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快穿之我与女配共战袍 > 第325章 如懿(完)

快穿之我与女配共战袍 第325章 如懿(完)

作者:就爱折耳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4 10:32:11 来源:书海阁

“娴太妃,不是我不愿意帮你,是我如今的朝堂上也十分艰难。”

卢长青看着琅嬅这副为难的样子,对空间里的如懿抱歉道:“日后你可能不能享清闲了。”

如懿从书本里抬起头来:“发生了什么事吗?”

“阻力太大,琅嬅现在根本没条件支持我。”

“那怎么办?”

“没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

如懿动了动脑子,猜到了卢长青所谓的条件,“蒸汽机?”

“是,除了蒸汽机外,我暂时想不到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朝堂上那些男人同意让我出山。”

“想做什么便去做吧,如果不是你,我这会已经死了。”

“多谢。”

如懿笑得一脸轻松,“你做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出力的是你,载入史册的人却是我,该说谢谢的人是我才对。”

跟如懿说好之后,卢长青这才跟琅嬅道:“工部那边不是一直都研究不明白蒸汽机吗?我可以帮忙。”

“你?”琅嬅大惊,“工部的人都研究不明白,你怎么会?”

也不怪琅嬅惊讶,虽然“如懿”曾有才女之名,但学的都是一些孔孟之道,自入宫后便也没有出去过,哪里学得来西洋那些玩意?

“先帝都能有奇遇,为何我就不行呢?”

琅嬅难以置信,追问道:“你果真有奇遇?”

卢长青微笑点头,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娘娘,试一试又何妨呢?”

这一试就是一年多,在卢长青的带领下终于造出了大清第一台蒸汽机。

有了这个天大的功劳,放足和建立大清第一所女子书院这两件大事很快就提上了日程。

书院是卢长青提议的,名字自然就由她来取。

她想取名叫“北京女塾”,结果被拒绝了。

又提议叫“大清第一女塾”,寓意朝廷第一所女子书院。

有人觉得“第一”这个称号太大,女人压不住不说,还有鄙视男人的意思,何不直接叫“大清第一所女塾”?

卢长青在心里咒了提出这建议的死老头早点死,随后看向琅嬅,让她拿主意。

琅嬅想了想道:“一个书院的名字哪有那么多讲究,就叫北京女塾吧,如果觉得特别了一些,你们可以在京中随意挑一家书院改成北京男塾。”

几位大臣:……

学校就建在璟瑟的公主府上,或者说是璟瑟将自己快要竣工的公主府让了出来用作学校。

卢长青问她为什么这样做,璟瑟说:“其实我很早就想要乘船出去看看,可我知道皇阿玛不允许,不然他也不会不许我跟着他一起学西洋文字。”

其实璟瑟也很惨,虽然清高宗和琅嬅确实很疼爱她,但跟着她胯下有二两肉的弟弟比起来,她从未被自己的母父选择过。

学校成立第一年,学生只有十六人,其中有六位都是皇宫里的人,四位公主,另外两位,一位是海兰,一位是容佩。

第二年,新旧生达到了五十多位,新生中有八成皆为成人妇女。

到了年底,学生猛增至一百余人,卢长青开始改革学制,分班分科。

最基础是识字班(基础算数班),这是入学必考的科目。

如果字都认不得,那后边的知识便没法学了。

接着是大西国语班,就目前而言,与清朝交流最深的国家便是葡萄牙,广州澳门沿海地区有不少葡萄牙传教士,葡萄牙语老师是最好请的。

卢长青最看好的是她开设的农桑科,在编撰教材时,她将基础地理和生物杂糅到了一起,用她们能听明白的语言介绍农作物的习性生长条件以及土壤气候虫害给它们带来的影响云云。

为了让她们能对植物生长有更好的理解,她还让琅嬅在郊外给学校划出一片田来让学生们种地。

除此以外,卢长青还开设了制造科学,主要讲纺织,这是她的专业领域之一,讲起来比种地简单多了。

在讲解这些知识时,卢长青还会插上一些比较粗浅的经济学内容。

卢长青不敢讲民主自由这些与封建统治相悖的东西,琅嬅现在守的是爱新觉罗家的江山,她也不会允许卢长青讲这些东西。

大清也学起英吉利来,严厉打击出口蒸汽机,因为有这个举动,上头也不许卢长青在学校里讲解有关蒸汽机的内容。

卢长青没意见,朝廷有蒸汽机,那她就带着学生改良纺织机,扩大纺织业生产制造规模,顺便带动种植业发展,进一步增加女子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

女子教育事业就这样如火如荼地搞了起来,先是北京,接着是南京、杭州、广东等地,不到十年的时间,经济发展相对快速一些的城市,女子书塾如雨后春笋般冒了起来。

容佩、璟瑟等第一批学生结业后,自愿去往沿海地区的女子书塾支教。

在琅嬅退至幕后,永琮彻底掌权那一年,如懿受邀去了浙江自己学生开的女塾里讲课。

之后她以书信的方式,请求琅嬅让她留在江南,琅嬅不疑有它,同意了。也许是天高皇帝远没了顾忌,又或许是感觉自己活够了,更有可能是怕好不容易放了足的女子再一次被关进后院,如懿开始讲起了权力和抗争,自由与民主。

自远洋贸易开放以来,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较之内陆更加发达,接受新思想的可能性更高。

接下来的八年,如懿带着她的学生们一直游走在江南地区和华南地区一边讲学,一边着书。

这样的事自然瞒不过朝廷,如懿作为典型被朝廷的钦差带人扣押回了京城。

头发已经花白的琅嬅看着盘腿坐在大牢里的如懿,痛心疾首道:“我那么信任你,不顾皇上的反对让你留在江南,你就是这样回报我的?”

如懿看向牢门外锦衣华服的琅嬅,道:“娘娘,没有我就没有如今的大清,而且我的所作所为皆是为了大清百姓,你怎能指责我呢?”

“你还好意思说是为了大清百姓?”琅嬅将手中的书册扔到如懿跟前,“你自己看看你写的都是什么东西?你这是想造反啊!”

“我问你,鼓动百姓造反,打起仗来,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对你,对天下百姓有什么好处?”

如懿将背挺的笔直,微笑着对琅嬅道:“当然有好处了,推翻封建统治,自由民主共和。”

琅嬅气得嘴唇都在颤抖,“你难道不顾你娘家族亲了吗?你犯的可是夷三族的大罪!”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她们能为伟大事业而死,也算死得其所。”如懿轻飘飘地道。

琅嬅失望地看着如懿,“八年不见,你怎会变得如此冷血无情了?”

“太后,你不懂我,到头来你我终究不是一路人。”如懿说完闭上了眼睛,不再搭理琅嬅。

如懿的尸首最终是已经离宫的容佩拿钱收拾的,连骨头带灰被她从北京带去了浙江,然后撒到了海里。

由于如懿之前的举动,现在整个江南和华南地带的书院全被关停整顿。

受影响最大的便是女子书塾,除北京的女子书塾外,其它地区的全被勒令永久关停。

容佩想起自己曾经问如懿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方当时说:“我这白得的一辈子活得也差不多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也不枉在这世上重走一朝。”

容佩不懂什么叫“重走一朝”,但她明白什么叫“宁鸣而死,不默而死”。

容佩与四五好友背上行囊重新回了北京,璟瑟公主去年跟着商队远洋去了西方,她要在这里等她回来。

容佩想,璟瑟公主也曾是如懿的学生,太后也许无法理解如懿,从来没被太后坚定选择过的璟瑟公主应该能理解如懿想要做的事。

容佩忽然明白为何如懿这些年要着书并四处讲学了。

一个“如懿”死了,但还是千万个“如懿”活着。

只要思想不死,种在土壤里的种子总会生根发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