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根植黄土地 > 第302章 根植黄土(一)

根植黄土地 第302章 根植黄土(一)

作者:紫曦Yeung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6-06 13:13:30 来源:书海阁

巧珍在职校的这几年,在旁人看来是她人生中华丽的一转身。有谁知她背后所下的功夫,实际上这也是她与时俱进勤奋努力羽化的结果。刘巧珍之所以能成为合格的职校教师,全凭着她自己的实力。生活中,高加林时常用伟大领袖**的话“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来鼓励巧珍,他还把**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面的语录,“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过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很工整地抄在巧珍工作笔记本的扉页。在教学实践中,刘巧珍经过艰苦的历练,不断地努力进取,才使得她这只啄木鸟终于异化成了一只百灵鸟。

巧珍记得她刚进职校的时候,就好像来到一个神圣的殿堂。因为,由于父亲的愚昧固执,使适龄的她丧失了读书学习的机会,造成了她终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在来职校以前,她走进学校的次数不超过十次,在她的印象中,就和马拴给马店学校干过几天活,找过巧玲两次,仅此而已。

巧珍刚来职校起初的一个来月,乡里娃进城,学校的环境让她感到难以适从。像领导国旗下讲话,领导教师例会上布置工作,那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及惯用语的使用,巧珍听起来感觉好像在云里雾里,就像那年她跟巧玲看越剧《红楼梦》电影那样,耳朵听不清,字幕又看不清。开完会不知道人家都讲些啥,好在大都和她没有一点关系。巧珍深知,这种语言障碍是由不同的生活环境所造成了的,她都不知道她能不能适应面对的工作,强烈的自卑感使她总觉得自己好像和教师的身份格格不入。好就好在她跟着巧玲学了几年字,也能读书写字了,由于起初巧玲教二姐巧珍写字时,就给她买了庞中华的字帖,巧珍一直坚持练着,她写出来的字整齐规范。

本来巧珍的教案加林早都给她都写好了,让她照着用就行了,而巧珍却坚持和其他教师一样,按学校行事历规定及要求,很认真地把加林写的教案,抄到自己的教案本上。第一次职校教案大检查,刘巧珍就得了个优质教案,这让全体教师对她刮目相看。还有一次让巧珍崭露头角的是,去年职校举行庆元旦班级文艺节目比赛,赛完后,就在统计分数的当儿,教师们也被学生的挑战声轰上了舞台。由于有教师知道巧珍过去在农田大会战工地上唱过战歌,唱过信天游,就把这一情况说给了宋校长,宋校长便给巧珍做工作,让她出个节目,巧珍再三推辞不过,就清唱了一首《兰花花》,唱完后,掌声四起,久久不息,巧珍在“再来一个”的掌声中,下不了台,她一连清唱了五首信天游。从那时起,师生们对刘巧珍都从心里认可了,年轻教师老远见她就喊她“刘老师!”还有的女教师主动找她,向她咨询毛衣的织法。她也和教师们交谈一些学校的情况,加深对职校了解。另外巧珍也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凡是学校发的学习材料,她都认真学习,反复学习。

努力工作勤奋好学,使刘巧珍很快就适应了校园的生活。巧珍窃想,她能在学校多待上一天,就是没有工资她心里都很高兴。何况她还很尊严地在这里干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有丰厚的工资,还有奖金,起码比加林工资高出许多。工作清闲,一周的体力消耗,还没有打一天连枷令人疲惫不堪。因而,巧珍非常珍惜这做梦都想不到的工作。

这些年来,巧珍之所以每学期都能当先进教师和模范班主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刺绣班在地区都挂上名,她刺绣班勤工俭学的绝大部分成品都经市外贸局利用马战胜的关系通过上海市进出口外贸公司远销到韩国、西欧等地,为县上创收不少外汇。今年巧珍还打算带着样品去杨陵农高会展示一下。

职校的工作顺心顺意,巧珍非常珍惜,为了进一步搞好工作,她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在刘倩的一再劝说下,巧珍也学起了电脑。刘倩把巧珍的全部剪纸,刺绣和布堆画都用数码相机存在电脑里,并教给妈妈如何使用,现在巧珍已经能进行简单的电脑操作,能进行拼音打字,她还能从电脑里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好在有三个娃娃,巧珍写的东西就是再多,她也不怕上不了电脑。

令巧珍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她已经完全适应了职校生活,她除了上课外,就剪纸,刺绣,特别是剪纸,为了提高造诣,加林便给巧珍买来了《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选》、《古元木刻选集》和郭沫若的《百花齐放》(里面含100朵花的木刻图案)。巧珍很细心地研究每一幅木板画作品,在巧珍看来,版画和剪纸实际上就是一回事,只不过是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

随着不断地识字读书,使刘巧珍在了解生活以外知识的同时,她也能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她一有时间就把过去唱过的信天游,用笔记下来,不会写的字,就空起来,找机会问人,虽说个别字还不准确,但只求能表达意思就行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当墨香浸润在刘巧珍的胸膛时,那字字句句仿佛飞了起来,如萤火虫那样地环绕着她,让她沉醉不已。

刘巧珍这才真正地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以及所给她带来的愉悦,让她知道了那些肉眼所看不见的东西,竟是这样的美妙,这一切都归于她的妹妹刘巧玲。

几年下来,巧珍日积月累,信天游就写了十多个教案本了,这里面当然还有学生娃给她提供的。节假日娃娃一回到家里,都争着帮她打字,把写好的东西都存放在电脑里。

晚上,加林没事的时候,也来职校陪陪巧珍。加林一来,两人就讨论起信天游来。

让加林感到为难的就是巧珍的《信天游》集子,内容很难处理,并不是语言问题,而是如何进行分类。加林不知道是从体裁上、曲调上还是内容上进行分类。因为巧珍提供的信天游关于民俗活动的比较多,如结婚有结婚歌,出殡有哭丧歌,盖房有上梁歌,合龙口歌,请客有敬酒歌、劝酒歌。为此加林还专门去县上找了一回景老师。

高加林记得美国记者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里曾经这样写道:“走向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陕北民歌信天游是千百年来用黄土沉淀的极具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北起毛乌素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起黄河、西至子午岭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的嗓子回牛的声,抒发着自己的冲天豪气,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世界。

在高加林看来,信天游乃是相伴陕北人的生命过程而产生的,陕北人从生开始就一直用信天游烹调着他们的生活,信天游是陕北人的生命之歌,所以无论他们住在怎样的简陋窑洞,也不管岁月丢给他们是怎样的磨难与艰辛,他们便用信天游唱诵自己的日出而作,感慨自己的日落而息。

信天游它是陕北人生命过程中的一种民歌形式,而它的恒久生命力则来自陕北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爱恨情仇,凝结了世代陕北人与自然和命运相抗衡而延续的心路。

在泛着浓浓泥土味的黄土地上,一根藤、一泓水、一块石头、一片陶瓷、一件农具、一件家什都能衍生出一曲动人的信天游来,这一点高加林是深信不疑的。

加林就像修改材料那样,把巧珍的《信天游》不断地扩充,改来改去,有时还用口琴给巧珍伴奏。经过反复筛选,加林把改好的信天游编了一本书,书名就叫《黄土地上扬起的歌》,加林还专门为该书写代序言《漫话信天游》。

(加林代序言附后,读者可以不看:

陕北民歌信天游是来自黄土地的精粹,流淌着陕北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质朴的情感。

朋友!当你来到陕北,走进沟壑纵横,梁塬峁川的黄土高原,无论你是站在崇山峻岭之间,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几乎到处都能听到顺风飘来的信天游。你就像走进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世界里。

凡是有人的地方,你听,山梁梁、沟洼洼、窑顶顶、垴畔上、硷畔外、场院里、锅台前,处处有歌声;你看,放羊的、打场的、耕地的、送粪的、烧砖的、绣花的、洗衣担水的,个个是歌手。歌手不分老小,声音不分粗细: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唱歌来不论时日,信天游好像没梁的斗,甚时想唱甚时有,年初唱到腊月二十九,吃了扁食(饺子)又开口。

在这个圣人布道遗漏的偏僻山区,在这个畜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的独特地域,由于地广人稀的居住环境,多旱少雨的自然气候,荒凉瘠薄的土地条件,穷苦人为了养家糊口只能是:吆驴赶马搞驮运,背井离乡走口外,长年累月当长工……那单调苦焦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养成了一种以歌抒发情感的习性。那苦中带乐的腔,那唱中带哭的调,那酸中带甜的词,那豪中带野的味,把陕北人的豁达、直率、质朴、粗犷和热情全都表露了出来,真乃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

信天游人人会唱,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歌声也不同。中年男人的歌中多豪迈,开口有英气,行腔走流云:“一亩高粱打八斗,碾碎高粱酿好酒。酒坏君子水坏路,神仙也逃不脱酒的手”;中年妇女的歌中有柔情,歌从口中出,情在心上流:“腊月里冻冰正月里消,二月里鱼儿水上漂。水上漂呀水上漂,想起我的丈夫好心焦”;老婆以歌教男人,宽容里有规劝,贤惠中多虑忧:“雪花打墙冰盖房,露水夫妻不久长。”

但这些都不是唱民歌的主力,民歌的主力军是年轻人。年轻人多情,打起歌自然是情歌。情歌的内容大多表现真实,但也有诙谐夸张的,这些情歌通俗而不粗俗,大胆而不出格,形象逼真,神韵无穷。男的看上女的,眼里看,心里想,嘴里就会自然地吟唱:“二妹子好来实在是好,走起路好像水上漂”。“你穿个红袄袄硷畔上站,把我们年轻人心儿给扰乱”。女的看上男的,口里不说,歌声在心底油然而起:“马里头挑马一扳手高,人里头挑人数上哥哥好”。“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大白的那个兔来红耳的那个朵,想谁的那个也不比想哥哥你。”“东山上那个点灯哎西山上得个明,四十里那个平川了也了不见个人;你在你家里得病哎,我在我家里那个哭。”“井子里绞水水桶桶里倒,哥哥的心事啊妹妹我知道。”两人见了面,更是火一团:“空中的鹞子河里的鱼,十七八的女娃娃对牙子的驴。”“蛤蟆口灶火烧干柴,越烧越旺分不开。”“树叶落在树根底,知心的朋友就是你。山湾里的石头河湾里的水,想回娘家撂不下你。”陕北民歌像陕北人的性格一样明快、直爽,柔如春江水,劲似梁上风,乐时冲天笑,悲来动地哀。“打碗碗花儿就地开,有什么心思咱慢慢讲来”,多么细腻的感情;“揽工人儿难,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十一月里满,受的是牛马苦啊,吃的是猪狗饭”,多么有力的质问;“当官的胆小有钱的愁,穷光蛋不唱怕干球”,多么豁达的胸襟!

“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这就是信天游源远流长的精髓所在。在这个山连着山沟套着沟的黄土高原,民歌究竟有多少种唱法,谁也吃不准,谁也说不清。除了情歌、小调之外,还有很多歌和劳动紧密相连,扭秧歌老汉唱的秧歌腔,送神鬼巫神唱的祛病调,犁地时农人唱的回牛曲,工地上民工唱的号子音。一样样情似深秋高山淌流水,一首首韵如阳春田野飘白雪,听得不会唱歌的人也不由得跟着哼几声。

总之,陕北民歌信天游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民歌,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她曾和人民军队胜利号角一起,从陕北高原出发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随着新中国的影响,她已和五星红旗一起,漂洋过海,传遍七大洲、四大洋;随着华夏文明的振兴,她将和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一道,从现在走向将来!

唱不完、听不厌的信天游呀,永远回荡在家乡陕北的山沟沟、峁梁梁,回荡在我的脑海里心田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