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根植黄土地 > 第149章 业余记者(三)

根植黄土地 第149章 业余记者(三)

作者:紫曦Yeung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6-06 13:13:30 来源:书海阁

劳动读书思考就是加林这段时间的全部生活内容,现实生活的艰辛和不如意使加林渐渐地明白了一切,生活没有彩排,生活也不能复制。遇到什么不遂心的事情时,加林便念叨着这样的一句话,同样的太阳不一样的天空,各人头上顶着一片蓝天,只是阴晴大小不一样。因此,社会上每个人的生存环境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他过去政治课堂上所学的人们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人们的社会分工也是不同的。

有时晚上睡不着的时候,高加林就走出窑洞,坐在离家不远处的硷畔上,他一边吸着烟,一边在沉思,对于自己乖张的命运,他是不能像窦娥那样站在大街上,面对于众人指天呼地地奋力呐喊,鸣冤叫屈;也不能像屈原那样背井离乡,去寻找自己的精神乐园,用诗歌来抒发自己胸中的愤懑或以跳江来抗争。生活天地留给他唯一能做出选择的就是隐忍、隐忍、一再的隐忍。而接下来就是他应该像贝多芬那样百折不挠地与命运去抗争,以自己坚韧的意志去弹奏生活的琴弦,同时去倾听那激扬着生命的回声。

陕北这片神奇的黄土地,已给高加林的人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坚定了他的人生目标,是的厚厚的黄土是他的根基所在,这里重塑(透析)了他的灵魂,这里确立了他的人生理念,这里培养完善了他的人格,他的生命之根将永远的植在黄土之中。

黄土啊,黄土!厚厚的黄土,千百年来哺育了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高加林深知脚下的这块土地就是一块红色的故土,这里可以改天换地,难道还改变不了他的命运吗?

每当高加林的情绪低沉和亢奋时,他都会高声朗诵着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诗,

我命中注定要去奋斗,

心中沸腾着永恒的热情,

我有能力拥抱长空,

也有力气把寰宇紧抱怀中,

我准备用理想和情感的威力。

把世界真谛把握。

——马克思

一股汹涌的洪流,

呼啸着独自奔出山谷,

松树在它前面轰然倒下,

它就这样给自己冲开一条大道,

我也将和这股山洪一样,

给自己开辟一条道路。

——恩格斯(注)

对高加林来说,既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的祖先早已把的烙印打在了农村,他就应该按着农村的生活来运转。这里用得着秦腔戏《三滴血》里面反派人物晋信书的一句台词“放下诗书理讼事,理完讼事忙读书。”把讼事改为劳动,就是加林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加林看来劳动累了最好的休息就是嘴上咂个烟,要么看看书,动动笔;要么手操着剪刀,剪贴报纸。一到雨天或夜深人静,当他看书写字疲倦时,他便拿起了剪刀,把报纸上平时选好的资料剪下来,边剪边筛选,然后归类粘贴。加林认为这种陶醉是难以与人分享的。漫长的黑夜,在文字里长途跋涉的高加林,不知疲倦,他时常迎来黄土高坡上的第一道霞光。加林晚上睡得很晚,第二天起床也很晚,因而他的早晨常常从中午开始。

斗转星移,暮去朝来,朝来暮去。加林粘贴的剪报也越来越多,接下来加林便将粘贴好的剪报活页进行归类,他将厚厚一沓反映祖国美丽河山,建设风貌,人文情怀的图片,分省组合,装订成册,美其名曰为《华夏掠影》。

日积月累,到现在加林大板柜的端箱上已经摞了一尺多高的册子,好十几本,有《国际时评》、《文人趣事》、《英模人物》、《小说连载》、《中外历史》、《文艺动态》、《文物与考古》、《读书评论》、《乡土文学》、《农业科技》、《黄土风情》、《戏曲与电影》、《港台文艺》、《知识小品》等。

加林对剪报的热衷,还是受到贾老师的熏陶,加林从贾老师那里受益匪浅,贾老师被称为县上文化界的“剪报大王”。加林记得,一次贾老师在剪报时,他放下作文本没事,心里一喜,也帮着粘贴,按着贾老师的要求。加林一边粘贴,一边像雷达扫描那样,捕捉着有用的信息。贾老师一边操剪一边对加林说道,“老师开始剪报也是跟老组长刘映华学的,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我们语文组组长刘映华老先生订了三份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北京晚报》。他是上海闵行人,五十年代中期,为支援大西北而来。一到节假日,他闲着没事,就捯腾着他的报纸,一瓶浆糊,一把剪刀,一沓十六开白纸(贰角六分一百张),将平时读报时选好的资料剪下来,进行粘贴,做成活页,便于以后排列组合。我那时就像你一样,也帮他粘贴,我也是边粘边看,受益匪浅。那个时候《北京晚报》有个‘五色土副刊’主编请邓拓同志为专栏写一些知识性杂文,以《燕山夜话》专栏刊出。他看完后,认为不错,就把每一期都剪了下来,做成剪报,期期不落,几年过去,一本一百五十多篇的《燕山夜话》合集乃成。教师们争相借阅,你看他看,光封面他就换过三次。后来在文革期间他被打成‘三家村分子’,平反后,仍不改初衷,坚持剪报。”加林听后很受感动,启发很大,也学着干了起来。加林自懂事以来,读书分为三个阶段,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一,主要看的是连环画,途径是他也买一些,然后和同学进行交换,有时在县电影院门口的连环画地摊,一角钱可以看六本,内容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初二以后,主要读些小说,学校图书馆可以借阅的他都读,那时除了浩然的《金光大道》《艳阳天》《西沙儿女(正气篇奇志篇)》姚雪垠的《李自成》有广播小说连播外,还有文革后期出版的小说,如《东风浩荡》《晨光曲》《万山红遍》《红石口》《钻天峰》《延河在召唤》《春潮急》《千重浪》《征途》《难忘的战斗》《渔岛怒潮》《虹南作战史》《激战无名川》《海岛女民兵》等,加林大都读过。加林高中一毕业,在学校教书以后,主要是看再版的中外文学名着。

这些年来加林在读书时,他把革命老人徐特立的名言牢牢地记在心里,这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加林在看书时一碰到有价值的东西,随看随记,他是学着李贺野外写诗那样,把零碎的资料写在纸片上,便于整理归类。他在阅读大量古典文学名着时,光辑录的对联就有几百幅,完全可以出一本集子《中国古典小说联语集锦》。

相对于山里读过书的孩子来说,谁能有加林那么多的书,而他却仍不满足,每次去县城赶集都进书店,逛书摊或去收购站淘书,对于求书加林是乐此不疲的,他也不在乎谁说什么。

加林记得一次贾老师曾很严肃地告诉他,“中国的古籍,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一部二十四史,一天读上一万字,也就是一本三十页的作文本,坚持下去,一天不落,十一年才能读上一遍。这说的是有文字功底的人,而对于咱们一般人来说,那难度就可大了。因为史书里面有大量的生字生词,典故,典章制度等,这些障碍都会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阅读速度。因而做学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有毅力,必须静下心来,坐冷板凳,下死功夫。”从那时起,加林就把贾老师的话就默默地记在心里,他一定要做个“书虫”。

读书劳动,劳动读书,加林就是这样地进行着精神炼狱的磨难。但在加林看来,不管怎么说,他的生存环境要比写《绞刑架下的报告》的捷克作家尤里乌斯·伏契克在柏林的勃洛深斯监狱里要好得多。加林也只有在阅读和写作中寻求精神上的陶冶与灵魂上的完善,他绝不会能像别的农村青年那样,面对烦恼痛苦以酗酒方休来解脱。

勤奋好学的高加林就是这样的执着,他从一本本书,一册册杂志,一张张报纸上看到了伟大祖国这艘东方巨轮,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乘风破浪,一日千里,以坚实豪迈地步伐驶向**明天。

祖国建设的新成就无不激发着高加林的爱国情怀,他坚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而自己的荣辱沉浮那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注 恩格斯十九岁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他一定要冲破资产阶级家庭和旧社会藩篱的决心,表达了他渴望自由,努力争取解放的坚定信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