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帅哥靓妹闹红尘 > 第150回 说前事忆幺姑,广林潸然(1)

帅哥靓妹闹红尘 第150回 说前事忆幺姑,广林潸然(1)

作者:PP哥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9-07 00:03:55 来源:书海阁

后院小门被推开了,进来的是刘魁,他对周乙说道:“李轻哥,咱们该回去了。”

曾广林看着刘魁对周乙说道:“这位兄弟,我以前没有见过,是李轻弟弟的朋友?”

周乙笑着说道:“我和他是过命的交情,我们互相救过对方一次命。我这次回来,就是他的帮助下才成功的。要是没有他,我可能早就把命丢在哈尔滨了。我们以前在哈尔滨警察厅是同事和好兄弟。”

曾广林伸出手和刘魁握了一下说道:“我和你李轻哥是很早以前就在一起的好兄弟,那么咱们也算是兄弟了。”

周乙悄声说道:“现在还是同志,我们三个人是一个小组的,还有区利慈兄弟的妻子。”

曾广林这才释然,三个人的手紧紧的拉在一起,周乙说道:“广林哥要去前线了,多保重啊。如今战火已经燃到我们根据地了,形势非常的严峻。”

“但是我相信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曾广林说道,“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刘魁接着说道:“广林哥,我深信这一点,因为在李轻哥这里我学到了额很多以前不明白的东西,我们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是为穷人谋幸福的,所以我们是无私无畏的,我们有必胜的信念,我们有为了我们的信仰不怕牺牲自己生命的坚强意志!”

周乙跟着说道:“广林哥,你放心吧,在临江我们还有很多同志,我们一定会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为我们的伟大事业不懈努力奋斗!只是,你一个人战斗在敌人中,遇到的危险更多,随时都有困难,多保重吧。”

曾广林笑着说道:“牺牲不怕,就怕不能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啊。临江还在敌人的统治下,白色恐怖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存在,你们也多保重。”

周乙忽然说道:“区兄弟,你们先回吧,我和广林还有一些事要说。”

曾广林也说道:“我最近就要北上了,这次调防也是很突然的。所以,路过家乡我就请了假,一来是我接到特委的指示,要把我掌握的重要情报及时传递出来,为东北的部队做好准备提供帮助,二来这一去不知道需要多久,回家和老父亲,还有几个哥哥道个别。这雨虽然下的小了一些,但是两三天之内估计我们也走不了,后面的很多物资还在几百公里之外。我们也要在这里等待补充。区兄弟,你和毕叔叔先回去,我和李轻兄弟还有很多话要说。”

刘魁点点头,回身打开院门,然后离开了小院,又关上了门。曾广林在小院的一个木凳上坐下,周乙坐在了他身边的另一个木凳上。

天上的细雨开始下了,水田里的稻子明天要东倒西歪的了,但是现在这样的宁静生活,却是很多人不能得到的。中国的广大穷苦人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共双方的车马炮已经对上了,蒋介石撕毁和平协议,悍然向解放区和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不断通过水路和飞机运输到前线的士兵和物资,正在全国源源不断的行动。

“李轻兄弟,现在的形势紧张,但是我们的事业仍然前途光明,因为我们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曾广林抬起头看着慢慢飘下的雨说道,“我很可能两天后就要走了,你们在临江要继续斗争,光明在前、我辈努力!”

周乙说道;“广林哥,我从加入党组织的那一刻,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二十多年历程,经过了太多的生离和死别的考验。如今,我的妻子和儿子也不知道如何了,当初把他们送到了苏联后,我还是回到了哈尔滨,因为有一个同志和孩子被敌人抓住了,非常的危险。党组织批准了我的请求,虽然我从死里逃生活了下来。但是却不知道他们在哪里。这是我最关心的。”

“到了苏联境内,应该是安全的。”曾广林说道,“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否秘密的进入了东北,或者通过其它什么途径回国了。以后,慢慢的就会知道。你这一说,倒是又让我想起了幺姑。”

周乙说道:“你刚才说起幺姑,我就很感慨。虽然咱们俩是一前一后离开这里的,但是对幺姑的印象,我还是非常深刻的。”

“那些过去的事情,时常在我的脑海浮现,因为幺姑的事情,在叶家田已经快淡忘了,毕竟过去了二十年,百姓在敌人的压迫下,只能苟延残喘的活着,还有很多革命者牺牲了。不知道幺姑在哪里。我非常的怀念她,真的。”曾广林向周乙要了一支烟,他是很少吸烟的,因为从事地下工作多年养成了这个好习惯。点着烟后,曾广林吸了一口,烟雾在细密的雨中慢慢的飘散着。

周乙说道:“我离开李集镇时,幺姑已经不在了。所以我不知道幺姑的故事,只是有一些支离破碎的事,通过大人的讲述,知道那么一点。”

曾广林说道:“反正今晚咱俩也没事,我就给你讲讲幺姑的事情吧。我相信,你对她也是很感兴趣的。”

周乙点着了手里的烟,把手边的几棵菜扶正了,看着曾广林说道:“那时白色恐怖,白狗子和国民党的正规军对乡里进行了残酷的围剿和大屠杀,很多人都死了,如果广林哥也是那时离开的,应该就是被转移的。那时候广林哥才二十出头吧?你已经是党员了吗?”曾广林点点头说道:“是的,黎明前的黑暗,我是亲眼目睹的。孙先生提出的三大政策被国民党的顽固派彻底抛弃了,他们发动了对**人的大逮捕、大屠杀,无数烈士的鲜血让我们认清了敌人的本质,也对他们的残酷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为了保护更多的同志,上级派了人,把我们都转移了。但是,幺姑为了掩护我们却不知所踪。”

周乙看到了曾广林眼中的泪水,他知道二十多年前的白色恐怖让无数的烈士牺牲了,国民党手持屠刀、机枪,在全国各地抓捕**人,几乎每天在各个城市都有大批的**人被枪杀、砍头,很多人尸首无存。

“幺姑的事情你应该知道的不是很多。”曾广林接着说道,看到周乙点头后继续说道,“我给你详细说说,如果有一天我也牺牲了,我们的事应该被后人记住。”

周乙把吸完的烟头在脚下踩灭了后,轻声说道:“广林哥不要这么悲观,现在看起来我们还处于劣势,然而革命的前景一片光明,因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东北有我们秘密进入的部队,虽然还远没有敌人强大,但是我们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我们必将胜利!”

曾广林笑道:“我们都有信心。地下工作中牺牲了太多勇敢的同志,我和你第一次见面,但是我还是该把我们的事告诉你,如果你活下来了,就把这些事告诉组织吧。”

很多年后,祖籍临江省黄陂县长兴集叶家田的一个后生把这些事编篡好了,其中的主要内容都是通过这晚曾广林向周乙讲述的。这要感谢周乙同志,他的记性非常好,把这一晚听到的有关曾广林和幺姑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在革命胜利后讲述给了地方志编写组,才让这些在革命中牺牲的同志的故事流传下来。

在这个叶家田后生的笔记中清晰的写着:我的祖籍是临江省临江市黄陂县李集镇长兴集叶家田,这里埋着我的祖辈和父辈,还有我的十一爹爹。这个十一爹爹就是曾广林,在南方的很多省份,把父亲的兄弟都叫做爹爹。

下面就是这些故事的来龙去脉。

她的名字叫做幺姑,这是她和妈妈进到长兴集曾家大院后,当家的曾继贤对堂屋里所有人说的。但是,她却不是曾继贤的亲生女儿,曾继贤一共娶了五个太太,这五个太太一共生了十一个儿子,惹得方圆几百里的人家都羡慕不已,说是送子观音对曾家太眷顾了。

那是大清朝的宣统皇帝刚离开紫禁城没多久的事,辛亥革命的硝烟还没有散尽,袁世凯篡夺了胜利的果实,但是他也没在这个梦寐以求皇帝的宝座上坐几天就一命呜呼了,国家再度进入了一个军阀混战的时期,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军阀,只要有几百条枪就是草头王,加上帝国主义的扶持,混乱的是一塌糊涂的。只有乡间的一些闭塞之地,还是不知道外界变化,依然过着早出晚归、种地交租的平常日子。

那时候的曾继贤五十多岁了,已经是村子里曾姓人家公认的最年长者,曾姓的人都听他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年纪最大,同时也是因为他很聪明,把一直处于温饱边缘的曾家搞得红红火火的,甚至距离地主也就一步之遥了。他也因为富有,而先后娶了五个太太。这在当时的农村,也是很常见的,城市里叫姨太太,但是农村统称为太太,只是有娶进来的时间先后。但是,老曾家有一个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不能为富不仁,更不能欺负穷人,谁家没有饭吃了,还要赶忙的送去一口袋粮食。不管怎样说吧,反正老曾家世世代代没有残忍剥削村里人的习惯,这叫“乡里乡亲不能过分”。所以,老曾家排在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毕家之后,甚至有的时候分不出谁更有地位。

曾广林当然记得幺姑来的日子,那时他十四岁,已经与毕家的儿子关系深厚,经常去毕大哥家里混饭吃,只是因为毕家大哥也年岁更大了,所以去的少了。他清楚的记得那天跟着爹爹去集上,长兴集是个小集,每天都有的集,不像同安集、李家集那些大集,都是固定的时间,一般一个礼拜两次或者一次。农村的集就是农民们交换农产品的地方,然后一些走街串户的小商人,带着日用品来,与当地的农民进行交换,再把农民的农副产品等带走,到更大的集镇或者城市去倒卖一番,从中赚取差价。

那天的早晨,因为是学校放假,所以曾广林就跟着爹爹去赶集。他出门的时候,看到管家阿根已经套好了牛车,爹爹却还在门口的石墩上抽着水烟。曾广林坐到车上,曾继贤才把水烟放在地上,然后上了牛车。地上的水烟自有人来收回去。长兴集上有一个草药铺,所以曾继贤要去给二太太抓点药回来,再加上快到年根,也去置办点年货。曾继贤很少去赶逢单数日子开集的李家集,一来李家集与附近的好几个村镇关系都很差,二来长兴集的东西也不缺。

因为有老毕家的人压着,所以曾继贤也一直很低调,那时老毕家的老太爷还健在,曾继贤还要管他叫一声“老叔”呢。但是,曾家的人繁衍的很快,所以村里一小半的人家都是曾家的人,那么曾继贤算是曾姓的最年长者了。但是,唯有曾继贤一家富裕点儿,其他的几乎都是贫民。以后又来了一个徐姓的,但是人更少,因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曾姓在附近几个湾子里,都算是大姓了,人多而已。不过,叶家田的四个姓之间不通婚,因为时常会有人家有各种原因没有男娃,就采取过继的手段繁衍后代。比如最后来的徐姓,几代以前就从曾姓的某一家过继了一个儿子,这才有了两户人家。而村里的姑娘也都嫁出去了,娶回来的都是别的村子里的姑娘。

曾姓人家与老毕家都是外省的,老毕家来的早,先在这里开垦荒地住下来,然后是曾姓人家跟着来了,最后又来了钟姓和徐姓,而早先的叶姓迁走了不少,最后没剩几户了。

曾继贤听自己的父亲说过,他们这一支朝上数上三代人都是在朝廷里做官的,但是曾家人不擅长做官,所以官就越做越小,据说曾姓人生下来就耿直,所以得罪人的事情没少做。封建时代做官,太耿直了就不好做下去。所以,祖上的官做到最后被贬出了京城,这官做到了广西去了,又做到了湖南,新皇帝上来都是大赏群臣,但是唯独不赏曾家的这些官,还被贬的到处流浪。但是,曾家的祖上还是乐呵呵的唱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古人诗歌,到哪里都活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