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宗明天下 > 第8章 谨身殿大讨论——一鸣惊人

宗明天下 第8章 谨身殿大讨论——一鸣惊人

作者:七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2 15:01:35 来源:书海阁

‘蜀秀才’朱椿说道:“我这做叔叔的可要反驳你了。这天下已定,四海之内虽偶有叛乱,但都是藓粒之疾,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内修德政,同时防范北元起死回生而已,开疆扩土是很让人热血沸腾,但是很容易变成隋炀帝那样徒耗国力之举。”

允熥到了这时,反而不紧张了,回道:“十一叔说的有道理,不过我有几个问题请教十一叔。”

“什么问题?”朱椿说道。

“一亩地的粮食产量,北方上田是二石(dan)左右,南方上田是四石左右,中下田当然更少。虽然因为多年战乱人口较少土地不够精耕细作,但亩产增加的余地也不大了,我说的可对?”

“确实如此。”

“我不太清楚全国现在有多少亩耕地,但是如果疆土不扩大,耕地总数不会有多少增加的,我说的可对?”

“不错。”

“亩产不会增加多少,耕地不会增加多少,那么,如果疆土不扩大,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会一直不怎么变化,我说的可对?”

“对。”这时,好像有人想到了什么,有点躁动。

“而在国家稳定,没有大的战乱的情况下,天下的总人口会不断增加,那么,总有一天,人口的总数会超过全国粮食能养活的人口的数量,我说的可对?”

“……你说的,我没有发现问题。”

“当人口超过了粮食总产量能养活的最多人口的时候,就会有一部分人吃不上饭,这部分没饭吃的老百姓会怎么干呢?总不会在家等着饿死吧。”

这时,已是全场抽气声,这个理论在后世因为科技的快速进步导致粮食产量提高的速度很快(味道和营养就不要说了),以及各种合成食物的大行其道,已经不是特别正确了;但在这个年代,这个理论就是普世真理,是比后世的普世价值还要真的真理。

同时,在座的皇子皇孙还没有像明末时期,大声质问被俘虏的起义军士兵为什么不在家饿死的2b文官那样的傻叉,大家从自己的父亲或者爷爷朱元璋同志的起家史就可以知道,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非正常死亡,在所有人都吃不饱饭的时候,一场水旱灾害就会导致大规模的起义,或者站在统治者角度,叫做叛乱。

连老朱都震惊了,他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但允熥提出来后,他竟然无法反驳。允熥的话中当然是有瑕疵的,并非每一个快饿死的人都会起义,还会有易子而食等情况;也并不是每一次起义都一定需要大规模镇压,可能几十个饱餐一顿的衙役就能干掉几千饥民,类似的事情在他年轻时候见多了。但作为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万世基业的朱元璋来说,可能几百年以后才危及大明江山的问题,他都想在他生前就留下解决方法。老朱这回认真地看着允熥,看他接下来会不会说出解决的办法。

其实类似的想法古人也有,唐代就有过将狭地百姓迁往宽地的法令,但是古代从未有人系统的总结过这些社会学规律,也才有了今天允熥装逼的机会。从现场反应来看,效果非常不错。不过允熥一点轻松地感觉都没有,因为可以算是现在全世界第一**oss的明太祖朱元璋非常认真地看着他,弄的允熥非常紧张,前胸后背的衣服上已经湿了一片,感觉好像去万达应聘一个小职员结果万、达大老板、王、健、林亲自来面试一样。

但是再紧张也得继续说完啊!允熥又深吸了两口气,继续说道:“所以孙儿以为,以后仅仅是守成是不够的,当然内修德政是必须的,但是继续开疆扩土,获得更多的肥沃的土地去养活日益增加的人口也是不得不为的。如果不内修德政或过度使用民力,恐怕会像隋代那样二世而亡。”

“但是如果死守祖宗的遗留而不思进取,则迟早会有起义来企图推翻我大明。自秦代开创大一统皇朝以来,共有西汉,东汉,李唐,赵宋维持时间较长,除了赵宋是亡于蒙古人以外,其他三朝灭亡之事均由民间起义引发:西汉哀帝时就有起义百姓,还放火烧了武帝的茂陵,动摇了西汉的统治,王莽篡汉实际上是给刘氏解了套,让天下人以为老百姓吃不上饭全是因为王莽改制,这才有了东汉建立;光武帝建立东汉,维持了一百六十年,就已经粮食不足,爆发黄巾起义,地方大封州牧,动摇了东汉统治,才有后来魏武代汉。”听到这里,数个人注意到允熥用了“王莽篡汉”和“魏武代汉”这两个含义完全不同的词语。‘允熥看来对曹操感观不错。’朱元璋想到。

“之后的唐代成立二百年以后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王仙芝黄巢起义,但唐代之前有过一次安史之乱,回鹘胡兵和三镇之兵荼毒百姓,劫掠农民,人口锐减,知道数十年后才恢复。”

“所以为了大明能不断延续,要么拥有更多的耕地以养活越来越多人口,或者让增加的老百姓自己去番国找食吃。”允熥从另一个方面非常新颖的解释了这几朝几代的灭亡原因,并且还有道理。这时,朱元璋开口了:“你们觉得允熥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了吗?”他面对着自己的儿子们说道。说这话时的朱元璋,非常认真,就好像是在与大臣们上朝,从没见过朱元璋这个样子的朱权允炆高炽,和本书的主角朱允熥都是瞬间感觉括约肌已经快要控制不住膀胱里的液体流出来了(就是控制不住要尿了),只是仅存的理智仍然在使脑神经向括约肌传达着‘坚守’的命令。

晋王朱棡说道:“允熥说的有道理,但是如果不断扩张土地,如何保证这些遥远的土地始终控制在我大明的手中呢?唐代向西扩张,曾将疆土越过咸海,诗仙李白就出生在西域的西边,但后来中原混乱,西域之地尽失,并且对西域的扩张也较大的消耗了唐代的国力,如何避免新得之地不失并且不较大消耗大明国力呢?”这晋王也是有希望当储君的人,自然要多多表现,并且晋王也确实很聪明,在别人还在思考允熥的观点时,就提出了问题。

大家也都觉得晋王的顾虑很有道理,一边自己想如何可以办到,一边看允熥有没有什么办法,包括老朱。

如果有铁路和电报,自然可以容易地控制很远的地方。允熥想到。不过现在既没有铁路,也没有电报,允熥也不确定如果现在开始加紧研究什么时候可以研究出蒸汽机和实用化的发电机(实验室的手摇式发电机不具备推广价值),所以不能说这个;远西之地的白人通过允许殖民地的官员军阀化的方式保证了殖民地不彻底脱离控制直到第二次科技革命。所以摆在朱允熥和大明面前的只有一种方式。

“回二叔的话,侄子想来想去,唯一可行的方法只有——分封,并且是如当年周武王那样的裂土实封。”这话一出口,现场的所有人(好吧,只是朱家人,不包括太监)顿时齐刷刷地变了表情。这个回答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在汉武帝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大一统思想下,所有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都不会考虑到这一点,这是完全在他们思路范围外的答案。

“这,这,我中华自当一统,岂可,岂可”深受儒家教育多年并真心喜爱儒家思想的蜀王朱椿下意识就蹦出这么句话,不过他马上顿住了,现在大明不就是实行了分封制吗?他朱椿自己不就是一方藩镇?虽然不是真正的裂土封疆,但现在也差不多,有独立的军队,地方官府也是任意指使莫敢不从,和独立的王国也差不多。其他的王爷或者王子也都反应过来了,真要是实封了,对他们可有好处。

纠结的反而是朱元璋同志。作为一个连宰相分权都不能容忍,宁可自己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的皇帝,分封诸子于边境只不过是因为他最信任的只有自己的儿子,并不是想让儿子们各自自立一摊如汉初那样,最后弄的晁错削藩叔侄相残(其实不自立封疆正常的皇帝也会削藩)。

允熥并不知道老朱在想啥,只是对蜀王叔说道:“十一叔,我中华在商周时期所据不过中原一地,乃分封诸侯于SdhBSxSx湖广,南直隶,浙北,到始皇帝一统天下之时,各诸侯封地已全为我中华之地,百姓已由华夷混居变成全为我中华之民。若行分封诸侯,当在边远非我华夏熟地进行,可使我中华土地大扩,即使中国(指传统汉地的政权)式微,难道各封国不需要中华之民?并且,当年东周时期天子式微,诸侯混战,最后秦国一统天下;如果秦国是姬姓诸侯国也是文王或武王的后代,那么难道不相当于周代再建,如光武帝建后汉一般?”

说道这里,允熥觉得非常地口渴,停下喝了一大杯茶水。这茶真好喝啊,我在现代也喝过不少茶叶,从没喝过这样的,看来这是顶级茶叶了。把该说的差不多都说完了,心情放松下来的允熥想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