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狐道之穿越笔记 > 第133章 天下生民如鱼肉

狐道之穿越笔记 第133章 天下生民如鱼肉

作者:虫天子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6-07 10:28:26 来源:书海阁

陈子灿回到后宅的时候,陈子服已经伏在案上。

正皱着眉头,啃那堆如小山般壮观的案卷。

桌上除了茶水,还放着水果点心,看来,今天这是要打持久战的节奏。

陈子灿围着巨大的书案,转了一圈,倒吸一口凉气。

拍了拍这些尘封的文牍,惊叹道:“我的天,这么多!”

“哥,你可别把那些鸡毛蒜皮的小案子都拿过来,至少,也得是让叶知府够得上徒、流的那种吧?”

陈子服抬起头,露出一个苦笑。

“你当我傻么?”

“看看,这全是叶知府在修武县令任上,判过的流刑以上的案子。”

“七年,八百六十二宗!”

“其它徒、杖的,更是不计其数……”

陈子灿张大了嘴巴,惊愕的说不出话来。

良久方道:“这,三天哪里看得完!”

“我见你平日处理的,都是鸡零狗碎的事情,小小一个修武县,哪来这么多大案要案?”

陈子服叹了口气:“要不,他怎么能升官呢?”

“破案,可是事关官员的考评和京察。”

“那,你这两年,判过的大案有几宗?”陈子灿有些好奇。

陈子服想都没想:“十一宗,三个流刑,八个徒刑。”

“啧啧!”

陈子灿讥笑道:“你这辛辛苦苦干了两年,还不如人家老叶一个月的政绩!”

“还需要努力啊!否则,怎么追求进步?”

陈子服无语:“你到底是来看案卷的,还是专门来嘲笑我的?”

“看!”

陈子灿晃着脑袋,感觉头都大了:“但不能这么看。”

“咱们先分类,死刑流刑分开。”

“然后,按时间顺序,从近到远排列,这样看起来,效率会高的多。”

陈子服点点头,这确实是个办法。

那些陈年积案,找到翻案证据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看不看,其实意义都不大。

近年发生的大案,才是突破的重点。

说干就干,两个人立刻动手,忙碌了足有大半个时辰。

看着一座小山,变成了两座小山,灰头土脸的二人,还是相对苦笑。

“这死刑,是不是太多了点儿?”

“咱们没弄错吧?”陈子灿挠着头。

“看起来,差不多有五、六百宗!”陈子服摇头。

“都是人命啊!”

陈子灿默默点头,这叶知府残民以逞,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于此可见一斑。

他想了想:“这一般都是什么原因?”

陈子服道:“顺治二年以前,剃发的案子最多,占了死刑的七八成。”

“顺治三年以后,犯了逃人法的,占死刑大多数,约莫有六成左右。”

剃头令,陈子灿是耳熟能详的。

后世广为流传的江阴十日,嘉定三屠,都是汉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不甘剃发易服亡天下,而奋起抗争的事迹。

可这“逃人法”,他就有些陌生。

但此刻听起来,似乎杀人之多,延续时间之长,丝毫不在剃发令之下。

陈子服见弟弟满脸疑惑之色,以为他是从神智恢复以来,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太少。

正色告诫道:“子灿,这逃人法,你可不能不知。”

“否则,一旦误触,后果不堪设想啊!”

“嗯——,这跑马圈地,你总该听说过吧?”

陈子服看弟弟还是不解,问道。

陈子灿点点头,扣儿的父母,都是死在那场混乱里。

建奴进京后,当年冬天,就颁布了圈地令。

说是要把近京各州县的“无主荒田”,分给南下的满洲人。

但实际上,这些明火执仗的匪徒,哪里管什么有主无主,走到哪里,就圈到哪里。

原先的田主,一声令下,立刻就被逐离家园。

连针头线脑,都不许携出。

田产家宅,屋内陈设,都成了满洲人所有。

妻女太老太丑的,让他带走,年轻漂亮的,自然不用多说……

京畿的通州,曾有人上奏朝廷:顺治元年十二月,圈地令下,老百姓良田被圈占三千余倾。

虽然号称另行补偿,实际上寸土皆无,反而要继续承担赋税。

为什么呢?

因为,所谓的补偿还没到位,第二年四月,又有满洲贵族来,将通州剩余的两千四百多顷农田,全部圈为马场。

而整个通州,所有的农田加起来,也就仅有这五千多顷而已。

通州失地之民无以糊口,只能拖儿带女,做了满洲田庄里的农奴。

雄州地方官也说,圈地之后,满路饿殍,城郭为空。

雄州现在空有户籍册,已经无民可牧。

这种惨状不是个别,而是建奴所到之处,无不如此。

直到四十多年后,康熙下令“嗣后永不许圈”,才告停止。

满洲人占有了大量良田,自己却养尊处优,不耕而食。

于是掳掠周边青壮,为其农奴。

又招募凶悍无赖之徒为庄头,唆使他们为自己抢夺人口田产,号称“带地投充”。直到乾隆年间,依旧如此。

清初诗人方文有写道:“一自投充与圈占,汉人田地剩无多!”

作为农奴的汉人,就是满人的私产。

只能当一辈子两脚大牲口,甚至子孙后代,都被称为“家生子”,无法摆脱当牛做马的命运。

许多人不堪奴役凌辱,含恨自尽。

每年上报自杀而死的庄户,都有几千人,死而不报的,更是不计其数。

还有更多向往自由的农奴,选择了逃亡。

顺治三年,多尔衮谕令兵部,缉捕逃人。

说数月之内,满洲庄户逃亡者,就已经达到几万人,严重影响到了贵族老爷们的“生计”。

于是,这位残暴成性的九王爷下令,专门在兵部设立“督捕侍郎”。

明言:“捉拿逃人,乃清朝第一急务”。

地方官员,也以缉捕逃人,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

若非叶知府大节有亏,以他抓逃的卖力程度,早就升上去了。

“逃人法”的特点,是薄惩逃人,重治窝主。

因为这些逃人,都是建奴的财产,抓住了还要发回原主,继续奴役。

而收留逃人者立斩,甚至他的邻居,和“十家长”、“百家长”,乃至地方官,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统统都要连坐。

顺治年间,刑部上书:“历年秋决重犯,半属窝逃……”

那些被逃人法牵连的,不仅仅是收留他们的亲友。

但凡是他们经过的地方,有给他们一顿饭,甚至一个馒头,或者留宿一晚的,都会被治罪。

于是,受株连的百姓相望于路,往往捕获一个逃人,就要连坐几十家。

授残民之官以恶法,就如同送凶戾之徒以钢刀,天下生民,尽为鱼肉!

也正因为这些,太行山葫芦王任老爷子,号称七十二家山寨总瓢把子,这么多年来纵横京畿,肆意骚扰。

清庭屡次用兵,都无法拔掉这颗眼皮底下的钉子。

他们太行群盗,最主要的来源,就是这些被抢走土地,夺去妻女的流民。

还有不愿连累他人,一心只想报仇的逃亡庄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