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2024年行情 > 第1446章 马斯克“擎天柱”再进化,26年底搭载“星舰”火星移民

4月2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17秒的视频,瞬间点燃了科技圈的热情。视频中,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展示了更接近人类的行走姿态,步态稳健、手臂摆动自然,与早期版本相比,技术进步肉眼可见。马斯克配文“精准执行器加速自动化”,不仅是对技术迭代的总结,更透露出特斯拉在机器人领域的野心。

技术突破:RL模拟训练下的类人进化

特斯拉Optimus项目副总裁Milan Kovac透露,擎天柱完全采用强化学习(RL)模拟训练方案。这一技术路径与波士顿动力等竞争对手的“预设动作库”模式截然不同。RL通过让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反复试错,逐步优化决策策略,最终实现复杂任务的高效执行。例如,擎天柱的行走能力正是通过模拟不同地形、负载条件下的训练数据,逐步迭代出更稳定的步态。

这种技术路线也解释了为何擎天柱的“稳步行走”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与波士顿动力Atlas擅长后空翻等炫技动作不同,擎天柱的核心目标是实用性与量产化。正如马斯克旗下AI应用Grok在回应网友质疑时所言:“擎天柱的定位是工业场景的‘经济适用型’劳动力,而非舞台上的杂技演员。”

商业布局:3万美元/台的工业革命

Grok的回应进一步揭示了特斯拉的商业逻辑:擎天柱的目标是成为工厂中的“通用工具人”,以每台约3万美元的价格部署,完成精密制造、物流搬运等任务。马斯克曾公开表示,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生产超过1000台擎天柱,而到2026年,这一数字将飙升至5万台。

这一目标并非空谈。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的试产线已验证了擎天柱的制造可行性,今年计划生产5000台,且零部件订单量足够支撑1万至1.2万台的生产。若按每台3万美元计算,2026年5万台的产能将带来150亿美元的潜在营收——这甚至超过了特斯拉当前部分车型的年销售额。

火星移民:从科幻到现实的终极实验

更令人瞩目的是,擎天柱的野心远不止于地球。3月15日,SpaceX成立23周年之际,马斯克宣布,擎天柱将于2026年底搭载“星舰”前往火星。这一计划并非噱头,而是特斯拉与SpaceX技术协同的必然结果:擎天柱的RL训练模式天然适合应对火星的未知环境,而“星舰”的强大运载能力则为批量部署提供了可能。

想象一下,未来火星基地中,数百台擎天柱协同作业,完成基地建设、资源开采等任务。这一场景不仅将大幅降低人类探索火星的成本,更可能催生全新的经济形态——毕竟,谁掌握了火星的“劳动力”,谁就掌握了未来的资源分配权。

行业冲击:机器人革命的蝴蝶效应

擎天柱的崛起,无疑将对传统制造业、物流业甚至服务业产生深远影响。若特斯拉成功实现3万美元/台的量产目标,全球劳动力市场将面临结构性变革。以富士康为例,其全球工厂雇佣了超过100万工人,若用擎天柱替代其中10%的岗位,仅硬件成本就需30亿美元,但长期来看,无需休息、无需福利的机器人将极大压缩人力成本。

当然,这一进程不会一蹴而就。擎天柱目前仍需解决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问题,例如在嘈杂工厂中精准抓取零件,或在火星表面应对极端温差。但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思维早已证明:只要目标明确,技术瓶颈终将被突破。

结语从17秒的视频到火星移民的蓝图,马斯克再次展现了其颠覆性创新的魔力。擎天柱不仅是特斯拉的“下一台印钞机”,更可能成为人类文明迈向星辰大海的“关键拼图”。这场机器人革命的序幕,或许才刚刚拉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