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宗明天下 > 第917章 如何正确理解出题人的意思(四千多字章 )

“说起来,朕不是准了你十几日的假,许你四月初一再入宫来,那你今日回宫做什么?”允熥忽然问王喜道。

“官家,奴才被母亲赶回来了。”王喜苦笑道:“奴才的母亲认为这非年非节,一个做奴婢的人怎么能不服侍主人呢?奴才勉强在家待了两日母亲就非要让奴才回宫服侍官家。”

允熥不太能确定他这到底是实话还是哄自己高兴亦或是其它,不过就算他在哄自己高兴,只要他把定对宦官权力的限制也没什么。

“所谓君无戏言,既然朕给了你假,你就放心回去歇着,伺候老夫人便是。老夫人问起来,你就说是朕说的,让你回家。”说完这话,允熥想了想又道:“你去药房,再取一支人参,带给老夫人。”

“多谢官家恩典。”王喜马上跪下说道。

“行了,你回去吧,好好侍候自己的母亲。”允熥说道。

王喜又站起来行了一礼,躬身退下。

说过此事,允熥站起来伸伸懒腰,想到刚才接见杨峰与曹行二人前看到的奏折正要宣曹徵觐见,忽然有小宦官通传:“官家,冬辅官解缙求见。”

“让他进来吧。”听到解缙求见,允熥马上知道他是为何而来,吩咐道。

解缙随即带着中书舍人杨士奇、杨溥与金善走了进来,手里还捧着许多文书,看到允熥后马上弯腰行礼道:“臣解缙(杨士奇、杨溥、金善)见过陛下,因许多文卷在身,请恕不能行全礼。”

允熥没在意他们行礼的问题,直接问道:“这可是今年会试的试卷?”

“启禀陛下,此为今年会试臣等拟定的录取的一百零七名贡士的三科试卷。其中十四省一直隶一百人,岷藩一人、英藩一人、秦藩一人、苏藩一人、宋藩一人。永藩、洛藩、蒲藩因本地读书人稀少,未派人应考此次会试。另朝鲜、琉球、扶桑等番国并为一榜,文采可比各省录取贡士最后一名的有二人,朝鲜一人、琉球一人。”解缙说道。

大明现在科举考试采取分省录取制,每省若干名额,合计一百个,若是一省录取的最后一名有并列的,且阅卷官们争执不下,可以都录取。

此外,几个已经册封的藩国每藩每年固定有一个贡士名额,也可并列;海外番国的人也可以来参加大明的会试,水平在大明录取的贡士文采最差的那人之上的就可以被录取,但人数控制在五人之内。

允熥让小宦官接过试卷放在桌子上,自己走过去坐下,一份一份看了起来。

允熥掀开头一份试卷,先大略看一遍经义的几篇文章,主要看看阅卷官的评语,就将经义试卷放到一边,看起了策论。翻开试卷,只见头一页的第一行赫然写着:“天不生太祖,盖万民如盲。”允熥继续向下看去,就见到这篇千余字的文章大多数文字都在拍朱元璋的马屁,不觉皱了皱眉。

他将这篇文章看完后,翻开第二份策论文章,见到头一行写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继续看下去,是一篇论述历朝历代的进入中原的胡人所作所为的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胡人皆不可信,当慎用之。

看着这篇文章,允熥虽然松开了紧皱的眉头,但从他的表情来看,还是不太满意。

解缙在允熥审阅试卷的时候,虽然站在一旁,但一直偷偷地看着他的表情。他见允熥的表情不算太好,心里打鼓:‘难道我没有明白陛下的意思?’

……

……

而就在允熥审阅会试试卷的同时,在离京城数百里之遥的苏州府产业园区衙门里,一个身穿一身布衣的汉子匆匆走进一间房屋,对屋内一人说道:“老爷,今年会试的题目下官已经取来了。”

一个三十多岁、身穿一身六品官服的男子站起来,从他手中接过文卷,也来不及说话,就将文卷放到桌子上,摊开看了起来。

前面的几页都匆匆略过,他迅速翻到策论那一页,只见上面写到:

策论题目其一:史料所载,金泰和七年(西元1207年)有民户七百六十八万,蒙古兴兵后,至金亡之天兴三年(西元1234)仅有民户八十七万;宋嘉定十六年(西元1223)有民户一千二百六十七万,至宋亡之祥兴二年(西元1279),仅存民户九百三十七万。

至正四年(西元1344),黄河决堤,朝廷征发百姓治水,严苛异常,百姓多有累死者。

是年,江淮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策论题目其二:亦思巴奚之乱。泉州故多西域人,宋季有蒲寿庚等,以平海寇得官。景炎间,益王南巡,驻跸泉州港口,张世杰以淮兵三千五百授寿庚。益王笃临城,寿庚闭门不纳,尽杀宋室在泉州者三十余人,并淮水军无遗者。与州司马田真子诣杭州,唆都降之。张世杰回攻九十日不能克。元君制世,以功封寿庚平章,为开平海省于泉州,一时子孙贵显冠天下,泉人被其薰炎者九十年。……,至是,元政衰,四方兵起,国命不行,其婿西域那吹兀呐袭作乱,福州行中书省,奏檄浔美场司丞陈玄、涌场司丞龚名安,合兵讨之。……,是役也,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民间秋毫无所犯。

发蒲贼诸冢,凡蒲尸皆**,面西方,伊橚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尸于猪槽,报在宋行弑逆也。洪武七年,高皇帝大赦天下,圣旨:独蒲氏余孽悉配戎伍,禁锢,世世无得登仕籍,监其祸也。杜子美诗云:“羯胡事主终无奈。“诚哉言也。

这人将两篇题目细细的看了三遍,又想了一会儿,说道:“今年的题目应该这样做。”

“什么题目这样做?”一人从门口走进来,对他笑着说道。

先前这六品官见到他,马上行礼道:“苏州府通判提调产业园区事,兼吴县知县杨子荣,见过知府大人。”

苏州知府向宝随即回礼。待答礼完毕,向宝一眼看见杨子荣摊在桌子上的文卷,笑道:“杨通判果然也在看今年的会试试卷。”

“下官也是进士出身,自然每年都要看一看今年的会试、殿试试卷。何况自从建业贰年已来,陛下亲自出策论的题目,可以从此看出陛下当下最关心什么,所以臣让人抄了会试题目过来看。”杨子荣说道。

‘你也要凭借这些来揣摩陛下的意思?’向宝本想将这句话说出来,但最后还是没说。这话颇有讽刺杨子荣被派到苏州府看似受到重用但远离朝堂的嫌疑,他和杨子荣又没有多大矛盾,还是少说几句。

“吾亦命人抄了今年会试策论题目来看,有些思量,但却未敢保准,这次来,就是想问问杨通判,今年的会试策论题目陛下到底是何意?”向宝说道。

杨子荣思量片刻,觉得自己平日里产业园区的事情还多有赖于他,还是不得罪的好。但他却说道:“向知府,在下虽有所猜测,可也不敢保准。”

“这吾也知晓,你只管说你的,即使与陛下的本意不同,也无妨。”向宝道。

5再三说自己的猜测未必准确,得到向宝的反复保证后才出言道:“向知府,若是常人来做这二题,头一篇文章多半会颂扬太祖皇帝,第二篇文章多半会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话语。”

“这么,这么写不对?”向宝问道。他也是这样理解的。

“向知府,依在下看来,若是要得陛下青眼,须得如此立意。”

……

……

允熥看了十二份试卷,见和自己想的差别有些大,放下试卷,对解缙等人说道:“这些会试试卷朕暂且不看了,你们回去再对策论进行评定。”

解缙当即躬身说道:“臣愚钝,难以明白皇上的意思,还请明示。”他身后的杨士奇、杨溥、金善三人也躬身这样说道。

允熥扫了他们几眼,忽然想到一人,心道:‘若是杨子荣在此,一定能明白朕的意思。解缙虽然聪慧,但政治头脑不行。’

“解卿,这头一道策论题目,用太多的言语称赞先帝的,一律排到中间。这道题不需要举子们引申太多,只要他们说蒙古人如何残暴就好。”

“第二道题,不要泛泛的谈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几年屡次生事,意图对大明甚至对朕不利的蛮夷是什么人?是天方教徒!”

“先有洪武末年满者伯夷不尊大明号令,进犯三佛齐,后有撒马尔罕国奸细勾结满者伯夷国之人意图在广州暗害朕,中有国内的色目人在安南造反,更不必提题目里写的也是天方教徒。如此清楚明白的事情,还要朕提醒?”

允熥出头一道题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告诉百姓和士绅,蛮夷之人入侵中原,可是要对汉人进行大规模屠杀的,十个人里面有九个会被杀掉。所以大家再面对蛮夷入侵的时候,一定不能以为可以当顺民活下去,当顺民也活不下去!所以答题的人只要紧扣这一主题就好,若是引申不到第二点,说蒙古人有多么残暴就行了,不需要拍朱元璋马屁。

第二题就是为同撒马尔罕国见仗做舆论准备了。儒家传统上是反对打仗的,即使孔子的本意也反对不义之战,所以为了尽可能多的消除朝堂上的反对之声,就要多做舆论准备。

两道题结合在一起看,就是告诉士绅百姓若是让撒马尔罕国打进中原,百姓要遭受怎样的种族灭绝似的屠杀,从而对撒马尔罕国心生恐惧,支持朝廷同它打仗。不过这个引申寓意因为以前从未有过两道题结合一起看的先例,恐怕没有举子能答出来,他也就不做要求。

经过允熥这么一番解释,解缙明白了他的意思,马上连声说自己愚钝,随即上前将试卷都抱了起来,又躬身行了一礼,与杨士奇等人退下。

……

……

杨子荣将要如何回答这两道题和向宝解释清楚,向宝撵着胡须说道:“原来这题目中还有这些道道,若是吾今年考会试,多半中不得贡士了。”杨子荣张了张嘴,最后什么也没说。向宝早已为官,也不需要参加科举了,也不必安慰他。

向宝又问了几个自己不太理解的问题,得到杨子荣的解答后,想到一事,思量了一会儿,叹了口气,小声对杨子荣说道:“杨通判,你这些日子最好小心些,分巡苏松的郑按察,最近可得了一些风声。”

‘按理说我不该提醒他。可他在苏州,将园区与吴县打理的都十分不错,若是因此被罢了官,太可惜了。只盼他能悔改。’

……

……

下午允熥刚刚睡醒,起来穿好外衣正要去前殿批答奏折,解缙就又带着一百零七份试卷来到乾清宫,请允熥审阅。

允熥有些惊讶的说道:“近三千份试卷,如何在短短的两个时辰重新挑选出一百零七份上榜的?还排定了名次?”他随即狐疑的盯着解缙问道:“解爱卿,你莫非只是依照策论的文章立意重新排的名次?”若解缙真的是这样做的可不成。立意虽然重要,但文采和文章的逻辑性也同样重要。

“启禀陛下,”解缙说:“臣身为此次会试的提调官与策论阅卷官,三千余份试卷的策论均记得写的大概是什么,所以能够在两个时辰之内将这一百零七份试卷挑选出来。”

“若是陛下不信,可以派人挑选几份被臣等评定为落榜的试卷,与这些试卷比较,文采可有比得上的。”

“这就不必了,朕当然信得过爱卿。”允熥虽然心里有所怀疑,但也不会当面表露出来。反正等榜文公布后所有的试卷都可以被士子任意查阅,不急于一时。

允熥之后将这一百零七份试卷全部看了一遍,又挑出几份不太满意的,让将这一省排在稍后的试卷拿过来,经过比对选定上榜之人并排了名次。

“这个叫做周述的,自己是会元,弟弟也上了榜,这一家的家风定然不错。周述还是江西的解元,若是再能中状元,也是一门佳话了。”允熥忽然注意到了一对上榜的兄弟,如此说道。

“这也是陛下厚恩,才能有此佳话。”解缙拍马屁道。

允熥没有接话。他只是随口一说而已,就算再出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对他也没什么意义。不过他还是因此记住了周述兄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