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帅哥靓妹闹红尘 > 第151回 收留她身世迷,那年那月(2)

帅哥靓妹闹红尘 第151回 收留她身世迷,那年那月(2)

作者:PP哥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9-07 00:03:55 来源:书海阁

当年的曾继贤还是十几岁的孩子,就在父亲不断降低的官位上接受教诲,直到十七岁才算是安定在长兴集了。由于祖辈做文官,所以曾继贤能识文断字,而且还学了一些西洋的文化,在长兴集都是很少见的。这些经历让曾继贤极为精明,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不大的家业,却不断的把曾家发扬光大了,风生水起的成了长兴集仅次于毕家的大户,而且还远近闻名。

曾广林接着说道:“那天的天色很阴沉,所以还没到夜晚就看不到太阳了,父亲带着幺姑和她母亲回到了长兴集后,就直接进了叶家田,没有在长兴集再逗留,虽然集上还有一些零散的商户。”

那天,阿根推开门,把牛车赶进去,拴好了绳子就大声吆喝道:“卸东西了。”

曾家的另外几个仆人闻声出来,大钟妈、小钟妈是堂姐妹,还有厨子陈鲁子,他们跟着阿根一起把车上的东西搬了下来,看到车上的娘俩也不多问。幺姑和母亲下了车,就站在院子里看着他们搬东西。这些东西都要分别放进杂房和厨间里。

曾继贤不慌不忙的也下了车,掸了一下长衫,背着手向堂屋走去,他不用管下人们操心的事,他自己还有一大摊子的家事要管。

阿根小声对幺姑娘俩说道:“你们也进堂屋吧。”阿根知道老爷既然把这娘俩带回来,那一定是收留了。如今外面兵荒马乱的,身单影孤的娘俩没有地方落脚,那么迟早也是会死掉的。

曾继贤在遇到幺姑娘俩前,已经有了五房太太,十几年来给他生了十一个儿子,没有一个女儿,现在最小的曾广林也十五岁了,也许这就是他把幺姑娘俩带回来的原因,他第一眼看到幺姑就喜欢上了,要是这个女孩叫他一声“爸爸”那该多开心。但是,他在李集镇上并没有说,回到了家也没有说。

此时的曾家大院里只有五房太太,和六个男孩,再就是四个仆人,五个年岁大的孩子,都娶妻了,大都在临江市或者黄陂县里生活,还有在省外的。这些孩子都不种地了,有经商的,也有还在学徒的。反正没有从军的,都是干着老实本分的事情。离的近的孩子逢年过节的经常回来,离的远的只有书信寄回来了。曾继贤有点欣慰的是,五个在外的孩子很老实规矩,不做官也不为匪为盗,世道不太平,加上关山路远,来往的少了也是正常。

“我对五个哥哥的情况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他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家了,但是确切的是,他们不是坏人,有这一点就很好了。”曾广林说道,“叶家田这里现在打电话和写信都非常的不方便,所以只是偶尔的听父亲说几个哥哥寄信来说了什么。也许多年后,我的父母都过世了,那么他们就会杳无音讯了,他们的孩子也毫不知情了。”

曾家的十一个孩子,最后都散落的很远,只有几个在以黄陂县为中心的几个村落里,然后传宗接代着。曾继贤的家业交给了三太太生的唯一的儿子曾广源继承了下来,曾广源也是曾继贤的第六个儿子,读过书会打算盘,人很老实,曾继贤把家交给他管,也是很放心的。

那天,曾继贤在堂屋里坐下,身边坐着大太太,其他四个太太本来站着,然后也跟着在两边椅子上坐下。就在阿根悄声让幺姑母女进去时,曾继贤已经给了大太太祁月娥一个眼神,大太太就正好对门外说道:“让她们也进来吧,老爷要问话呢。”

大钟妈在门外应了一声,这时东西也搬的差不多了,她就领着幺姑母女进了堂屋。曾继贤并没有让她们母女坐下的意思,只是打量着她们。此时的幺姑母女精神状态很好,可能是吃了东西,又把亡人的事情处理好了,放了心吧,她们娘俩毫无困顿之态,脸色在白皙中透出了一点儿红。幺姑的母亲把头发盘起,鬓角有一个很小的白花,眼睛大而且很有韵味,一对弯眉也很有姿态的,她垂手站在堂屋中,双手纤细白嫩。

祁月娥忽然在曾继贤耳边小声说道:“这个女人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的媳妇。”

曾继贤点点头,他的眼睛其实根本没有看那个女人,而是在幺姑身上,他从第一眼就喜欢这个女娃,现在更是多看了两眼,好像幺姑忽然高了一些,比母亲还要漂亮,也不是普通人家孩子的邋遢。

幺姑忽然看到六个大男孩都在盯着她,忽然有些羞涩的低下了头。

“秀兰,你去看看鲁子准备的饭菜好了没有。”祁月娥对大钟妈说了一声。

大钟妈赶紧离开了堂屋,而且把门关上了。这时候,是老爷要处理家事的时候,仆人们没有必要在场了。堂屋里就只有曾继贤和他的五个太太,还有六个孩子以及幺姑母女。

祁月娥问道:“你们是哪里人?怎么到了这里?”

幺姑的母亲说道:“我们是河南和安徽交界灵县的,丈夫开钱庄。两年前,**在那里打仗,各有胜负,灵县人就躲避了,十有**都逃了。我们一家七口走了一年多,也是顺着逃难的人队伍,来到了这里。本来是有亲戚的,可是亲戚也去国外了。我们找了个地方住下,准备做点什么。过了不到两个月,也不知道是**的那支队伍,要强征那一带的房子修堡垒,把我们赶走了,**顺带着打劫了几十家当地的富户,我们的财产也全部被抢走了。这样,我们只好继续流落到了李集镇。入冬前,我丈夫偶感风寒,吃了几服药也不见好,拖了两个月,公婆急火攻心又故去了,我们把二老安葬。没想到大伯子哥和大嫂卷走了剩下的财物,然后就不知去向了。我丈夫气闷不过,也死了。我带着女儿实在是穷困潦倒,遇到了你家老爷。我本来就是要卖身葬夫的,所以就跟着老爷来了。”幺姑母亲的这一番话,其实有很多漏洞,但是却没有人说出来。

“唉,也是苦命的人,你姓什么?这孩子叫什么名字?”祁月娥又问道。

“我叫曹子兰,夫家姓陆,这孩子叫秋霞,还有个小名叫幺姑,今年刚十五岁。”曹子兰说着,对幺姑喊道,“幺姑过来,谢谢大太太。”

曾继贤一怔,这曹子兰非常聪明,不用讲就知道问话的是大太太,应该也是读过书的,家境以前不错。他正想着的时候,耳边一声略带混音且很好听的“谢谢大太太”传入了耳朵里,看到那个小女孩鞠了一躬。

曾继贤看着母女,终于开口说道:“月娥,我看他们千里逃荒,又经过了这么多事,现在孤儿寡母,也没有个容身的地方了。你安顿她们住下吧,我去换个衣服,洗一把脸准备吃饭。”

说完,他站起身,从堂屋的左侧门进去,也不再关心大太太怎么安排了。

祁月娥比曾继贤还大三岁,是祁家大湾富户祁世龙的长女,曾继贤的父亲就喜欢“女大三抱金砖”,所以给儿子说定了祁月娥。大太太生育了两个儿子,曾广盛和曾广才,两个儿子成人后娶妻分了户,本来在临江市合伙做生意,后来生意做大了,就去天津生活了,他们两家的日子一直过的都很不错。但是,北方的仗越打越吓人,这两年就没有了书信来,祁月娥不放心,托一个叔伯弟弟去天津寻他们,可是留下的地址却没有找到。

这曾家的大事老爷曾继贤做主,其它的事情都是祁月娥来安排。

“广源,”祁月娥看着左边站着的一个高个子、穿戴齐整的大男孩说道,“你带广宣,把你大哥的屋子收拾了,把他的东西先收到广才的屋子里去。收拾好了,就让她们娘俩先住那屋吧。”她看着两个孩子答应着出了堂屋的门,又继续说道,“广怀,你和广平去帮着收拾饭厅。你们两个也读了这么多书了,该多担点事,别让老爷太操心了。广现、广林,你们两个,”她忽然停下了,觉得也没有什么事了,就不再往下说什么了。

曾广现生下来时,得过一次大病,有点木讷,平时都是曾广林带着。祁月娥也站起来走进了堂屋侧门,其他的四个太太跟着都站了起来,各自回屋。曾广怀和曾广平从堂屋出去后,去了前面的院子里,那里有一间吃饭的屋子。

曾广林拉着曾广现走到曹子兰母女身边,又仔细打量了一遍幺姑,嘻嘻一笑说道:“你叫幺姑么?那么,你上面应该还有哥哥或者姐姐,他们在哪里?”

幺姑看着他,并没有回答他的问话。

曾广林长相清秀,眼睛很大,眉毛很浓,厚嘴唇,脸型微胖,五官端正,头发梳的很整齐。曾广林见她不说话,就没有再追问,拉着曾广现出了堂屋向吃饭的屋子走去。

大约过了一支烟的功夫,曹子兰觉得她们住的屋子也该收拾好了,就拉着幺姑转身出门。正好看到曾广源从左边一道门走出来,于是迎上去。

“曹姨,房子收拾好了,跟我过去吧。”曾广源还看了一眼幺姑,然后转身在前面带路。

曾家大院当时三进,比现在要小很多。第一进院子是杂房,主要是厨房、饭厅,还有囤物的几间房子,佣人们也住在这里,大大小小的也有八间屋子。堂屋是正中间,把前院和中院及后院隔开,堂屋左右是小廊和两个偏门,偏门都通向中院。中院里主要是曾继贤和五个太太居住的地方,有十一间屋子,所有屋子前后相连,盖的很紧凑,只有中间和五房之间有七拐八弯的小路,正中间是一个很小的花圃,这院的其它几间屋子,一个是曾继贤的书房兼收藏室,一个是他会见重要客人的地方,一个是一家人休闲娱乐的客厅,还有一个套间,这是各房太太们生孩子后哺育专用间。孩子们都长大了以后,这个套间空下了,后来从曾广盛结婚起,套间成了每个孩子结婚的专用房间了,只要后面的孩子要结婚了,前面的孩子就要搬出去。就连五儿子曾广深也在去年九月在临江市开了一个“源丰饭店”搬出去了。因为这个套间最早是曾广盛的婚房,后面的弟弟们也习惯的叫它做“大哥的婚房”了。

后院是最大的,所以整个大院就像三个“口”组成的大院子,两头大,中间略小。后院大大小小的有十几间,但都是后来隔开形成的,是为了给孩子们各自有屋子住。曾家大院的宅地很大,后院的门外还有一片不小的地。这块地曾继贤也没有让它闲着,让孩子们翻好,种了好多蔬菜,再后来又围了起来,成了现在周乙和曾广林看到的后院菜地。

这块菜地是曾家不曾舍弃的,到了时令,就种上了各种蔬菜,有莴笋、菜薹、芹菜、花菜、白菜等十几种,还在地的周围种了玉米和豆子。除了每年最冷的一两个月这块地能休息一下,其它的时候都是蔬菜不断,这也是曾继贤非常节俭的一个地方,曾家大院的蔬菜几乎是自给自足的。

曾家大院的菜地后是一个大水塘,冬季当然已经看不到盛开的莲花了,塘里的鱼也早在腊月初就打完了。这个塘是曾继贤花了钱请人在原来的一小片凹地上搞起来的,后来租给了佃户,曾继贤的家里就一年四季都有鱼吃。

后院当然是孩子们住的地方,每个孩子长大后,就由哥哥们带着住在后院,已经读了私塾的还可以给弟弟们进行启蒙教育。所以,随着孩子们多起来,曾继贤就把后院原来的大屋子进行了分隔,扩建时又占了一些地。这些屋子是孩子们的卧房,以及读书写字的,还有放孩子们东西的。

这正是:那年那月幺姑来,曾家大院小女孩;身世模糊无人问,君在此时我也在。(请关注第一百五十二回:曾老爷五房太,各有因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