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宗明天下 > 第942章 三杨之一回京啦

宗明天下 第942章 三杨之一回京啦

作者:七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2 15:01:35 来源:书海阁

“嗯,爹爹在呢。”允熥与敏儿说了几句话,见到贤琴与思齐也跟了过来,对她们笑道:“都起来了?可用过膳了?”

“妹妹/思齐已经用过膳了。”她们两个齐声说道。

“我们都用过膳了。今日我们可没有像爹爹一样睡懒觉,很早就起来了。”敏儿坐在允熥的腿上,用骄傲的语气说道。

“嗯,敏儿真乖。”允熥笑着说了一句,将她抱起来放到一旁的椅子上,又让思齐与贤琴也坐下,一边用膳,一边与她们说起话来。

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女子学堂已经十分正规了,教授女子文学、琴、棋、书、画与许多其他的知识。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她们个人品行的培养。绝大多数课程都有对成绩的排名,不仅是激发努力学习,更要观察她们对自己处在不同位置时的表现。表现好的人就是将来皇妃、王妃甚至皇后的预备人选。

允熥问了问她们在学堂里都学了什么,很快吃完了饭,从椅子上站起来带着她们玩了一会儿,王喜走进来在他耳边轻声说了什么,他马上对几个孩子说道:“敏儿,文垣,爹现在有些事情要处置待会儿回来再陪着你们一起玩。”

他又特意摸了摸敏儿的头:“中午爹爹会回来与你们一起用膳。”敏儿撅起了嘴,但最后还是什么都没说。

允熥来到乾清宫,刚走进门口尚未适应有些昏暗的光线,就听面前出来声音:“臣杨子荣见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卿快起来。”允熥定了定神,看清了杨子荣所在的位置,忙笑着走过去说道。

这人就是将近三年前允熥东巡巡行到苏州的时候,在当地设立苏州产业园区时留下的杨子荣了。杨子荣当初身为二甲进士,允熥又记得他在历史上的名声,所以直接任命他主管产业园区。允熥前几日审阅会试、殿试试卷的时候想起了他,所以派人将他从苏州召回来。

杨子荣见允熥仍旧这样有些随便的说话,心下一宽,但仍旧恭恭敬敬磕了九个头,之后才站起来说道:“陛下,臣这几年一直没有见到陛下,很久没给陛下行过礼了,这次自然要行全礼,不可有所简略。”

允熥仔细看了看他,说道:“杨卿可是怪朕将你放在苏州近三年来一直未曾有所宣谕?那爱卿可是错怪朕了。”

“苏州产业园之事朕很重视,一直记挂在心里,爱卿朕也从未忘却过。只是大明事物繁杂,去岁又出兵征伐安南,所以朕也无法时时关切;况且爱卿的本事朕是十分明白的,定然不会辜负朕的期望,朕又何必时时关切?”

杨子荣在允熥刚开口的时候就想出言了,但不敢打断皇上说话,待他说完后马上又跪下回话:“雷霆雨露均是君恩,臣岂敢有所怨言?”

“你起来。”允熥又将他扶起来,笑道:“朕只不过是随口一说,并非是真的以为你这样想。”不过即使他如此说了,杨子荣仍旧战战兢兢的回话,过了好一会儿才恢复平常的情形。

允熥这才问道:“苏州产业园现在弄得如何了?”

“启禀陛下,苏州产业园区的情形不错,除了当初的李家与尚家外,又有几家将自家的产业搬到了园区中,缴纳的赋税连年增加,并且苏州府除产业园区之外的赋税也并未减少。”

杨子荣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产业园区的发展,包括赋税多寡与产业如何,都有详尽的数字罗列,还依照允熥的吩咐做了一目了然的表格,此时拿出来给允熥看。

允熥看着表格,说道:“这李家将许多产业都迁入了园区中,他也不怕朝廷反悔?”

“陛下,这三年李家可因为这园区多赚了不少钱,当然愿意将产业迁入园区。不过即使如此,他们家也并未将所有产业都迁进来,还有不少产业在园区外。”

允熥想到了当初遇到的那个与昀芷交好、亲自经营着一家珠宝店的李家小姑娘,笑道:“这也平常,狡兔三窟么。况且有些产业迁入园区也无甚大用,也无所谓。”

待将所有的表格看完后,允熥笑道:“苏州产业园区很不错,你的功劳不小,朕要奖赏于你。”

“杨子荣听封,朕赏赐你珍珠一串,上用绸缎一匹。”

“臣谢陛下恩赏。”杨子荣又跪下说道。

二人又说了几句话,允熥随口问问苏州的人文风情,杨子荣答道:“陛下,苏州城大体上与三年前没什么差别,只是因为大明越发富强、苏州当地又是膏腴之地的缘故越发富庶了,城里的各色店铺多了不少,有点儿闲钱愿意在城中消遣的人更多了。”

“不过这虽然是富贵繁华的景象,但臣以为却有值得忧虑之处。一者,随着苏州越发的富庶,当地的物件价钱也越发贵了。这与城里的百姓倒是干系不大。物价高了,他们日常赚到的钱也多;但对于城外乡下的农户可干系颇大。”

“乡下的农户只是种那点儿田地,本地粮食的价钱却一直不涨,他们赚的钱越发不够花了。这未免使得农户人人想要去城里干活,不愿留在乡下种地,长此以往,粮食堪忧。”“二者,物件的价钱越来越贵,但官吏的薪俸却一直不涨,许多臣在苏州三年,已经听过几个官吏说起每年发到手里的钱不经花了。现在还不显,但以后物价越来越贵,官吏的薪俸不足以养家,贪腐之事恐怕难以禁止。”

“这两件事不仅苏州,附近的常州、松江、镇江等地都有相似的情形,陛下不可不察。”

“前者,须得引导百姓在一部分土地上种菜蔬果树与棉花桑树,这些东西的产出更大,价钱也更高,农户可以挣到的钱也就多了起来,不必担心他们会不愿留在乡下。”允熥从来不担心大明的粮食安全问题,就和后世米国从来不担心没有油用一般。大明这么强大的水师,不仅仅是用来摆着好看的。何况此时内地的湖广尚未得到完全开发,内部粮食还有可挖掘之处。

“不过后者倒确实可虑。”允熥说道:“百官诸吏虽然都是廉洁自守之人,但也不能不让其可以养家糊口。孟子云,有恒产者方有恒心,用在官吏身上也是一样的,俸禄都不足以养家糊口,如何能够安心为朝廷效力。”

作为个人,允熥相信世上还是有很多品德高尚的人的,但他从来不相信一个群体的人都是品德高尚的人。绝大多数官员若是没有外在的约束肯定会无限制的贪污,古今中外都一样。

但是在用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约束他们不得贪腐的时候必须得让他们赚的钱能够养家糊口,要不然规章制度再严也不过是废纸一张,或者不停的杀官。允熥没有老朱那个精力,所以必须让官员的俸禄不至于不够花。

但是在单独面对苏州这几个富庶地方的时候却又要谨慎。单独给这几个府增加俸禄显然是不成的,其它官员该有意见了;但全体加俸,财政的压力很大。

所以允熥最后说道:“不过此事还得从长计议,待朕与辅官、户部齐泰等人商议过后才决定。”

杨子荣对于允熥前一个问题如此轻描淡写有些不解,后一个问题倒是觉得理所当然。不过他也并未问出来,只是躬身答应。

说过此事,允熥对杨子荣说道:“朕这次叫你回京,可不仅仅是问问苏州产业园区的情形如何的。”

“这三年你在苏州历练也长了不少见识,为人处世也老练了许多,朕可以将一些大事交给你来处置了。”

“大理寺身为复核刑部、都察院问案是否妥当的衙门,权责重大,不可轻忽,朕决意任命你为大理寺左少卿,替朕去看着这个衙门。你现下资历还轻,贸然当一个三品衙门的主官恐怕不能服众,所以朕先以你为少卿。待过几年你资历有了,对刑狱之事也十分了解了,朕再任命你为三品官。”

“臣敢不奉诏。”杨子荣知道允熥将他叫回京城肯定要大用的,所以并不惊讶;与此同时他虽然在允熥身边的时间不长,但即使远在苏州也密切关注允熥的做法,对允熥十分了解,所以此时也不假惺惺的推脱,直接答应。

允熥果然不觉得有不妥当之处,笑道:“杨卿果然勇于任事。好。”

说过此事,允熥又道:“这次朕数年内不会再让你出京为官,所以你打可以将家人从老家接到京中。朕吩咐分给你一套面积大一些的房子作为你的住所。”

“陛下,臣母亲尚在,会将内子留在家乡侍奉母亲,不会让她前来京城,所以不必劳烦陛下为臣特意安排,随意分给臣一户房子就好。”杨子荣道。

但他没想到允熥马上脸色就不太好看了,沉声说道:“留妻在家乡侍奉父母,自己一人在京城纳妾快活,真是可笑。”

杨子荣不解:历朝历代不都是这样的么?如何今上这样不满意?但他丝毫不做辩解,马上跪下说道:“请陛下恕罪。”

“你起来。”允熥说道:“朕这也不是对你如何。只是觉得这样很可笑。”

“朕曾听闻前朝有过这样一事:有一女子,知书达理深明礼义,乃是第一等好女子,被唤做烈夫人。因说起年纪姓氏终究无从得知,故以此称呼。烈夫人出身清贵,品貌一流,其夫也是文武全才,二人可谓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儿。二人成婚三年,烈夫人生得一子。正是一家共享天伦之际,其夫中了举人,次年入京参加科考中了进士,留在外地为官,留下烈夫人供奉待她十分严苛的婆母,教养唯一的爱子娶妻成家。”

“其夫外地为官凡二十年,哪里肯受寂寞之苦,早已纳得美妾,跟前儿女成群,二十年后其母病逝方才接夫人来京。合家团聚本是人生之乐,奈何烈夫人再好,二十年奉养之孝亦比不得朝夕相处之妾二十年的情分,兼之后者育得数子数女,开枝散叶,认为她为本家立下大功,遂喜妾而轻妻,日渐冷落。”

“后来这位烈夫人忍受不了夫君常年冷漠以待,更甚者,宠妾下手害她爱子,其夫竟包而庇之,不许她家丑外扬,禁足后院,向外头说她重病在身,不能应酬交际,家中大小事务皆由宠妾料理。烈夫人见爱子四面虎狼环饲,稍不留心便将成其腹中之食,一怒之下,以血书状,拖着残躯敲响了登闻鼓,状告其夫君辜负妻义并以妾为妻等等。鼓声响起,人亦已逝,只留得血状一幅天下皆知。”“烈夫人当家多年,总有几个心腹,故能逃离府邸,敲响登闻鼓,但是毕竟被禁足多时,饮食极差,已算得是病骨支离,这一状震惊天下,其夫罢职,杖九十,妾赐死,并由其子继承家业,然而妻告其夫,亦是丑事,令其一族多年抬不起头。”

“所谓家和万事兴,夫妻一别经年,互相之间全然不了解,谈何家和?虽然未必定然会致使如此情形,但也必定不会太好。”

“更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先要齐家才能治国,将妻子儿女都丢在家乡,即使家庭和睦,能因此说这人算得上齐家么?”

允熥对于这个时候的人都将正妻丢在老家侍奉母亲虽然可以理解——替自己尽孝么——但觉得非常不妥。男人在外地,又是当官的,怎么可能不纳妾?纳了妾常年相处,感情一定比留在老家的正妻要好很多,同时也肯定会有孩子。要是正妻也有儿子,当婆婆的也明白事理还好,若是当婆婆的不明白事理,正妻还没有儿子,家里和睦才怪。所以他十分反感这种情形。

当然,他提出这个道理,甚至不惜编一个故事来阐述自己的道理,也不仅是因为自己看不惯。他为了维护大明的统治秩序极力主张嫡庶之别,主张妻妾之别,当然要反对所有人家中宠妾灭妻的行为,而这样将妻子留在老家的官员的家庭不说全部吧,起码大多数多多少少存在类似的情形,他自然要反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