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炼虚合道 > 第92章 入静表现(十六触、十功德)

炼虚合道 第92章 入静表现(十六触、十功德)

作者:太上之下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06 13:16:30 来源:书海阁

入静,是修行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可以说是后续修行的前置条件,极其关键,不可忽视。

如果连最简单的入静都难以做到,那就不要妄谈想要练成什么境界层次了。

入静的方法,古往今来有很多很多种,但都是手段而已,手段再多再繁杂,五花八门,最后的目的仍在于让修士自己真正静下来,身静、心静。

不同人的资质、根骨不同,个人的喜好也有异,采用的手段方法都会有差别。

甚至同一个人,可能前一天精神状态和今天不同,亦会采取不同方法。

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强神功。

江海天从头回顾修行,细细体悟着他掌握的数十种不同的入静方法,深入剖析着不同方法的本质,不知不觉中,他也极其自然地“入静成功”了。

他的大脑固然在不停思考之中,但他的心思并不杂乱,身体的本能还在。

从理论上来说,他依然还是“先天丹道状态”“自然而然”,不过,他依然选择刻意重走“意念周天”的路。

他思考着各种修行秘密,结合传统的东南西北中五大流派(重阳真人北教,紫阳真人南宗,陆西星东派,李涵虚西派,李道纯中派)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明清流派、各种不同分支的说法,最后纳入《太上秘笈》之中。

除了少阳派的丹鼎流外,他还参照文始派(楼观派、隐仙派、犹龙派都是指的这个门派,不同历史时期名称不同)起步的炼神返虚,想要把所有秘密结合起来,迈出最初的那一步。

炼谷化精,炼精化气,百日筑基。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越牢固,未来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何为意念?”

江海天坐在床上,脑中思考着这个问题。

“是人大脑中神经元的彼此链接,产生的各种神经脉冲、突触传导的生物电?”

“是人的心去控制?”

“心,又是什么呢?”

“不是生理学上的心脏,而是我们内心的思维、念头。”

“初浅的心,只是表皮意识,识神而已,深层次的心,或许就是所谓的元神了,梵智教派有‘八识心王’的说法,最高深处为阿赖耶识。”(识神元神以后会详细论述,这里不过随意提一句)

“周天又是什么呢?”

“孔颖达在《礼记·月令篇疏》中说:‘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为一周天’,这个词乃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概念术语,是观察者眼睛所能看到的天体上的大圆周,可称黄道。”

“ 伍守阳的《天仙正理》说:‘小周天云者,言取象于子、丑、寅、卯等十二时,如周一日之天地也’,内丹术中的周天,借用了古代天文学的概念,实则是说炼精化气时,真气(或者叫内气)由下丹田沿着督脉上行再从任脉下降回到下丹田的过程,循环一圈。黄道、天经、河车都是任督脉这一循环的代名词,不同典籍说法不同罢了。”

“最初的意念周天,就是要构建出这么一个任督二脉真气循环的感觉。至简至易,不必产药、炼药,做一些浪费精力的功夫,应该专注于产生强烈的真气感,并且心息相依,能让自己的意念与真气配合,沿着任督二脉循环不休,构成一个圆圈。”

“任脉乃是阴脉之海,能统领五脏六腑,督脉乃是阳脉之海,能督导周身气血。任督二脉一通,阴阳两道相合,自然能渐渐疏通其余奇经八脉。任督二脉,始终是人体最关键的两条主脉。”(我对任督有另外的深层解读,不过只传弟子,不便公之于众)

“炼己,也就是炼心,排除杂念,集中精神,方便入静。普通的炼己,可以步入‘正念’状态,但比正念高一等的,叫做‘真意’,真意的入静程度会更深一些。一些丹经会叫真意为‘黄婆’等名词。能够顺利练出真意,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如果炼己不纯,容易心猿意马,甚至走火入魔,变成疯子。(心猿意马虽然是个非常简单的成语,但这里还是再讲一遍,心猿是心思杂乱如同蹦蹦跳跳的猿猴,意马是意神不定仿佛奔驰不休的野马,炼己就是降服心猿和意马的过程)”

一切修行,都是降伏其心。

一个人炼己纯粹后,自然就可入静。

入静的生理表现又有许多种。

从外表上去看,身躯一动不动,非常安定,呼吸也很绵长,周围人是感受不到修士的明显呼吸的。

而从修士的自我感知来说,则能够感受自己的呼吸、脉搏、心跳,以及不同区域的气血流动。

至于深层次的入静又或者入定后,反而会忘记自己的呼吸、脉搏、心跳,仿佛感受不到这些东西了,其实并非如此,只是自己的意念没有刻意去关注了。

在静坐时,身体一般会出现“八触”的感觉,即:痛、痒、轻、重、冷、暖、涩、滑。细分一点还可以加上“掉、猗、冷、热、浮、沉、坚、软”,一起构成十六触。在梵智教派的说法中,重、沉、坚、涩属于地大性;凉、冷、软、滑属于水大性;暖、热、猗、痒属于火大性;动、掉、轻、浮属于风大性。地水火风,四大和合。

这些身体上的变化都非常正常,修行人基本都习以为常,不会大惊小怪。(我个人实修的经验,又能总结出三十几种变化,这些变化大体还是在十六触的范畴之内,不过也有一些已经超过了古代的描述,更精微细致一些)

而梵智教派还有一种十功德的说法,即“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这个解释起来有点复杂,单纯某一个字词的含义,其实并不是常人眼中原有的定义。

空,只是浅空,算是初步空灵。

明,排除杂念后,意识反倒变得更清楚明白了。

定,不是真正的入定,仅仅是普通人状态的定,是一种简单安定,安住的状态。

智,也不是大智慧,而是普通的聪明、机灵,灵台清明。

做到前面的空、明、定、智后,善心,柔软会自然产生,拥有一点慈悲心念,精神修为自然会比之前提高一些。

而喜、乐,是心停之后的状态,喜的程度比乐要深,喜粗犷一点,乐细微一点。

解脱,并不是最终解脱,仅仅是放下自己心中的一些执念和束缚,获得一种自在满足。

境界相应,你内心是一种什么状态,那么你就会跟某种境界相对应。

这十种功德,或者说变化,其实是心理上的变化,属于精神层面。

而前面的八触、十六触的说法,则是生理上的变化,属于**层面。

在入静之后,出现的各种心理还有生理变化,都是经过历代前辈实修中,总结出来的,并非是纸上谈兵或者编造的一些假话。

本章入静,以灵宝五经之一的《生天得道真经》(很多门派是以此经作为日诵晚课的)作为结语:

杳杳冥冥清净道,昏昏默默太虚空。

体性湛然无所住,色心都寂一真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