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三国之群芳寻踪 > 第一百零五章 军政初分

三国之群芳寻踪 第一百零五章 军政初分

作者:金之天狼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20 17:02:07 来源:书海阁

虽然司徒原先是丞相之职演化来的,但到了东汉末年,不加录尚书事之职的司徒没啥实权,负责所谓掌管教化没啥意义,完全是一个政治花瓶,所以金良不吝于此。任命荀爽做司徒,一是为了显示金良所支持的这个何太后政权多重视世家党人,算是千金买马骨,不过这个老头到了明年就病死了,算是在他临死前利用一把他的名声;二是为了拉拢荀家乃至颍川籍的那帮贤才们,赢得他们的好感,虽然荀彧荀攸很对不起金良,但若是他们改弦更张重投金良,金良也不会拒绝。没等荀爽死,金良就准备等他死了再去任命卢植的好友郑玄做司徒,反正王允那个王八蛋只有做董卓伪政权的司徒的份了。

解除党锢、重用世家党人是历史上董卓入京后为了笼络世家党人而做的少数被人肯定的事情,其中最轰动人心的便是火箭提拔蔡邕和荀爽。现在金良把它做了,看你董卓的伪政权能做些什么。用一系列任命拉拢了袁家势力范围外的世家党人之后,何太后按照昨晚跟金良商议好的步骤,不吝封赏,去拉拢那些战功卓越的勋贵大臣,里面最为显要的自然是皇甫嵩和朱儁。

何太后冠冕堂皇地说道:“前次朝会,本宫封赏了洛阳城中的功臣,却忽略了普天之下其他的功臣,若不是他们在各地镇守,大汉江山便不会如此稳固。本宫不能寒了将士的忠心。”

为了笼络手握十万边军的皇甫嵩,何太后便颁下封赏诏书:“升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加爵为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共八千户。”

其实,这左车骑将军和槐里侯本来就是皇甫嵩在剿灭黄巾暴乱时汉灵帝封给他的,但后来皇甫嵩在征讨边羌时不能迅速平定羌乱,又得罪了十常侍里面的赵忠、张让,被两人在汉灵帝面前进了谗言,汉灵帝便收回皇甫嵩的左车骑将军印绶。削夺封户六千,改封都乡侯。食二千户。现在全部还给皇甫嵩,也算能宽慰老臣之心。

另外,何太后以董卓不服皇命拒不退兵,剥去董卓一切官职爵位。让皇甫嵩领凉州牧,负责征讨董卓,不过这个圣旨是何太后平安到达襄阳才签发的,现在签发只会惹恼董卓,让他提前攻城,对何太后撤退不利。当何太后到达襄阳后,便会颁布讨董诏书,到时候金良汇合关东诸侯猛攻洛阳,皇甫嵩领十万边军猛攻长安。断绝董卓的后路,避免西凉军再度回到凉州死灰复燃。然后便是封赏朱儁,虽然朱儁现在手里没有军队。但他是军中宿将,在军中甚有威望。

何太后为了笼络他,便颁布封赏诏书曰:“升朱儁为右车骑将军,领河东太守,加爵钱塘侯,食邑钱塘县六千户。”

何太后又是玩得刚才那一招。朱儁在剿灭黄巾暴乱后亦是被汉灵帝封为右车骑将军和钱塘侯,只是后来以母丧而离职。恢复原来的官位爵位。亦是宽慰这个军中宿将的忠心,让他不至于被董卓、袁隗等人拉走。朱儁领的是河东太守,河东地位十分显要,占据了河东,对付起董卓,便如同揪住了蛇的七寸,这样一个位置,非朱儁这样的军中宿将不能胜任。如此这般,皇甫嵩在后面爆董卓的菊花,朱儁打董卓的脖子,金良再和卢植一起整顿荆并两军联合其他关东诸侯猛攻董卓的面门,绝对让董卓死得比历史上更惨许多。

如果按照历史上的安排,孙坚这个长沙太守跑到豫州的地阶,从阳人那边进攻董卓,有点像是踢董卓的小弟弟,结果就把董卓搞毛了,一下子缩到了菊花那里,从洛阳跑到了长安,可惜当时只有一个皇帝,皇甫嵩这老头太愚忠了,董卓让刘协下诏给他,他就领着军队投降了,不然就真没董卓几天好活的了。

按照袁隗等人的意思,要安排袁氏故吏王匡做河内郡太守,金良坚决反对,河内郡连通并州和洛阳,如果让掌握数千泰山弓弩精兵的王匡屯在河内,金良身在荆州绝对会坐卧不宁,要知道,历史上王匡为了主子袁绍的利益,竟然斩杀了妹夫胡母班,金良可不能让自己的后备军门口趴着一条袁家的忠狗。

金良便推荐长沙太守孙坚转任河内太守,作为未来讨伐董卓的先锋,之前孙坚担任太尉张温的参军事时,曾跟当时隶属张温麾下的董卓有隙,两人仇怨越积越深,以至于历史上孙坚打董卓是最为积极的。金良把孙坚跟董卓的恩怨讲给何太后,孙坚现在还没有开始依附袁氏,可以使用,何太后便下诏让孙坚转任河内太守,至于王匡便去做汝南太守,替袁氏做看门狗。金良之所以建议何太后这么任命,除了对付董卓之外,也有遏制袁氏发展的用意。

金良和卢植已经竭尽全力打造出了一个全力拥护何太后和少帝刘辩的政治集团,这个集团的方针明底是反董,暗地是反袁。身处核心的金良自不待言,他对董卓和袁绍都没有半点好感。卢植痛恨董卓自不待言,卢植对袁氏亦甚为不满,他亲眼目睹袁绍、袁术兄弟领兵祸乱皇宫,他被宦官诬陷,袁隗明哲保身没伸一点援手,卢植的老友蔡邕、皇甫嵩、朱儁接二连三被宦官诬陷,贵为太傅的袁隗亦是一点儿仗义执言的架势都没有,再加上卢植耿直为国,没有半点私心杂念,十分看不惯袁家到处安插子弟和门生故吏的行径,再加上“代汉者,当涂高,刘氏亡,袁氏兴”这个谣言在洛阳城中的泛滥,使得卢植越来越憎恨厌恶排斥袁家。历史上卢植虽然为袁绍做过几天军师。但那却是袁绍统一河北,卢植穷困潦倒,没办法才为之的。而卢植恰好是皇甫嵩、朱儁、蔡邕、马日磾、刘弘、郑泰这些人的核心。有他出头,金良便乐滋滋地躲在后面尽收战果。尚书郑泰郑公业是何进举荐而成为尚书的,虽然屡次劝谏何进不要让董卓进京均被何进拒绝,但感念何进知遇之恩,毅然决定护卫圣驾暂避荆州。司空刘弘乃汉室宗亲,感到董卓的威胁,同时也注意到袁氏家族的蠢蠢欲动。亦决定跟卢植、金良联盟,对抗董卓、袁隗。

卢植又听从金良的建议。派亲信联络了屯兵安定的左将军皇甫嵩和尚在家乡的朱儁,皇甫嵩在讨伐黄巾和西羌时都曾被董卓忤逆,朝廷还曾想让皇甫嵩收编董卓的军队,所以两人关系是水火不济。十分恶劣,朱儁也对董卓在黄巾暴乱时的表现嗤之以鼻,甚是看不上董卓,这两个人就在行伍,跟就在朝廷坐而论道瞎指挥的袁隗关系也甚是一般,毋庸置疑的是,这两人跟卢植关系甚是莫逆,再加上太后密诏,相信会支持前往荆州的少帝刘辩。

卢植还联络了太尉兼幽州牧刘虞。刘虞身为汉室宗亲,对朝廷忠心不二,刘辩为先帝嫡长子。刘虞必定全力支持。如此这般,太后和少帝刘辩尚未到达荆州,已经有了强有力的支持。金良又让何太后给这些人进一步加官进爵来深度拉拢对方,巩固这个联盟。

金良之所以遍邀盟友,就是不想重蹈董卓的覆辙,金良现在威望不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不能使诸侯诚服。反而很有可能被所有诸侯联合反对,但若是联合卢植、马日磾、皇甫嵩、朱儁、刘虞等人组成一个联合政权,那么这个政权的威望绝对大过董卓占据的洛阳伪政权,金良便可以利用卢植等人的威望和自己麾下的精锐军队,击败董卓,招降纳叛,逐步统一天下。而卢植等人都是垂垂老矣,等这些人陆续死掉后,金良也差不多把自己的威望搞到了顶峰,到时候就可以独揽大权,威震朝野,便像胡昭说的那样,为帝,为王,皆在金良一念之间。

何太后见袁隗、袁绍、袁术等袁氏一党脸色越发阴沉,料想此前擢升蔡邕、马日磾为太师太保分袁隗权,提升那些与袁氏无关的党人,封赏皇甫嵩、朱儁等与袁氏一向异心的勋贵,似是把袁氏一党丢在一边,他们心中一定淤积了许多不满,何太后便收起心底的快意,脸上堆满笑容:“传本宫旨意,擢升袁基(袁逢长子,袁术同母兄)为太仆,原太仆黄琬转光禄大夫;迁扬州刺史陈温(汝南人,袁氏故吏)为太常,原侍御史刘繇迁为扬州刺史。”

如此这般,接下来的时间内,颁布了大量任命诏书,几乎全是对分布在全国各地州郡的袁氏子弟及其门生故吏的提升,这些人里面能够调遣的全部征召到洛阳朝堂给予高官显爵,不能征召入朝的也安排在袁家的势力范围做了些许提升。而且大多数任命看起来都不是那种明升暗降的伎俩。

袁隗、袁绍看不懂何太后这一系列任命,想了半天,也只能以为是太后想和他们袁家缓和关系,不至于得罪他们袁家太狠。袁术则直接认为是金良等人想跟他袁家搞好关系,所以劝说太后给予这些封赏,顿时喜不自胜,觉得袁家掌控京师朝廷更有把握了。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看不懂未来的时局,才这样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好现象。袁隗、袁绍以及依附于他们的袁家门生故吏们都还一致认为董卓是袁氏故吏,多少能分一些利益给袁家,再说董卓执掌朝政也离不开他们这些袁家人,所以根本不像其他那些世家大臣那么惧怕董卓入京。即便是袁术拿董卓一石二鸟陷害袁家的事实来劝说袁隗,袁隗和袁绍也下不了跟董卓鱼死网破的决心,还是想留在洛阳随机应变。

何太后这一系列任命之后,袁氏的门生故吏便主要调配在洛阳城、司隶地区、豫州、荆州南阳郡等地,至于金良未来的势力范围荆州、并州、幽州、扬州这四州里面的袁氏势力经过这样的征召擢升,几乎清除了一半以上。

数日后,董卓一入洛阳城。就会把这些升为公卿大臣的袁氏子弟及其门生故吏控制住,而金良便会乘此良机,在襄阳宣布董卓挟刘协建立的洛阳朝廷是伪政权。号召天下诸侯共讨之,并否认洛阳朝堂上的一切任命,再重新任命邺城里新的中央官员,让那些袁氏一党的权力消弭于无形。即便是不否定对这些人的任命,但他们已经被董卓控制住了,襄阳也不会再给他们留位置的。等到把董卓诛灭了,金良便会奏请何太后和少帝刘辩给这些人安上结结实实的从贼罪名。从而一举把袁绍的羽翼剪除的干干净净。

等把地方上那些脑门上贴着袁字的县令、郡太守征召到朝廷后,地方上的县令、郡守职位便安排给金良、卢植、马日磾、刘弘、蔡邕、朱儁、皇甫嵩、郑泰等人的家族子弟、门生故吏、亲朋好友或下属。这便是金良为了遏制袁氏未来的发展而制定出的“釜底抽薪”之策。昨天晚上告诉了何太后以后,何太后竟然咯咯娇笑了半天,一直笑骂金良是一个一肚子坏水的家伙,何太后竟然在笑骂之后还补充了一句“不过我喜欢。”金良还远未把权力全部收拢到手里。不敢放肆地说“要不我对你坏一下”,只是回了一句:“微臣一直相信,对待奸臣就要比他更奸,对待坏蛋就要比他更坏,像这样的坏,微臣还有很多,请太后拭目以待吧。”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金良忽然发现。在新一轮的权力瓜分里,金良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除了张杨的上党太守之外。他只为陈琳拿到了魏郡太守的任命,其他将领都只领到了襄阳附近几个县的县令职务。谁让他麾下有名望的人太少呢,司马徽和胡昭现在的名声也还不够响亮,至少不够说服这些大臣们给他们两人安排郡守职位。金良自然有些不满,想改变一下实力对比,避免自己在未来的联合政权里丧失主宰权。甚至丧失发言权。

跟随金良前来朝堂的陈琳及时地说出了两个字:“都尉”,提醒了金良。金良恍然想起。西汉时期,京畿三辅或边郡,在太守外还承秦制置都尉,都尉专管本郡军事戍防,其治所别立,置官属,在郡中与太守并重,有时代行太守职务。到了东汉,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中兴建武六年在内地郡国取消都试,省略都尉,其职由太守兼,只在边郡继续保持都尉及属国都尉,或出现极端情况时,临时设立,事了则罢。

金良便对何太后谏道:“幽州、并州北有乌桓、鲜卑侵扰,内有南匈奴、黑山贼、白波贼作乱,仅靠中央置军平乱,鞭长莫及,力有未逮,不如恢复郡国兵制,让郡国自行招募兵丁,防御地方,以抗敌寇。”

何太后对这军政大事一窍不通,而且即便已经让刘辩拜金良为尚父了,已经很信任了金良,也不能在朝堂上表现出对金良言听计从的样子吧,那样会让其他大臣看轻自己,便环顾其他大臣,在场的其他大臣大多都是坐而论道的文臣,唯有卢植领过兵,当仁不让,出班回话。

卢植细细想了一下,也赞同了金良的提议:“黄巾寇首张角、张梁、张宝虽死,但黄巾余党纷纷在各郡县作乱,诸如黑山贼、白波贼、青州贼、汉中米贼,举不胜举,难以平息,微臣思量过了,金将军言之有理,黄巾贼患难平,皆因取消前朝之都尉制度,使得地方郡国空有文弱太守治政,无有带兵良才去练兵备战。太后可在地方郡国设置都尉,令其召集士兵,既可抵抗外族的侵略,亦可威吓有不轨之心的乱臣,还可清除黄巾等乱贼,可以做为长治久安的对策。”

卢植赤诚忠君,并不眷恋权势,自然猜不透金良的算计,若是他能猜得到金良未来的谋篇布局,怕是根本就不同意恢复都尉制度,甚至不同意迁都到襄阳。

何太后见卢植肯定了金良的上表,便下诏在地方郡国恢复都尉制度,同时在金良的建议下,做了微调:在州一级设置校尉,专管军事,以分州牧、刺史之权;在郡一级,设置都尉,专管军事,以分郡守之权;在县一级,设置县尉,专管军事,以分县令之权。当然这项制度在一开始就歪曲了,何太后怕得罪刘虞、刘焉这样有实力的地方州牧,便传诏让地方州牧、郡守自行任命军事主官,使得这项任命最大的分权功能丧失了作用,不过这点儿以后金良会用的。金良现在用这个是来给自己争取利益的,所以他推荐高顺为荆州校尉,主管荆州军事,隶属于镇南将军和荆州刺史双重领导。金良再推荐张杨兼任并州校尉,张辽任襄阳都尉,魏续、李封、薛兰为襄阳相邻的新城郡都尉、南乡郡都尉、義阳国尉,秦谊、陈卫、张宁则为新野、宜都、江夏三县的县尉,负责征集训练郡县兵。至于成廉、宋宪,则被派往并州,担任太原郡、雁门郡的都尉。如此这般,荆州和并州的兵权已经被吕布基本掌控了全了,再加上金良本身统领的四万人马,未来的襄阳朝堂上,崇尚“枪杆子出政权”的金良必是核心人物。(未完待续)

ps:抱歉,工厂临时接到任务所以今天只能更新一张。明后两天二合一章节献上。请大家原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