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三国之群芳寻踪 > 第349章 远交近攻

三国之群芳寻踪 第349章 远交近攻

作者:金之天狼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20 17:02:07 来源:书海阁

孙策从金良这里借了一万将士、二千匹战马、十万石粮食,又讨得扬州将军的官位,心满意得地走了。

吕范为扬州兵团的总参军,跟孙策一起南下,孙坚旧部程普、韩当、朱治、孙河等人都在扬州兵团里为旅帅,但下面的营帅、队长、两长、伍长等基层军官都是从金良近卫师里抽调的基层将士,对金良忠心耿耿,基层士卒虽然多是徐州、扬州一带流民出身,却也都跟着金良征战数月,他们眼中的主公是金良而不是孙策,孙策在他们眼中的地位勉强比青州兵团的管亥高上那么一点,所有军官的任命都必须要通过吕范的审核,旅帅以上级别军官的任命必须要向襄阳金良报备。

不管孙策再怎么宣誓,金良还是不能相信这个横扫江东的小霸王会心甘情愿地做大汉的忠臣,一些制度性的约束很有必要。

金良之所以借给孙策兵马,第一考虑是遏制荆州袁绍的发展,第二考虑便是孙策帮助金良平定江东,日后不管孙策是顺是逆,金良都只需要对付孙策一人即可,而不会像孙策现在这样要消灭掉江东十几股大大小小的势力,烦不胜烦,第三考虑便是利用孙策开发江南,现在的江南开发程度很低,大多数农民耕田甚至没有牛和耕犁,不如让孙策先来开发,总好过金良再过几年打过来再开发,另外一个考虑便是让孙策把江东英才聚拢一起,到时候金良打过来就可以一股脑收之麾下。总好过这些人才四散到其他势力。

金良望着孙策远去的背影,对身边的郭嘉说道:“奉孝,我一直没问你们。这次孙坚战死,孙策投奔襄阳,为何我一点风声都没有收到?”

郭嘉呵呵笑道:“主公。您之前曾授权军务院在您不方便的时候可以代您做一些决策,当孙坚战死、孙策往黄河溃逃之时,正逢您与蔡尚仪大婚之时,我们怎好拿那样的消息来触主公的晦气,军务院便按照您的战略思想推论出您可能会发出的命令,让甘宁、董袭出动水师救下孙策。难道主公您对这个不满意吗?”

金良轻轻摇摇头道:“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运气晦气之类的事情,像这样重大的情况,不论我在做什么。你们以后都要在第一时间内通知我,交给我决断。至于判断事情重要与否,便有奉孝你来。”

金良本来对军务院这些谋士在这次先斩后奏非常不满,但想到是自己以前曾授权给他们的,就不便发飙,而是给他们限定了决策的范围。

送走孙策以后,金良召集军务院所有谋士和所有在襄阳的高级将领议事。讨论金良刚刚想到的一个议题道:“袁绍占据了荆州、豫州之后,势力扩展极快,兵强马壮,已经不把我们朝廷放在眼里,料想在不久的将来。他肯定会兴兵北上,而我们现在全力放在平定北方,无力南进,该如何遏制袁绍的发展?”

军务院长史沮授满面笑容地拉开墙上的帘子,显出一面庞大的地图,是大汉疆域图,金良定睛仔细一看,这幅地图已经比较靠近金良的要求,接近实际情况。

沮授笑道:“主公,经过军情部各级特工和军政部各级参军一年多的辛勤测绘,整个大汉的疆域图大体完备,现在缺少的是县乡亭级别的详细地图,我们正在抓紧时间督促各地县尉、乡尉、廷尉绘制地图。”

沮授见金良满意地点了点头,便又笑着解开议事厅中间大桌子上蒙着的一块大布,映入金良眼帘的是一个硕大的沙盘,是参照墙上的大地图堆置的,上面插着上百个小旗子,用白灰黑三种不同颜色标示。

金良笑问道:“公与,这些旗子似乎不是代表兵力部署吧?”

沮授指着各色旗帜,耐心地讲解道:现在天下大乱,地方割据,熙熙攘攘的有上百个势力,势力虽然繁杂,却完全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友善的,用白色旗子标示,一种是敌对的,用黑色旗子标示,另外一种是中立的,用灰色旗子标示。

第一种友善的势力,是我们襄阳朝廷的诏令能够生效的地方,其中凉州牧皇甫嵩、并州牧朱儁、扬州将军孙策、豫章太守朱皓、平北将军张燕是完全听命于我们襄阳朝廷,朝廷诏令一发,他们无不遵从,另外还有东郡太守曹操、济北相鲍信、泰山太守刘备、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幽州牧刘虞是有选择性地听从于我们襄阳朝廷,只要朝廷诏令不危害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遵从,此外还有武威太守马腾、金城太守韩遂、扬州刺史袁术、交州刺史土燮是有很大的**性,是要我们朝廷许诺给他们很大的利益或迫于对手压力,才会跟我们联手,最典型的便是之前不可一世的袁术,他在被兄长袁绍逼出南阳败走九江之后,被袁绍、陶谦、刘繇三方围困,不得不向我们襄阳朝廷低头,算是我们朝廷可以争取效忠的诸侯。

第二种敌对势力,大致有荆州刺史袁绍、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刘表、西部鲜卑、汉中张鲁,我们与袁绍敌对,一方面是因为他抢夺韩馥的荆州刺史官位,抢夺完毕后又在不得朝廷批准的情况下自己宣布为荆州刺史,一方面是出自对他势力疯狂扩展的忌惮;跟刘岱敌对是因为他策动了兖州世家联军伺机攻打襄阳并拒不到襄阳面见天子,跟刘表敌对是因为他策动了豫州世家联军攻打中央军控制的荥阳郡,跟西部鲜卑自不用提,跟汉中张鲁敌对是因为通天教跟五斗米道的宗教信仰不和。除此之外,占据司隶的董卓也划入敌对势力,虽然我们曾跟他结盟共对关东世家,但我们控制着河东郡和上郡,对长安、洛阳虎视眈眈,总是呼喊着收复洛都,董卓依然是寝食难安,西凉军跟中央军的摩擦还是经常有的。第三种中间势力,分别是北平太守公孙瓒、辽东太守公孙度、中东部鲜卑、乌桓、徐州刺史陶谦、益州牧刘焉等势力。敌对和中立势力都不尊重襄阳朝廷的诏令,但中立势力不会帮助敌对势力,甚至他们跟我们的敌对势力还有矛盾,比如乌桓的冒顿虽然得了朝廷的册封,但因为张举、张纯、丘力居等历史遗留问题,对我们大汉朝廷并不信赖,可他跟西部鲜卑一直敌对;北平太守公孙瓒目前虽然碍于卢太师的面子,对朝廷看起来是很恭敬,但我们都了解公孙瓒的秉性,他绝非久居人下之人,迟早他必有忤逆朝廷的动作,公孙度更是自立为王独霸辽东,中东部鲜卑忌惮于我们襄阳的势力,对襄阳朝廷采取的是不冷不热的态度;陶谦虽然听信王朗等人的话跟洛阳朝廷交好,却也没跟襄阳朝廷交恶,算是左右逢源;益州牧刘焉确实是谁都不理会一心想做守护犬。”

金良凝视着沙盘上的旗子,白色旗子与黑色旗子、灰色旗子交叉放置,金良中央军鞭长莫及的黑色势力旁边恰有白色亲善势力,让金良不禁想到一个外交上的专业词汇道:“远交近攻?!”

沮授笑道:“正是远交近攻,和远方的势力结盟,而去征伐相邻的势力,这样做既可以防止邻近势力肘腋之变,又使敌方两面受敌,无法与我方抗衡。这是范睢献给秦国的计策,商鞅变法后秦国日渐强盛,它的战略目标是吞并六国、统一华夏,远近六国都是秦国欲加以消灭的敌人。在力量对比上,秦强于六国中的每一个国家,而弱于六国的联合。秦国只能一个个地消灭。那么六国中,应该先打哪个、后打哪个呢?这才有了范睢的远交近攻,隐藏自己的目标,对远方国家佯装友好,而首先攻占相邻国家。秦王采用了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最终将六国各个击破、统一了中国。”

经沮授、田丰、郭嘉、贾诩等谋士的筹划,在江东布置了孙策、袁术、朱皓在平定江东的基础上遏制袁绍的发展,同时又派人去交州,面见交州刺史士燮,传达襄阳朝廷的旨意,封土燮为交州牧兼领镇南将军,从南方肆扰袁绍,限制袁绍的发展。

士燮出生在交州广信,其先祖为山东人,因避新莽末年大乱移到交州,传六世至其父士赐。士氏是当地豪族,士燮的父亲士赐曾于汉桓帝时期出任日南太守一职。士燮年少时随颍川人刘子奇学习《左氏春秋》,后被举为孝廉,补尚书郎,其父士赐死后,士燮被举茂才,任巫县令一职,后被汉朝任命为交趾太守。

当时的交州刺史朱符向各地收重税,引起反抗被杀,朝廷派遣张津为新任刺史,但张津却“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不久即为部将区景杀死。荆州刺史袁绍得知此事后,派赖恭前往接替了张津的位置,同时派吴巨出任苍梧太守。为避免袁绍的势力过于强大,由金良授意,襄阳朝廷下诏任命士燮为交州刺史,掌管交阯七郡。

士燮感念襄阳朝廷的恩德,立即派张旻前去谢恩并献贡品,被襄阳朝廷拜为“镇南将军”,封“龙度亭侯”。而现在的襄阳朝廷仅能掌控北方,士燮名义上是效忠于汉朝的交州牧,实际上已成为割据岭南各郡的军阀,士氏的亲族多出任交州的要职,如士燮的三个弟弟,分别担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和南海太守。

金良暂时鞭长莫及,只能听任土燮割据,秉承着远交近攻的战略,拉拢土燮对付袁绍。

袁绍的荆州地区便是后世的湖南、湖北两省和河南省的南阳市,他坐拥两省一市,还嫌不够,在将豫州刺史刘表收为附庸后,他准备往北边的兖州开拓,还准备往东边的扬州、徐州开拓,与此同时,他还将触角伸向南边的交州。

南边的交州,便是后世的两广和越-南北部,被交州牧土燮占据。因为袁绍的触角伸得太长,威胁到了土家对交州的统治,土燮听信谋士程秉的主意,也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再派使者去襄阳朝廷示好,还派使者去成都向益州牧刘焉交好,又派使者去江东与扬州刺史袁术、孙策、朱皓等人交好,同时派兵驱除赖恭和吴巨,恰逢此时赖恭与同期到任的苍梧太守吴巨不和,被吴巨举兵逼走回到故乡零陵,吴巨将赖恭逼走后,遣使向土燮表达好意,土燮后来默认了吴巨对苍梧的统治。

金良凝视着大汉疆域图,对土燮的好感油然而生,因为土燮之前就任太守的交趾郡,分明就是后世的越-南北部,整个郡全部在后世边界线外。

书中暗表,由于土燮曾统治部分越-南领土,因此一些越-南史家亦把士燮当作越南君主,称士燮为“士王”,越-南民间相传在晋朝末年林邑国侵犯交州时,林邑人曾发掘过士燮的坟墓,见其面色如生,大为惊骇,重新封上了他的坟墓,越南人因此以之为神,立庙事之。号“士王仙”。

金良想起后世那场自卫反击战,就不由得扼腕叹息,一个好好的交趾郡被后世那些不肖子孙给丢弃了。沦为那帮猴子的乐园,让我们许多大好男儿在那里空洒热血。在派遣使者前去封土燮为交州牧兼领镇南将军,金良还亲笔修书一封给土燮。望他继续往前开拓大汉的边界,并许诺将土燮开拓出来的疆土单独设为一郡,封土燮为郡王,世代享受那个安南郡的赋税。

郭嘉对金良那封书信不以为然道:“主公,土燮乃儒生出身,年少时随颍川人刘子奇学习《左氏春秋》,后来亲自著有《春秋经注》、《公羊注》、《谷梁注》传于世,他所最为信赖的谋士程秉亦是儒生。程秉起初跟随郑玄,后来北方荒乱而到交州避难,期间与刘熙考究五经大义,因此通绕五经,被士燮任命为长史。儒生当家的交州自保有余而进取不足,主公对他寄予厚望,难免失望。”

金良一笑置之。还是照样让人把那份书信送给土燮,土燮与程秉看完金良的书信,往南眺望,不约而同地叹息道:“蛮荒之地,拓之何用!”

金良得知土燮不思进取。方才感叹郭嘉识人之明,还是寄期望自己培养的交州刺史步骘和交州将军吕岱为自己完成使命,这个使命以现在的进程来看,至少要到十五年以后。

因为袁绍的不可一世,让土燮顿起戒备之心,跟金良联手遏制袁绍的发展,金良远交近攻的战略初步实现,再往下一步,由军务院各位谋士建议,金良授意襄阳朝廷派使者前去益州,与益州牧刘焉交好,共同遏制袁绍的势力扩大。

刘焉为汉鲁恭王之后裔,以汉朝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汉灵帝中平五年,朝政权衰落天下大乱之时,刘焉向朝廷提出了一个影响三国历史的重大建议,即用宗室、重臣为州牧,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以安定百姓。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但是结果却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当时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本来想领交州避祸的刘焉因为听说益州有天子之气,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于是刘焉被封阳城侯,前往益州整饬吏治。刘焉尚未到达,郤俭已被黄巾贼马相等杀死,但是刚称帝的几日的马相又被益州从事贾龙组织军队击败。贾龙于是迎接刘焉入益州,治所定在绵竹。刘焉此后派遣“五斗米道”的首领张鲁与别部司马张修一起前往汉中,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张鲁在汉中得势后,却杀死张修,截断交通,斩杀汉使,刘张两家由此结怨。刘焉则以米贼作乱阻隔交通为由,从此中断与中央朝廷的联络。

刘焉进一步对内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的状态。天下诸侯讨伐董卓之时,刘焉也拒不出兵,保州自守。犍为太守任岐及之前平乱有功的贾龙因此起兵反对刘焉,但是被刘焉击败杀死。中原大乱之下,南阳、三辅一带有数万户流民进入益州,刘焉悉数收编,称为“东州兵”。这支军力虽然引起了不少民患,但是也成为刘璋继任后平定赵韪内乱的决定性力量。

刘焉兵强马壮后,便起了异样心思,想起了当年听人说起的“益州有天子之气”,便造作乘舆车重千余,想要称帝。恰逢此时襄阳朝廷的诏书到来,刘焉自然是置之不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