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1627崛起南海 > 第3708章

1627崛起南海 第3708章

作者:零点浪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03 17:01:59 来源:书海阁

钱天敦不是不信商会这帮人背后都是达官显贵,而是不信这些商人能驱使达官显贵听从他们的安排。

在钱天敦看来,整个商会都是背后金主挣钱的工具而已,所有的经营活动都要为金主的利益服务,而照商人们的说法,金主反而成了商会的工具人,这岂不成了倒反天罡?

所以他笃定商会给出的说法肯定有夸大不实的成分,与之合作未必稳妥,还是应该再观望一下形势再说。

直到考察团离开塞得港时,钱天敦最终也还是没有同商会达成明确的合作协议,仍然停留在意向阶段。

但钱天敦对此已经不着急了,要建立起从汉班港到苏伊士港的航运线路尚需时日,更别说地中海一侧的销售渠道了。

而且很多事情口说无凭,对方也未必会信,等海汉货物运抵苏伊士港,让一部分奥斯曼商人尝到甜头之后,塞得港商会这些人自然就会拿出更大的诚意来寻求合作。

对于海汉来说,目前还没有深入地中海进行探查的必要,钱天敦更感兴趣的目标是眼前这块土地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所以接下来的考察路线,他打算前往三角洲中部城市曼苏拉,据说那里是尼罗河流域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之一。

到曼苏拉去考察本地的农产品市场,无疑可以节省下不少时间,但他的这个打算,却是遭到了领队穆拉特的反对。

穆拉特的理由也非常直接,曼苏拉不仅是本地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同时也是奥斯曼国在尼罗河三角洲的重要驻军点。当地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在从事与驻军有关的各种的工作,说是一个大型军事基地也不为过。

按照双方在苏伊士港的约定,凡是军事区,海汉考察团都必须回避,所以这曼苏拉是肯定去不得了。

钱天敦虽然无奈,但也还是遵守了约定,以免穆拉特误以为考察团是怀有别样心思。

于是钱天敦改变目的地,提出前往开罗。这次穆拉特没有再表示反对,只是有些好奇钱天敦前往开罗的理由。

“理由?那里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城市,有着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无数文化瑰宝,想去那里开开眼界长长见识,这理由够不够充分?”

钱天敦当然不可能把自己的目的坦然相告,但他所说的这些也的确是实情。开罗毫无疑问是这个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既然都已经来到了尼罗河三角洲,又怎能错过了探访这座大城市的机会。

从塞得港到开罗,路程大约有四百余里。好在此时距离钱天敦规划的一月之期还早,倒也不用急急忙忙地赶路,可以一路边走边看,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

既然去不了曼苏拉,那就只能在行进途中,顺便对本地的农业生产状况进行考察了。

尼罗河三角洲属于干燥少雨的地中海气候,钱天敦一行来到这里的时间已经是二月下旬,这一季的农作物也大多已经完成了种植。

这里的农田开垦耕种规模,让钱天敦不禁联想到了国内的江南地区,阡陌纵横交错,一望无垠,皆是青绿色的农田。

眼下这个时节,正是尼罗河的枯水期,水位降低后露出的河床,便是土质最为肥沃的田野。栽种在这些低洼地区的农作物,将在六月的洪水季到来之前完成收获。

在那之后将是长达三个月的洪水季,三角洲的低洼地区将会没入水下。直到入冬后水位逐渐下落,然后在年底再次迎来枯水季,届时便是新一轮的农作物栽种期。

而这里除了产出小麦和谷物等粮食作物之外,还有一项种植面积极广的农作物,便是闻名遐迩的埃及长绒棉。

不过本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未因为这里的产出而提升多少。从古埃及时期开始,农民们就从未成为这些肥沃土地的主人。

不管是埃及人、希腊人、阿拉伯人,还是如今的奥斯曼人统治这里,这些土地真正的主人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贵族群体。而为其耕种农田的普通人,一年忙活下来能够求个温饱就算不错了。

钱天敦虽不是农业专家,不过早年在山东、辽东驻守期间,也曾有过组织屯垦的经历,对于一般农作物的栽种打理并不陌生。

他去到田间地头稍加了解,便已获知这里的农业水平跟海汉的差距,可要远远超出了表面所见。同等耕种面积下的粮食产量,更是相差了一倍以上。

究其原因也非常简单,这田不是农民的田,产出的粮食也不属于农民,甚至就连下田耕作使用的农具牲口,都不是归农民所有。那农民对打理田地和农作物的用心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且这些农民几乎没多少选种育种的概念,对于人为干预农作物种苗基本毫无作为,大致就是看天吃饭,能种出来多少就算多少。

得亏尼罗河三角洲的土地肥沃,这些粮食作物的保底产能也不至于太差。但这种较为落后的耕种方式在钱天敦看来,实在有些浪费了老天爷赐下的这块风水宝地。

这些要是交给汉人来耕作,不仅是粮食产能翻倍,而且还能种植大量价值更高的经济作物。

不过本地人显然已经对这种基于社会地位的资源分配方式习以为常了,认为这种“有序”的生活方式也挺好,无需去考虑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

钱天敦将这些本地人的反应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假如有朝一日,海汉有机会接管尼罗河三角洲,那么今时今日的这些见闻,或许能成为后辈执政官们的参考。

就这样一路朝着西南方向行进数日后,眼见道路上的人烟也逐渐多了起来,穆拉特称开罗就在前方不远了。

开罗城的历史,据说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千年,不过目前考察团将要造访的这座城市,其实是在千年前由阿拉伯人创建的。

尼罗河三角洲在这千年间数度易主,开罗城也在不同的主人统治下进行了数次的改扩建工程,逐渐成为了整个中东地区最大的城市。

不过到1517年奥斯曼国入侵埃及,占领了开罗之后,这个古老城市的状况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原因也很简单,奥斯曼国不希望这个城市继续作为阿拉伯人的精神象征存在,所以将包括人口在内的很多资源从开罗转移去了别的地方,让这座城市慢慢陷入到了自然衰落的状态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