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宗明天下 > 第565章 道理

宗明天下 第565章 道理

作者:七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2 15:01:35 来源:书海阁

允熥赶回行在,在寝室稍微休息了一会儿、换了一身衣服后前往书房接见已经在此等候的夏原吉和胡广。

允熥见到他们,不等他们行礼就说道:“私下场合,又是只有咱们君臣三人,就不必多礼了。杭州城的商户,可都已经联络好了?”

“陛下,杭州城的几大商户都已经联络好了。经营绸缎的沈家等、经营茶叶的陆家等、经营刺绣的周家等杭州经营‘高价值’产业的商户都已经联络过了。他们也全都答应了会在园区正式成立后迁移产业到园区。”夏原吉说道。

“这就好,其余的安排朕也都和你们说过了,也没有其它要点,只要照着做就好。只是有一点要注意,戒急戒躁,不要贪功冒进,更不要凭借官府去强压商户。”允熥又嘱咐道。

夏原吉和胡广答应着。

允熥又叮嘱他们几句,对他们说道:“你们还有什么事么?”

允熥这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让他们主动提出告辞,类似于上朝时‘有事早奏,无事退朝’的意思,不过是一句客套话。

但今日就有人将这句客套话当了真。夏原吉躬身行礼之后说道:“陛下,臣有疑惑,望陛下解答。”

允熥看了看他的表情,十分严肃;又观察了一下胡广的表情,有些无奈和惶恐的意思,大概明白了夏原吉的疑惑针对什么。

他清了清嗓子对夏原吉说道:“夏卿有何疑惑,朕必解答。”

“陛下,臣近日仔细研究了赵宋的史料,知道赵宋之时一年工商税加关税足以占到赵宋税赋的近七成,国家一年的税赋足以达到七千万贯,并且赵宋虽然先失中原于金、后亡于蒙古人之手,但还称得上是百姓安居乐业。所以臣赞同陛下之前重设上沪市舶司,又要设立宝安市舶司,以及在不违背纲常的情况下鼓励商业。”

“但陛下东巡一个多月已来,多数时候都在想法子鼓励商业发展,是不是有些只注重偏枝末节了?”夏原吉说道。

允熥听了夏原吉的话,又看了看胡广问道:“胡卿如何以为?”

胡广跪地说道:“陛下,臣,也不太理解陛下的做法。不过臣知道陛下必有深意。”

胡广的回答很滑头,不过这并不出乎允熥的预料。同样,夏原吉的问题也不出乎允熥的预料。就是21世纪,虽然没有人认为允熥做的事情是偏枝末节,但又有几个人认为这是首先应该做的呢?

允熥坐下来,让王喜泡了一壶茶,倒了一杯抿了一口。嗯,正宗的西湖龙井,还是狮峰所产明前的西湖龙井,这可是后世专门上供给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友人的茶叶,自己竟能有幸喝到,真是造化弄人。

允熥放下茶杯,对夏原吉说道:“你觉得,大宋和大明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夏原吉想了想,答道:“陛下,赵宋以文废武,士兵皆黥面刺字之人,军无战心将无本领;而大明文武均衡,这是大明与赵宋的区别。”

“错!若是正常发展,到了几十年之后大明也会和赵宋一样,以文制武,七品文官的地位也会在三品指挥使之上;士兵虽然不是黥面刺字之人,但卫所之兵世代种地没有粮饷,早晚会和普通农民一样丝毫不懂得打仗。”

“朕来告诉你大明和赵宋的区别;大明之前极力打压商业,商人地位极低,甚至都没有商户,同时商税极低几乎没有,国家财政全赖农税;而大宋商业极度发达,商税较为适中,国家税赋主要是工商和关税,这才是大明和大宋的根本区别。”

大明和大宋还有一个区别,就是科举制的方法。赵宋科举制只要不中进士就不得为官,并且举人、秀才的功名没有任何特权,每次想要参加会试都必须重新参加乡试等考试,使得赵宋的举人不能像大明一样依仗着国家的优待衣食无忧专心考试。

所以赵宋虽然崇文抑武,但无数科举不成的人仍然只能从事别的行当养活自己;同时也不可能有居乡秀才、举人之类的士绅维持乡间秩序,在没有人在朝为官的情况下,民间仍然是谁的拳头大谁说话算,所以赵宋时期民间习武之风远胜大明。

虽然宋代也问题多多,但如果将大宋和历史上的大明放在同一平面上衡量,大宋在多数方面都比大明强。别的就不多说了,单说最后灭亡时,南宋在金国灭亡后抗衡了当时世界无敌的蒙古人四十多年,而大明在满清入关后仅仅十八年就彻底亡国了。并且好笑的是,最后支撑大明的李定国、白文选等人都是从前的叛军,郑氏集团则是一个以汉人为主的国际海盗(海商)团伙,至于大明从前的政府军早就投降满清了。

并且满清是什么狗屁政权,有什么实力,康熙年间征调尚有战斗力、留守东北的旗兵以二十倍的兵力才打败了俄国人;蒙古人当年征服东欧时常常以二三万人打败斯拉夫人十几万。

所以大明的制度问题非常大,不改革,哪怕小改革最后的结局和历史上的也差不了多少,就算不是华夏陆沉,朱家的政权也维持不下去。但很多问题允熥都没有办法和他们说,只能挑着能说的财政问题说说。

并且财政问题也确实是大问题。

“任何一个朝代,在最后要灭亡时,其各种问题都会集中表现为财政问题。赵宋抵抗蒙古四十多年,最后财政收入不能支付前线的军费。官府不得不加税以维持军费。但这个时候赵宋朝廷上下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对抗蒙古上,对其他方面不免有所松懈,所以这些税都加在了无权无势的百姓身上。致使百姓生乱最后赵宋灭亡。将来若是大明有这么一天,多半也一样。”

“陛下!”听到允熥最后一句话,夏原吉和胡广都赶忙跪了下来,说道。

“你们不必说什么,若是依照现在的收税制度进行下去,早晚朝廷会有严重的财政危机。所以朕必须开市舶司,鼓励商业,让大明和赵宋一样商税和关税为主,农税为辅。”

“并且这一切都刻不容缓必须马上改革,等到几十年之后朝廷上一切都有定制时,就积重难返了。说不定到时候开了市舶司一年只能收上来几千两银子的关税;即使要鼓励商业,恐怕在层层官员的桎梏下也不会有什么用。”

“陛下,万不至于此。”胡广说道。

允熥看着他们的后背,没有说话只是笑了两声。历史上隆庆开海后一年不过几千两银子的关税,这可是史书上记载的。

所以现在进行这些制度改革比夺取多少土地、征服了多少番国更为重要;若是华夏还是不符合时代的制度,就是现在夺取了再多的土地,早晚也守不住让外人夺去。唐代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了里海附近,但后来还不是连西域都丢了?

允熥又说了几句话,对他们说道:“不管你们理解不理解,朕也就只能说这么多了。但,”他加重声音说道:“不管你们理解不理解,也要执行朕的旨意。”

夏原吉和胡广倒是明白了允熥之所以最近一直在忙着商业的缘故,但他们对于允熥的话只是半信半疑。他们觉得允熥说的话有道理,但好像有些绝对了。

不过他们也不会再向陛下发问,也会毫不懈怠的执行允熥的旨意。

在他们出门前,允熥叮嘱道:“朕刚才说的话你们除可以和练子宁说以外,不得和其它人说,尤其是你们的家人和下人。”

二人虽然奇怪,但仍然答应着,躬身退下。

允熥跌坐在椅子上,伸手擦了擦汗。虽然不是什么体力劳动,但他仍然脑门子上全是汗水。

他又一口将茶杯中的茶都喝光了,嫌不解渴,对着壶嘴又喝了半壶水才不觉得渴了。

王喜此时跑进来,见到允熥的样子忙服侍允熥,又命人更换已经完全化了的冰块,同时让侍女给他扇风。

允熥看着王喜,突然说道:“要是大臣们都和你一样只是卖力干活不问为何就好了,朕就不必费心答疑解惑了。”

王喜听了允熥这没头没脑的一句话不知什么意思,但听着好像是在赞赏自己,于是笑道:“谢陛下赞赏。”

允熥大笑,但没有说话。

……

……

同时,经营刺绣的周家家主周志宝在整个家族的会议上,吩咐道:“老四,你们这一房的产业先放进产业园区之中。”

“嗯,大哥。”老四周志福答应着。他们一房手里没有最好的刺绣手法,自然是要将他们这一房的产业迁入。私下里周志宝也和他商量过了。

“虽然我如此谨慎,但咱们刺绣行当到底特殊,应该不会有事。”周志宝说道。

“不过为了加一道保险,各房,记得从现在起,若是绣出了最好的绣品,不管是屏风还是衣衫,不管是不是某个官员定做的,都要留下来不许卖出。过年时,我有大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