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炼虚合道 > 第133章 命运之道(一命二运三风水……)

炼虚合道 第133章 命运之道(一命二运三风水……)

作者:太上之下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06 13:16:30 来源:书海阁

苍狗道人这种态度的确会让人觉得他也是一个混江湖的老骗子,但王教授经过和苍狗道人交流后,发现对方的思维正常,甚至很懂逻辑,精神风貌上亦是慈眉善目、异于常人,加上之前苍狗道人给她算命还真“算”对了,因此,王教授暂时并未把苍狗道人当做是纯粹的神棍骗子。

“可能由于认知观的差异,他并不觉得自己在骗人。虽然他说的那一套东西,根本在现实中演示不了。能演示的,反倒都是一些魔术性质的‘法术’,还不如春晚谦大师的魔术表演。”王教授心里暗自想着。

苍狗道人看了王教授一眼,就明白她心中是如何想的,以及如何评价自己的,但他只是笑了笑,没有辩驳什么。

或许,在苍狗道人看来,王教授属于“不信则无”的类型,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因此,哪怕是苍狗道人这种修真高功,都知道自己在王教授面前是绝对变不出什么神通道法的。

眼见时间不早,寒风凛冽,王教授毕竟是个普通的中老年阿姨,体质虚弱,被冷风一激,不由得打了个寒噤。

苍狗道人见状,摆摆手:“今日,就到此为止吧,日后有缘再见。”

他与王教授今日偶遇,并且稍稍交流了一番,却也未能真正折服对方,同样,对方的思维也不能让苍狗道人接受。

好在双方论道之后,气氛算是较为融洽,不是剑拔弩张的状态,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尊重,而不是互相嘲讽、贬低、攻击,这也算是一种良好的局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体系认知观的碰撞,擦出了小小的火花,一闪即灭。

王教授道:“今日得蒙教诲,获益良多,日后我会亲自上太乙山,找道长你请教的,希望能进行深入一点的学术交流。”

苍狗道人点点头,算是同意了王教授的请求,又道:“今日算是不打不相识。既然是因‘看相算命’而遇,那我也以‘命运之道’而别,送教授你几句话吧。”

“愿闻其详。”王教授含笑道。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苍狗道人悠悠说出几句俗语。

这几句俗语,乃是古国人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命运之道”的精华,蕴含深刻的智慧,而不是什么封建迷信的糟粕。

一命,人自出生起,先天基因就是由父母决定,出生的时刻,家庭背景,美丑高矮等都已经完全定了下来。对于一个人来说,一切已经发生成为过去,且不可更改之事,都算是自己的命。

二运,先天之命已定,不可更改,但自己未来的后天运气,则是可以稍稍把握的。哪怕一个人命数再坏,终究也会有运气好的时候。一年一流年运,五年一小运,十年一大运。而个人的运气则不可脱离宏观的时代背景,必须是在国之气运中沉浮升降,善于掌控自身命运的人,都会让自己的一举一动契合国之气运,因此逢凶化吉,元亨利贞。

三风水,阳宅的风水可以算作是环境科学、环境心理学,住的房子、办公的环境、家具的摆放,如果能顺着自己心意,潜移默化影响自己的潜意识,那么的确能够影响自己的决策。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时候不是影响“外显意识”,而是人自己平时感受不到的“潜意识”,如果一个人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心定神安,那么他自然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做出更理性的决策,而如果周围环境不好,他心烦意乱,很显然,他的一些决策可能就没有深思熟虑或者被干扰了,因此判断失误,那么他的事业自然会受到一点影响。而阴宅的话,对唯物主义的人来说是没有半点依据和道理的,仍属于封建迷信。

四积阴德,也就是通俗所谓的多做好人好事,与人为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你帮助别人,哪怕不求什么回报,天理也会以另一种方式回馈给你应得之物。即使不信天道之人,单纯从简单因果律来说,你帮助了别人,别人自然大概率投桃报李,因为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但是,不可为了求好报而刻意去做好事,那样太刻意了,机心太重,预期太高,反倒不能满足自己的心意。机心太重,善念就不够纯粹,别人也看得出来你就是一个功名利禄心特别重的人,许多为富不仁的富豪即使发家之后,到处捐钱搞什么基金会,实际上毫无作用,日后该倒霉还是倒霉,因为他们平时的很多生意本来就不正当,想通过做点好事来弥补一二,纯粹是心理安慰。

五读书,这个就更简单了,基本不用解释。一个考不上大学的人和清北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们的命运自然大概率不会一样。知识改变命运!

六名,是指人的姓名。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名字,别人听说你、认识你、称呼你,都需要你的名字,由此可知,名字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名字的好坏,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不可忽视。所以,古人成年后,往往还要自己给自己起另外的名字。现在的一些演艺圈的人,想要爆红,也会在本名之外,找大师取艺名。

七相,是指人的外相,包含了五官和身材、气质。这世上,其实每个人都是“以貌取人”,看一个完全的陌生人都是去看别人的外表,即使是被很多人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也不例外。

孔子以前有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因为长相丑陋,所以孔子最开始不愿收他为徒,等到后来勉强收入门下后,发现澹台子羽品德高尚、端正刚烈、学养渊深,因此孔子叹道:“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言语同样包含在外相之中,人表现出来言行举止,都可纳入外相的概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