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武林英雄谱 > 第51章 当今天子很任性

武林英雄谱 第51章 当今天子很任性

作者:风升鹤鸣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6-07 08:14:59 来源:书海阁

此时是正德十一年四月,天下承平日久,京城一片太平景象。

正德天子就是云仙同父不同母的唯一哥哥,刘文蒙从举人和官员之口,听到的几乎都是他荒涎不经的轶闻。

正德天子少年就异常聪明,他没有兄弟姐妹,父亲似乎就生下他一个儿子。在他本应该成长的年龄,十六岁(虚岁)父皇却驾崩了。他不得不突然坐在大明帝国的最高位置上,日日面对繁琐的事务,所幸他精力足够,还能够应对。

但随后的日子里,少年天子有些厌烦了。

特别是面对父皇交代的几个顾命大臣,每日里板着脸在他面前说这说那,甚至要他早些起床,夜里睡晚些看看奏章,多见些朝臣等等。

他心里知道他们都是为大明帝国着想,因此不但不能把烦恼显出来,还要对他们说些好听的,劝勉这些人好好干。

少年天子的涵养功夫毕竟有限,当不满到极限的时候就猛然爆发出来。

那帮正直能干的忠于大明的官员,一天天看着十六岁天子的变化:起床晚了,见大臣的次数少了,甚至连书也不想读了。

顾命大臣们也终于找到原因,原来是天子身边的内侍在引诱他玩乐。

内宫八虎是少年天子身边的八个太监,于是遭到群臣上书攻击。

但他们劝谏少年天子的上疏却杳无音信。原来本就不喜欢通篇废话文章奏疏的天子,根本懒得看他们写的东西,更何况是劝他早起晚睡多学的内容,所以通通“留中”把它们扔在一边束之高阁。

正德元年六月,雷震奉天殿及太庙、天坛,内阁几个顾名大臣以此为由,领着群臣借机再上疏:上天示警,皇帝宜下诏修省,驱走身边八虎。

十六岁的少年天子当时犯了难,不理他们吧,这些人找的理由太严重。因此,他非常苦恼地说了违心的话:“我初登大位,诸事不熟,今后定当闻则改之!”

这些大臣从没想过,他们把少年天子逼到自甘认错的份,会有什么好果子?

看少年天子依然我行我素,把说过的话,就当风刮走一样。所以,不死心的这些顾命大臣,索性在十月里使出最后一招:罢工!

少年天子很聪明,正是因为他不糊涂,所以很快答应了罢工大臣的要求。

大明帝国要运转下去,离开他们还真不行。所以少年天子发话:“你们的心意我知道了,我立即把八虎从内宫赶走,你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听到少年天子的话,他们居然提出更高要求:这样不行,必须把八虎杀了!

少年天子这次真的生气了。看着平日里与自己玩得甚是融洽的八虎,一个个抱头痛哭,作为很讲义气很讲交情的人。他伤心地想:外面这些人到底想要做什么?如果把自己身边听话的人都杀了,我还找谁说话解闷。不行,这些人不能杀!既然你们不办事,就让他们办吧!

一夜之间,内廷八虎各个都居要职,而外面要罢工的官员或贬或放,留下来的人看着无力回天,只能顺从少年天子,随波逐流了。

也无怪少年天子会这样,即使他再聪明,也还是处在一个好奇又颇讲义气的年龄,与其让他留“存天理,灭人欲”的正统严肃的大臣,还不如存着朝夕相处听话亲密的太监伙伴。当大明与自己患得患失的时候,他绝不可能选择大明的繁盛,而只能选择自己的活法。

这就是正德天子当时的抉择。而且从人性上讲,他的选择没有错。

正德天子任性而为,使他彻底解放,而且他在人生路上开始活出自己的特色。

看那些顾命大臣走后,再没有人阻止自己,他一步步开始解禁。

他试着组建球队踢蹴,接着去骑马射箭狩猎,没有人敢制止。

接着,少年天子收拢虎豹猛兽,建自己的娱乐中心,听音乐、看舞蹈。敢管的人或贬或流,朝中存的大臣都不敢出头再管。

由于皇后是母后促成的,他不喜欢她的呆板,就盖豹房,把所有玩意都弄来,找自己喜欢的女人,从此皇宫他也不再多去了。后来,少年天子干脆把自己的居所搬出内宫,去了外宫居住。再后来又出宫,甚至走出京师到边关重镇……

其实,少年天子并不是贪玩的主,相反,他很聪明。

他紧紧地抓着军队的指挥权,宁愿皇帝不做,也自命大将军。他指挥弱势的明军,在边境与犯边的蒙古小王子正面交锋,指挥若定,亲自骑着战马当先冲杀向敌军,取得应州大捷。经此一役,蒙军再不敢轻易出击,他在军中树立了无上权威,让各地边镇将军俯首听命。

他喜欢武学,不只拥有强健的体魄,而且武艺高强,收罗了大批武林高手在身边,防范突然发生的事端,让一些想怎么样他的人望而生畏。

他并非是不懂爱情,把温柔端庄的皇后置于后宫而不理,实有他的苦衷。他努力寻找自己的爱情,所以在民间找到了刘妃,就把她宠上天。他最大的遗憾,是刘妃和几个知音并不能给他留下骨肉。他即使不在宫中,也一样把朝中大事,通过自己的伙伴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他懂得抓大放小,许多事务很放心地交给手下和地方去办,让他们有重要事情告知一声就行。只是这些人,没有很好地报答他的信任,让许多事情办得面目全非,让他承受世人非议。

少年天子眼光开阔,极想成就象太祖、成祖那样的伟业,但他身边缺了懂他的人,面前的人,不是他不相信,而是不敢相信。因此,只能用身边的太监。

“非奉诏不得入内!”这是他留给大臣的挡箭牌。不过,他有办法知道外面发生的一切事,因为有东厂和锦衣卫。

当亲信刘瑾想专权的时候,他一句话灭了他的九族。虽然是他的朋友,为他办事,但绝不能出格,一切都得按他的意思办。他可以容忍贪污**,就是不能容忍谋不轨。否则,刘瑾就是榜样。

谁又知道,少年天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身后有着不能说出的对手:母后。

母后和已逝的皇父是一对情深意重的夫妻,皇父终生只有母后一人,从未再立妃嫔,所以,只有他一个子嗣。虽然听说母后后来又有个弟弟,未几就夭折了。从小他很听话,对母后也尊敬有加,事事依从。

就在他大婚后的一月后一天,他听到母后与皇后的对话,心理开始崩塌。

那天他上朝接见朝臣,交待了几件事就回宫了。少年心性,他挥手斥开跟随的太监随从,想给皇后一个惊喜,就悄悄进了寝宫,看见宫女在门口正要禀告,他用手指指了嘴唇,宫女没敢动,看他轻手轻脚进了宫。或许是习武后身轻,并没有让皇后听到脚步,而耳聪的他却到皇后在里面给母后说话。他听了片刻后脸色变得阴沉,默默退出宫去。他交代宫女,让她说自己没有来过,否则灭她九族。

自此后,他开始留意,找亲信收集信息,最终证实了一个情况:他并非当今皇后亲生,而是父皇宠幸的一个宫女。被谋算得天衣无缝的皇后抱养后,他的生母却被人带出宫外处死。父皇这些年之所以宠信皇后一人,就是因为她太过妒忌,许多被皇父宠幸的人,都被杀了。而仁慈的仁慈,不愿让无辜的人再受害,就没有立妃嫔诸女。不过,听说一个董姓女子,生了个女儿被东阳王置换,倘存人间。

正因为少年天子发现,皇宫的许多人,都是母后亲信。而皇后,也是母后安插在身边的人。因此就有了他以后的许多荒诞之举。

也正是这样,他才逐渐的把朝中的权力紧紧地抓在手中。特别是手握军权后,母后忌惮他的势大,不敢轻举妄动。而他之所以不回宫中,实则是担心被人暗害。

少年天子的一系列作为,导致现在大明朝危机重重。

大明朝谨遵太祖遗训,不设宰相一职,外廷的执行权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手。在六部与少年天子之间,隔着一个内阁。内阁的成员大多兼任着六部的尚书,是与天子见面最多的人。不过,天子常年在外,内阁的成员见不着皇上,早失去了为大明建功立业的兴趣。或清谈混个虚名,或拉帮结成立自己的团队等,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很贪财,从外来的、属下的、国家的钱中想办法据为己有。

只有内阁中名列第二的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的吴安庆倒稍有作为,他还办些于国于民的好事,因此特别耀眼瞩目。

而相比外廷,在内宫设立的二十四衙门,却权力极大,与外廷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些衙门中以司礼监地位最重,其掌印、秉笔太监往往兼着东厂的厂督,有些还提督京军,有着代天子发号施令的优先权。

刘瑾死后,司礼监掌印在钱宁手中,秉笔被魏彬握着,内官监太监是关之阳、御马监太监是张永、御用监太监是马永成,高凤提督东厂,罗祥提督京师神机营,丘聚则代理着五千营。这八位太监均位高权重,其所属被派往全国各地,或监军或监税或监管政务,是正德天子分设在各地的耳目。

大明在外的王爷,依照太祖及太宗制,宽经济严政治,许多在建国初赐予的护卫大多以各种名义被明政府裁撤。他们非奉诏不能走动,不能结交当地官府,大都成了朱家繁衍后代的机器。为了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在王府内也设有内宦,掌管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但也有一人例外,这个人就是安王,天子的叔叔,他不但被天子留在京城,而且还信任有加。也许是安王孤身一人,又胸无大志,才会让侄子放心吧。

正德天子放权宦官,让有些有实力的藩王便不甘寂寞蠢蠢欲动,借机生事。先是正德五年宁夏安化王反叛,被朝臣杨一清迅速平定。加上天子军中威望,让其他王爷如洪都宁王、山西东阳王等再不敢轻举妄动,但他们觊觎大权的心却始终没有放弃。

在这样的朝局下,京城及全国各地最活跃的莫过于锦衣卫和东厂特务。

明朝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共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锦衣卫的首领称为统领,由天子亲信武将张南起担任,其职能有两个,一个是直驾侍卫,一个是巡查缉捕。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与先朝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

至于负责巡查缉捕的锦衣卫有别于其它,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部队。

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其属下称为缇骑或校尉,多从民间选拔有武功的人担任,但现在许多朝臣内宦的亲属子弟因恩挂名其中。

大明朝对皇权的维护,使得锦衣卫的职能无限度的扩大,缇骑四出,上至藩王尚书,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大明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

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

锦衣卫另一项着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统领一左一右严阵以待。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统领的暗示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

如果说锦衣卫横行霸道,那么东厂特务的行为更令人发指。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或厂主、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东厂中设千户、百户,还有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探子。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权利很大,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东厂获得的情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的多。

东厂探子起初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后来东厂的侦缉范围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探子,搞的举国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是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督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锦衣卫统领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再有几天海棠就满月了,刘文蒙这天早早从会馆回去,去街上买东西。

出了会馆,他直接来了绸布店,选了些料子付了钱。然后挟着布料往回走,他没有向着小四合院,而是奔向城南。因为他发觉从会馆出来,一直有一个人悄悄跟着他。

他走进一个死胡同,然后猛然转回身来,向跟着他的那人迎面走来。

在身与身相接的一瞬间,他猛地制着此人:“为什么跟我?”

“我回家,跟你干什么?”

刘文蒙并不说话,一手提着此人走到胡同尽头。

“你家在哪里?”

见谎言被戳穿,来人并不怕:“立即放了我,我是东厂役长!”

“放你可以,只要说出是谁让你跟我,否则,这就是下场!”

刘文蒙伸掌为刀,在一壁墙上划出一道很深的印子。如若是对人,结果不言而喻。

“好汉饶命,我说,是厂督派我来的,他教查清你的住处!”

此人平日欺惯了人,如今见来人硬茬,居然很老实。

刘文蒙掏出一锭银子,扔给他:“今天的事你知道应该怎样讲!”

“爷放心,我一定不说出实情!”

“走吧!”

此人脱了刘文蒙的手,一眨眼跑得没了踪影。

刘文蒙又转了几圈,确信已经没有人跟踪,这才很快回到小四合院。

看着回来的男人的表情,云仙和郑甜甜似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虽然他不说,但她们的心里却隐约有一种预感。

夜里云仙躺在他的怀里,而一边的郑甜甜搂着睡着的海棠。她忍不着问了一句:“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吧?”

“嗯,我从会馆出来后,有个东厂的人跟了我!”

“是不是因为我?咱们回孙家镇好了!”

“别胡思乱想,怎么会呢?也许他们是怀疑我这几年为什么没有参加会试!”

“那明天就不要去会馆了,我怕!”

“不用怕,我没有任何违法,他们也是讲理的!再说,过两天就是小海棠吃满月酒了,功课必须赶出来!”

“你一定要小心!”

“睡吧,两个大宝贝,小宝贝早睡着了!”他亲了亲她的脸,又去亲郑甜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