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1627崛起南海 > 第2436章

1627崛起南海 第2436章

作者:零点浪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7 11:28:13 来源:书海阁

石迪文和曲余同受限于自身掌握的权力,他们所能动用的对抗措施必然只能局限于本地,而没办法上升到更高的层面。而且所使用的手段还不能过于激进,否则进一步激化矛盾就可能会引发两国冲突,就算石迪文不怕,曲余同也未必愿意见到那样的结果。他想要的只是尽力保住自己的官位和财源,但并不希望海汉真的对大明发动战事。

他们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以说已经考虑到了各方的利益和顾忌,但考虑得周全并不等于这是一个完美的计划,正是因为作出了太多的妥协,所以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环节都存在风险和漏洞。陶东来作为旁观者,自然更为清醒地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所以并不赞同他们的主意。

曲余同此时也颇为沮丧,脸色灰白,无精打采地说道:“难道真要将宁波府拱手让出?这……唉,本官实在不甘啊!”

陶东来微微摇头道:“你们不用急着放弃,这事也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两人一听陶东来这话,似乎事情尚有转机,石迪文连忙问道:“陶总,你的意思是,还有别的办法可以化解这个危机?”

陶东来微微点头道:“如果你们的对手真是杨嗣昌,那或许事情还有转机。”

曲余同当下也顾不得许多,立刻起身深深一揖道:“还请陶大人明示,接下来需要如何行事才能化解眼前危机,本官必定全力配合!”

陶东来摆摆手道:“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什么都别做,先等消息。”

“等消息?等哪儿的消息?”曲余同不解地追问道。

陶东来指了指自己鼻子道:“等我的消息。近期我国和大明之间有些事情要商议,届时应该也会谈及到两国间贸易关系问题,我会找机会提一下宁波这边的情况。曲大人对两国贸易极为重要,我国当然会支持曲大人继续留任。”

曲余同闻弦歌而知意:“原来陶大人此次来大明还会与杨嗣昌碰面?”

陶东来口风倒是很严,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见不见他目前还没定。不过曲大人放心就是了,你遇到的问题,在宁波的确是大事,但放到更大的环境中来看,其实也不是那么难以解决。退一万步讲,就算宁波知府要换人,曲大人也不用担心退路,今后如果愿来我国发展,不管是继续走仕途还是经营其他产业,都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曲余同连忙应道:“陶大人真是过奖,那曲某便在宁波静候佳音了。”

陶东来对曲余同还是比较赏识的,此人能在几年前就果断与石迪文联姻,其眼光和胆魄在大明官员中都可算是上乘,而其担任宁波知府一职已有数年,治理地方的经验也不差,如果能挖到海汉来当地方官,应该也能很快适应。当然了,要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目前看来还是继续留在宁波知府的位子上比较好。有他在宁波坐镇,海汉在江浙地区的贸易状况也会更有保障一些。

石迪文倒是没急于询问,陶东来所说的解决办法,让他联想到了自己掌握的一些消息,不过这些消息并不方便在曲余同这个外人面前讨论。

曲余同从宁波城大老远跑一趟也不容易,石迪文自然是要设宴款待。不过考虑到陶东来的行程保密,加之可能还会谈及一些敏感话题,所以也没安排陪客。就连曲余同的幕僚何肖都没上桌,石迪文安排手下亲信段天成代为接待了。

曲余同自然有些好奇陶东来为何会来到舟山,而且先前听他口气似乎还要与大明高层人物会晤,当下便拐弯抹角地打听消息。不过陶东来仍是口风极严,绕来绕去就是不作正面回应。曲余同见石迪文也没有帮腔的意思,大概料到此事有些敏感,便很知趣地没有再追问下去。

陶东来虽然避而不答,但曲余同其实多少也能猜到几分。最近这几个月清军肆虐山东,眼见当地大乱之后又将是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难以维持生计,只能外出逃难,而海汉一向垂涎大明的人口,每年想方设法从大明引入移民,岂肯放过这样的好机会。陶东来此时出现在舟山,或许便是与近期不断抵达定海港的大批移民有关。

不过这些原因都不重要,只要海汉能够助自己保住官位,曲余同可不会在乎有多少人口会从大明流向海汉。说得难听一些,朝廷肯定没有足够的能力赈济难民,如果没有海汉接走这些难民,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要么会死于饥寒交迫,要么就会为了生存沦为匪徒。被海汉接到海外安置,至少能先保住了性命,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帮大明解决了难以处理的隐患。

陶东来倒是主动提及了海汉目前安置难民的一些进展:“近期我国有大量移民要安置到台湾岛,劳动力比较充足,曲大人有没有兴趣在当地再置办一些产业?”

曲余同连忙应道:“这发财的买卖,本官当然是却之不恭了。还是如之前那样,建种植园如何?”

陶东来道:“经营何种项目,曲大人当然可以自行选择,具体事务与相关部门联系就行。石迪文,你帮忙给安排一下。”石迪文点点头道:“没问题,回头我就让商务部的杨运跟何师爷联系,都按以前的规矩照做。曲大人有什么要求,到时候尽管直说就是。”

曲余同能够得到海汉充分信任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已经在海汉的统治区投资经营了一些产业,以经济作物种植园为主。光是高雄一地,便有面积超过五百亩的种植园,并在当地雇佣了两百余人为其打理这些产业。虽然目前尚未收回经营成本,不过长期收益前景看好,又有海汉保驾护航,所以无需担心这买卖会亏本。

曲余同在海汉的产业越多,所能得到的信任自然也会水涨船高。他也明白自己以这种投资的方式参与海汉殖民的开发,可以得到的好处远远不只是在经济方面而已。陶东来先前才说了会设法力保曲余同的官职,此时提及在台湾投资种植园的事,曲余同当然要投桃报李,果断答应下来再说。

相关的事务一向都是由何肖与舟山管委会的杨运对接,双方都是熟门熟路,合作方案也都有现成的可用,曲余同只要将银子存入海汉银行,划拨给海汉商务部,然后相关事务都会有人代办,他只需派人到当地监工就行了。而种植园开始有了收获之后,海汉官方会出面收购,货款也是经过银行划拨,结算之后曲余同在宁波便可提取现银。整个过程基本上都不用他操心,这么方便又好赚的买卖,他的确没有理由拒绝。

这种合作对海汉来说也是收益颇多,只要拿出殖民地的无主土地,便可吸引大明投资人出资开发这些地区,既解决了当地开发所需的资金问题,又给刚刚安置到该地区的移民提供了生计,可谓一举两得。而这些种植园栽种的各种经济作物在收获之后,海汉官方也会对其进行收购,对其进行深加工之后再出售到市场上,收益也极为可观。

而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海汉也会通过这种合作将投资人的利益与自身牢牢捆绑到一起,其中不乏就有曲余同这样在大明担任官员的人物。这些官员经不起诱惑,连家产都已经转移到了海汉的地盘上,其立场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顿饭吃完之后,曲余同便主动向陶东来和石迪文告辞,准备先行返回宁波,留下何肖在舟山处理后续事务。他之所以如此着急回去,还是因为最近官场局势不稳,有人想撬他的位子,就难免有些风言风语传出,所以他就连这次来舟山也是在夜间悄悄出城,不想让外界知道他的动向,免得又落下什么勾结海汉的口实。

曲余同离开之后,石迪文才向陶东来问起了心中的疑惑:“陶总,你这次北上打算真要跟大明高层会晤?”

陶东来微微点头道:“目前是有这个打算,但能不能成,其实还不一定。”

“这怎么说?”

陶东来解释道:“跟大明高层的会晤,需要提前几个月就进行安排。但目前山东大乱,而且北方的局势比较复杂,大明能派什么人出来会晤,目前还没有确定的人选。”

石迪文道:“那岂不是有可能你到了山东之后,还不确定要等上多久,才能见到大明派出的代表?”

陶东来摇摇头道:“应该不会在山东谈,福山县当地收容了太多难民,环境比较复杂,不太适合安排会谈,我准备把见面地点放在金州。”

“金州?”石迪文忍不住眉毛一扬:“那可能就变成三方会谈了!”

“说不定是四方。”陶东来应道:“朝鲜肯定也会很关注这次会晤,如果把他们排除在外会有些不妥。我打算让朝鲜也派使臣过来参与,哪怕没有他们没什么发言权,但起码会站队,是吧?”

石迪文闻言笑道:“真还是这个道理!”

其实最早提出高层会晤的并不是海汉,而是满清。当满清高层意识到与海汉的战争毫无胜算,而且在辽东的对峙局面持续下去会对己方越来越不利,他们便有了停战议和的打算。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满清在发兵攻打大明的同时,皇太极授命尚可喜,前往金州与陈一鑫展开停战和谈。不过尚可喜的试探并没有立刻取得皇太极所期望的进展,甚至可以说不是太顺利,在他派出的使者面前,陈一鑫并没有表现出和谈的意愿,直接开出了割让整个辽东半岛给海汉的天价条件劝退对方。不过在此同时,陈一鑫也将这个令人意外的消息通报了执委会,让执委会来决定是否利用这个机会谋取更多的好处。

对海汉来说,满清寻求和谈的原因和意图都不难理解,但其所能拿出的议和条件却没有什么说服力,满清既不愿赔款,又不愿割地,只想以瓜分大明为条件来劝说海汉停战,这怎么可能谈得拢。

执委会在考虑了当下的国际环境和局势走向之后,认为如果利用得当,或许能从和谈中谋取到极大的好处,但这好处的来源,却未必是满清。

如果海汉与满清和谈,那么最不愿看到这一幕发生的,必然就是大明与朝鲜两国。这两国如无海汉协助,都无法独力应对满清这个强敌,一旦海汉松口,那他们可就要倒大霉了。所以只消让这两国知道海汉打算与满清展开和谈的消息,就够让他们寝食难安了。

那么让大明和朝鲜也加入进来,就会形成一个对海汉极为有利的局面。撇开国力羸弱的朝鲜先不提,大明与满清就如同身处跷跷板的两端,谁能给海汉更好的条件,谁才有机会安安稳稳地踩到地上,而条件开得不够高的一方,那就只能先在空中悬着,等待命运的抉择。

而没有资格与这三个强国平起平坐的朝鲜,就只能死死抱住海汉大腿,因为三国中唯一能够保证朝鲜安全的也就只有海汉。就算海汉最终选择与满清停战,朝鲜也还是只能无条件地贴紧海汉,这样满清打狗也得看主人,至少还能保住朝鲜自家安全。至于像大明这种已经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对象,朝鲜就算心有戚戚,但也绝不会在当下这个节骨眼选错阵营。

举行四方会晤,无疑能让海汉有机会在这个乱局中获得最大化的收益。而这么大的事情,如果仅由军方的几名将领在北方主持,未免还是显得不够重视,所以陶东来亲自北上,便是为了主持这次重要的会晤。但为了保证陶东来的人身安全,海汉并未对外宣布此事,就连一路行程也全部保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