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根植黄土地 > 第105章 融入都市(二)

根植黄土地 第105章 融入都市(二)

作者:紫曦Yeung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6-06 13:13:30 来源:书海阁

黄雅萍回宁(南京简称宁)的第二年,古都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一期重点工程就放在秦淮河的疏浚和整治上,同时扩大了沿河流域的绿化面积。南京军区给予了大力地支持,一辆辆军车,沿河岸一字排开,铲车、挖掘机发出轰鸣的声音,一艘艘捞泥船在河里荡来荡去,参加义务劳动的南京市民人山人海,还有那挥锨扬镐的解放军战士,军民奋战清运河泥及河两岸的垃圾。

这天,黄雅萍正好从夫子庙骑车来到这里,她被眼前热火朝天的场面所感动,一股热流涌上心头,她便把车子一撑,捡拾起土堆里的砖块,怎么自己走进了老人们的队伍,端了一会砖,黄雅萍便从一个年龄较大的妇人手中接过接过了锨,以普通的南京市民的身份,抡起锨干了起来,好在这样的活路在陕北上学开门办学时黄雅萍哪一周不干它几次。现在捉起锨来,黄雅萍就好像又回到了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岁月了,她干起活来动作到位,一下是一下,从不拖泥带水,黄雅萍一干就是一个多小时。

这样的义务劳动黄雅萍以后也参加了好几次。

在待业的这段日子里,黄雅萍力争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充实。学习之余,雅萍便骑着车子随心游逛着,她要把小时留影的地方再重新的走上一遍。她常爱去的地方就是夫子庙大成殿广场,这里是一个大文化市场,它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集散地。

这天黄雅萍来到了夫子庙集市上,古玩地摊,一个挨着一个,玉器、翡翠、瓷器、钱币、文玩杂件、书画、木雕、南红蜜蜡、石雕砚台。有的摊位人们围了一圈又一圈,还有人手里拿个放大镜仔细的看着银制的长命锁。黄雅萍对古玩没有一点兴趣,她疾步向前走去,她的注意力就是大成殿东西两侧的旧书摊,也有新书,主要的还是旧书,旧报纸,旧杂志,旧挂历,字画等。黄雅萍在这里一待就是老半天,她在认真地寻找着自己的心爱,她的收藏爱好就是连环画和邮票。黄雅萍在一个摊位前停了下来,就像猎人寻找目标那样扫视着眼前的花花绿绿。过了一会儿,黄雅萍的手里拿着一本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印行的《诗花集——悼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这是一九七七年二月的油印本,十六开,130页。黄雅萍仔细地看着,里面收录了四篇文章和一百五十六首诗,还刻印了几幅周总理的画像。抚摸着书她在想钢板蜡纸刻印人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一定的绘画水平和技巧是不行的。过去她还有点崇拜加林会刻蜡板,看看人家的水平,高加林八辈子都赶不上。黄雅萍经过讨价还价以八毛钱买下了这本油印书。

再说六朝古都里面那诱人的江南山水,沉淀着浓郁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以及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的雄雄英姿,那是黄土地上一个山沟里的小县城无法比拟的。

现在黄雅萍已经融入了宁城,黄雅萍的情绪比以前好多了,还是叔母说的对,不要她活在高加林的阴影里面,一切都应该向前看!

过了几个月,又过了几个月,黄雅萍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到省人民广播电台去了解关于招收电台播音员的事宜。

这天一大早,黄雅萍坐在父亲的战友徐克雄叔叔的吉普车里,她的心情既激动又不安,随着一阵嘟嘟嘟喇叭声,汽车离开了家属院,沿着太平南路北上。

在南京人的心目中,“北有热河路,南有太平路”,说明了这两条商业街在南京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北起大行宫路口,南接健康路,一条太平南路串起了科巷、文昌巷、常府街、马府街,白下路……这些南京人耳熟能详的街道名。街道悠长,店铺林立,同时也连接起了科巷菜场、四明眼镜、绿柳居、太平商场、宝庆银楼、江苏饭店等一批南京老字号。招牌上的店名也是书法的精华,牌匾书法艺术是古城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都是名人题字,有于右任题的“马祥兴”,有林散之题写的“永和园”,在题匾无数名家中,题字最多的是江东周琪,他被称为“周半城”。这些牌匾其形状几乎都是带着牙边的长条形,有的黑底红字,有的黑底金字,还有的是蓝底白字。

一向见字必看的黄雅萍任其那些牌匾如同幻灯片般的在自己的眼前一闪一闪,闪闪而过,而她这时所考虑的是如何应对今天的第一次省广播电台之行。

汽车在大行宫路口向左手拐去,汽车西行了一段路程,在路南穿了几条街道后,来到了秦淮区中山东路132号的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

在大门口登记以后,黄雅萍一身朴素文雅的打扮跟在徐叔叔的后边,她有点蹑手蹑脚的样子,就像电影《小兵张嘎》里面小嘎子跟在侦查员罗金宝身后那样有点羞羞答答的样子,在省电台的主楼里,他俩这个门进那个门出,最后找到了新闻部主任的办公室。

在敲门前的那一瞬间,徐克雄很自然地把自己的上衣整了整,接着便伸出弯曲的右手用中指在门上“砰砰砰”地敲了三下,“请进!”房间立即传来了一个中年男子的柔和声音,徐克雄推开了门,两人进去了,“你好主任!”徐克雄先打了个招呼,“你们先坐下吧!”主任指着办公桌旁边的一排沙发,“让我先把手头的工作处理一下吧。”雅萍没有急于坐下,她的目光很快地转向办公室正墙上的《**语录》牌,“努力办好广播事业,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木边框,红植绒纸做的底色,仿毛体金字熠熠发光。

看着一个办公室都比县广播站大很多的省电台,黄雅萍的内心无不激动,她的大脑在紧张地运转着,而她所考虑的是怎样才能过好今天这一关。

主任收拾好桌面上的东西后,打了一个电话。他转过头来,看着徐克雄和黄雅萍说道,“事情处理完了,来谈谈你们的情况吧!”主任态度和蔼地说道,徐克雄微笑了一下,说道,“主任是这样,前天接到老姚的电话,他让我今天把人给你带来,你先看看是否合适?再说考试的话。”徐克雄指着黄雅萍介绍道,“这位同志就是我以前给台长推荐的,她是我战友的女儿名叫黄雅萍,今天过来认识一下。”徐克雄有点拘谨地说着。

黄雅萍这时也很礼貌地站了起来,看着新闻部主任,主任打量了一下,黄雅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秀美大气,气质高洁,清新典雅。而她志存高远,内敛执着深藏于内心的这一面新闻部主任是看不出来的。

主任沉思了一会儿,和蔼地对黄雅萍说道,“这位黄同志,你还是先简单的自我介绍一下吧!”他说完便侧头看了一下徐克雄,又将目光对向黄雅萍,黄雅萍挺胸收气,姿态大方语气平和地介绍道,“主任好,我叫黄雅萍,一九七八年高中毕业,高考落榜后,被安排在陕西省延州县广播站工作,担任新闻主播,工作外的时间,都用在学习和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上。我很热爱我的工作,但我同时也知道我的水平非常有限,因而我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钻研业务,力争完成好党交给的任务。”标准的普通话,语言豪爽直率,抑扬顿挫,清雅流畅,不夹杂一点南京方言的音调。

主任听后,他很欣赏黄雅萍的音质,他左手捂着嘴头摆动了几下,侧目看了看黄雅萍,语言平和地说道,“这位黄同志,一九七六年那会儿,你正在上高中,**的《词二首》你也该熟悉吧,背上几句让我听听吧!”“可以全背吗?”黄雅萍问了一句,看到主任深深地点了一下头,黄雅萍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平稳了一下情绪,她很快进入状态,模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葛兰的声音,充满激情地朗诵了**的《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原诗: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和《念奴娇 鸟儿问答》(词略)。

黄雅萍朗诵完后,有点羞赧地看着主任,主任微笑着对黄雅萍说道,“我这里就算你过关了!”主任说着站了起来,“老徐你坐着,我把黄同志带去,让人家考察一下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