女儿回去。

杜荷之一开始不愿意放人,最后白士元怕事情闹大了不好看,最终还是同意何瑰逸与白明舟和离,放其带着全数嫁妆归家。

至于吴想几人早在何瑰逸生产当月便放她们出府了,有的回了家,有的则留在京城中做些小买卖。

不服老的白士元又纳了一房妾室,说是刑部尚书晏殊给了他的自信,对方四十七岁都能生儿子,还不满四十五岁的他自然也可以。

喜得新人忘旧人,卢长青之后没少在林文卿寄来的书信里看到对方对白士元的抱怨。

还抱怨,那就是还有感情,若真没感情,那是半个字都不会提。

卢长青给林文卿提供了两个方法,要么爆发大闹一场,跟白士元一刀两断,要么就忍气吞声憋着。

信送出去后,估计是看出来卢长青嫌烦,林文卿再来信,便再也不抱怨白士元了。

1038年注定不是一个平凡年,青州多地发生洪灾,灾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及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

韩琦连疏四人庸碌,痛陈宋朝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使四人同日罢职,即所谓“片纸落去四宰执”。

同时抨击当时“货赂公行”“因缘请托”的社会风气和“侥幸日滋,赏罚倒置”的官场**作风,建议赵祯开始从朝廷内部裁员。

裁是不可能裁的,庆历新政改革那都是被逼的没办法了,赵祯才开始革新“祖宗之法”。

其实朝廷官员早就发现国家财政问题和制度的不合理。

三冗问题应该是宋祁最先提出来的,宝元二年(1039年)时任三司度支判官的宋祁曾上疏《三冗三费疏》,建议朝廷“去三冗”、“节三费”,这个时候就已经点明了朝廷需要对“祖宗之法”中的流弊进行改革的方向。

然而没人敢动,大家又不是傻子,想想史上那些改革的政治家,有几个下场是好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