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影视穿越从四合院开始 > 第467章 光明降临新城

影视穿越从四合院开始 第467章 光明降临新城

作者:爱吃碳烤鲍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6-23 17:10:36 来源:书海阁

“杨少爷,我。。。”

等将信将疑的盐民,被撵回家等着明日去工地上工。谢万抓耳挠腮的跟着杨潇身后。

“我来问你,守着谢庄你一月收多少盐,利润几何?”

“这。。。回少爷话,这秋冬两季也能有小百十担一月,春夏只有六七十担。这些盐货交到上家手里,我一斤也能有个五七文的赚头。”

杨潇点点头,秋冬雨水少,海水盐分大,一样的功夫,出盐更多一些。拍了拍谢万的肩膀:

“我说给你一场造化,那就得说话算话。我刚才办的事你看见了,听懂了吗?”

“是的杨少爷,杨氏要人,耕种做工的人。”

“果然伶俐。杨氏的地界上,还有几个谢庄这样的村子,你知道吧?”

“当然,同行是冤家吗,谁还不知道谁呀。”

“那好,带着我家的管事一起,把这些盐民弄到我的工地上来扛活,条件也是一样给工钱,分房!”

谢万眼珠子一转:

“少爷,要是我领了人来扛活,这工钱能结算给我么?”

尼玛~这小子是真伶俐,一下想到干包工头了。杨潇照着谢万的后脑勺就来了一巴掌:

“怎么?还没怎么样呢,就想上下其手吃两头?真当爷的刀不利?”

谢万腿一软又“啪~”的跪在地上。

“起来起来~膝盖这么软,多喝点骨头汤。杨家有个规矩,就是真心给杨家办事的,不论他是谁,都得过上好日子!哪怕是佃户长工。明白么?”

“是是,少爷我明白了。”

“帮我把其他村的人招来,这是一。这第二,不愿来的,给我扒了他的房子,撵出杨家的地界。”

谢万肩头抖了一下,咬牙道:

“谨遵少爷的吩咐!”

“行!没听听我的价钱,就敢豁出去应承下来,你小子要是没转钱眼里,将来必定是个人物。听好了,办好了这事,从明天4月起,其他盐头,我一月给盐200担起,500担止,能拉走多少看盐头自己。”

“刷~”

谢万一脸惊喜的抬头看着杨潇。

“至于你?上不封顶。能拉多少给多少!只一条:粗盐价10文,精盐30文。”

“少爷的盐场能出精盐?”

“小瞧少爷不是?别说精盐,就是浴盐少爷也做的出来。”

“玉盐是啥盐?怎么没听过?”

谢万小声嘀咕,但是杨潇耳朵尖呀:

“没听过?做出来送你两斤,回去让你小妾使过,包你爱不释手~”

“啊?”

谢万没想明白盐和小妾=爱不释手的关系。

杨潇看天色差不多,起身说道:

“有道是皇帝还不差饿兵,我也不能让你空口白牙的去跑腿办事,明天管事会带一百两银子,来给你作使费。用心办差!”

“哎!瞧好吧少爷!”

杨潇在回程算了笔账,假设有十个盐头,每月按最高拿盐500担算,一个月需50万斤250吨盐。

而郁州的盐场环境,一亩盐田平均年产粗盐在5000斤2.5吨,一个月产量400斤出头,当然实际产量不是这么算的,因为郁州40年平均降雨90天(这是1984到2022的数据。)至于精盐(氯化钠99%),两淮粗盐的提纯率不超过75%。

所以只需要130到140亩盐田就能保证用量。这个数字并不吓人,根据资料洪武时期两淮年产量是1,410,305担,这只是官盐统计量,不包括私盐。

杨潇现阶段准备陆续,最少要建设八千到一万亩盐田,毕竟现实位面郁州境内有50万亩盐场,淮盐集团有八万八千公顷盐田。

回到蔷薇河工地时,太阳收回了最后一丝余辉。

“当~当~”

工地上摇响了收工的铜钟,这也预示着食堂开伙。

场地三辆三德子拖拽式野战烹饪车,相隔十几米排开,旁边的长桌上的大盆内,盛放着已经烧好的菜肴,掌勺的厨子拿着大勺,敲打着盆沿。

远处走过来的工人们,迈着疲惫的步伐,先是来到三架水车前,水车出水口连接着一根,另一头固定地上的,四米长铁水管,没隔一米就有一个半球水龙头。龙头旁边挂着一个肥皂盒,下方放着接废水的铁皮桶。

工人熟练的打开水龙头,接水用肥皂洗手洗脸,有毛巾的还洗涮下毛巾搽脸,没带毛巾的只用手摸一把。有排队的见到接水桶满了,会提到路边倒掉,再回来洗漱。

洗完的来到烹饪车前排队,取下腰上挂着的饭盒(又是三德子的铝制水壶三件套),抽出内置的汤碗排队向前。

来到长桌前,伸头看了眼摆着的三个大盆,一盆馒头,一盆猪肉炖白菜,一盆大骨棒豆腐汤。

“刘大头,中午那个炖鱼块没有了?”

“咋地,还吃上瘾了?”

“香,又香又鲜。比河里的鱼好吃。”

“这不是废话吗?那可是凤鱼(鳐鱼的一种)。”

“凤鱼?你咋知道,你跟老子一样是淮安府人。”“家主说的啊,那条船抓到这鱼也不认识,问家主的时候还被骂了一顿。”

“为啥?”

“家主说这个凤鱼有一种细尾巴的,尾巴上有一个骨刺,比土灰蛇(蝮蛇)厉害的多。”

“乖乖~”

后面排队的推他:

“有完没完啦,还拉上呱了。饿的眼花,你还有劲拉呱,干活偷懒了吧?”

“我偷个鸡毛懒,就是还想吃那凤鱼呗。”

“想吃等歇工去海边抓呗,那船上的人说了,这鱼几十条就趴在浅水的沙滩上,傻傻的也不跑。”

刘大头敲盆:

“你俩还拉上了,赶紧地!后面等着呢。”

杨潇在烹饪车前转了一圈,只有长条桌前吊着一个蜡油灯,工人们就坐在长板条钉的矮凳上,摸黑吃着晚饭。也没有人嫌弃,有说有笑的边吃边聊着家常。和下午在谢庄看见的那些盐民根本就是两种精神状态。

看着这些带着笑脸,命运已经与自己成为一体的百姓,再想着下午那些神情麻木的盐民,杨潇也是一阵心热,转身快步就到马车旁,开门上车拿下来一藤箱物件,杨泓、杨泽知道这不是马车内的物品,也好奇的跟在杨潇身后。

只见杨潇拿起一个大碗状的金属物件(户外瓦斯罐),拧在了带有琉璃罩的物件(瓦斯灯)上,取下琉璃罩,摆弄一下石棉灯芯,后开阀点燃,装上灯罩调整了亮度。

随着等同100瓦白炽灯的亮度的瓦斯灯被点亮,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灯光的人们,停止了说话,呆呆的看着家主,提着这个光明大方的灯具上的金属链,把它挂在了烹饪车上。

一盏,两盏,三盏瓦斯灯,把整个用餐区照的毫发可鉴,黑暗一下子被光明驱散。仿佛把人心也照的亮堂堂的。心中仿佛有什么要爆发出来,可是贫瘠的词汇又表达不出。

“家主!说两句吧!”

“说两句!”

有人在人群中喊道。

“好!我说两句!”

杨潇走到人群中间,环顾着这些甘愿舍弃过去,义无反顾的跟着杨家的人:

“二个来月前,杨家说,跟我走~杨家要带着大伙过上好日子!什么样才是好日子?我想的好日子,不是仅仅能吃饱能穿暖,饿不着冻不着。

而是要在坐的大伙,人人口袋里有闲钱,想喝酒就喝酒,想吃肉就吃肉!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去学堂跟先生做学问。老人们坐在自家大瓦房的院子里,看着满仓的粮食,悠闲的晒太阳。

可是这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下死力气,去和天争,去和地斗,去和那些不想让咱们过好日子的贪官污吏,率兽食人的鞑子们搏命才能得到。

今天我在你们身上看到了,那种想要过好日子的决心,你们早出晚归,不叫苦,不叫累。你们自己也看到了,那里!”

杨潇手指着工地的方向:

“那里就是咱们好日子的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