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薄情赘婿 > 第853章 上交岁钱激民愤

薄情赘婿 第853章 上交岁钱激民愤

作者:禹陵后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29 13:50:40 来源:书海阁

李睿刚从房间走出来,正在院子里刷盆子的宴暮岚瞅着李睿笑着说道:“小林回来了,我还在心想车在外面,咋人不在。”

李睿一阵尴尬,笑着说道:“没有,刚有点事,婶子你有啥事呀?”

宴暮岚心想这家伙不会在里面和许达卡有什么吧,不过转念一想也不可能呀,于是笑着说道:“其实也没啥事,就是让你看看那个孵化器,好像出了一点小问题,鸡场其他人都不太懂,我寻思着你应该对这些懂一些。”

李睿一听哦的一声,便跟着宴暮岚走进孵化室。

“没错,孵化器是有点问题,不过这属于很基本的毛病,我马上就能修好。”

不一会儿李睿就修好了,宴暮岚瞅着李睿修好了,顿时笑着说道:“小林,你真是厉害呀。”

李睿摆手笑道:“没啥,凑巧我也只会这么一点。”

宴暮岚瞅了一眼,心想这家伙还挺谦虚的,越看越讨人欢喜,要是她没嫁人,又年轻几岁的话肯定倒追这家伙。而这种情愫,也在她心底一点一点地累积,渐渐已经有了破土而出的势头。

李睿笑着说道:“行了,婶子也没啥事了,我先出去了。”

“唉,别急着走啊,不多待会儿?”宴暮岚说道。

她当然不希望李睿这么快就走,最好能多待一会儿,哪怕说会儿话也好。

李睿又在孵化室呆了十分钟,这才走了出去,到了中午快吃饭的时候,王文海开车带着余意从社区公署回来,一问才知道,余意是去社区公署交岁钱去了。

这岁钱在郊区是一大“毒瘤”,它并不等同于税赋,而是单独上交给社区公署的一笔钱款。

对于一个郊区的百姓来说,其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承担各种义务,包括纳税、服兵役、服劳役,这些事情几乎会伴随他的终生。早在第二帝国时期,郊区就因税种繁多,百姓苦不堪言。第二帝国兴建于连年的战争之后,在其建国初年,为了缓和深重的社会危机,让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一直奉行一个"轻徭薄赋"的政策,尽可能的向老百姓少收税。

而沪上郊区的税收标准曾长期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甚至达到了"三十税一"的程度,这对促进第二帝国初年的社会安稳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这样一个鱼肉百姓的地方,统治者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一个这样的税收标准的。很快,随着第二帝国的政权稳固,税费就水涨船高起来,人民困苦不已。当时沪上郊区的税赋种类有很多,包括口赋、户赋、献费、田税、刍藁、市税、鱼税、牧税以及矿产税。

所谓口赋就是指人头税,在当时,官府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征收不同的人头税。当时,中产人家1年的收入为10万。成年人每人每年要向总督府缴纳五千的人头税,七到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缴纳三百的人头税,七岁以下一般不征税。但到了第二帝国后期,由于常年的战争,国库空虚,但战争机器却不能就此停转。为此,总督府就将人头税的起征点降到了三岁,还额外向儿童加征一百的人头税,此时三到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要向国家缴纳四百的人头税。

加征人头税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很多百姓为了不交或少交这份钱,就被迫减少生育。但除了人头税,户赋的负担也很大。所谓户赋是指百姓每年要在五月份给总督府缴纳几百元的税赋,这一税种是第一帝国以来的定制,但关于户赋的历史记载太少,今人难窥其真容

所谓献费是由原先的"贡赋"演变而来的一个税种,本来是由各社区公署征收然后用以向沪上总督进贡,在后续几个朝代都得到了继承,改称为献费。献费制度要求地方上的社区公署在本社区之内以人口为基准,每人每年征收五百元,这一数字并不算小。在最初的时候,这一数字是要高于五百的,结果引起民愤,最终才被确立为五百。

所谓田税就是土地税,这一项才是郊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田税的基本标准是十五税一或者三十税一。但是尽管早期郊区的赋税水平长期维持一个较低的标准,但是在征收田税时的征额却不是按当年的实际收成来计算的,而是"较数岁之中以为常",也就是按历年收成的平均数来计算税额,而不管这一年是丰年还是荒年,也不管各地土壤的肥力是否有差距。

所谓刍藁是指官府向百姓征收赋税,用以补贴牛马的草料花费,以维持官府在通信、运输、战争方面有足够的畜力。这里的刍是指饲草,藁是指秸秆,刍藁的征收是按人户所拥有的田地数量来确定的,地多的多交,地少的少交,但最少在一石。刍藁还往往与田赋关联,如果田赋减免,刍藁也会减免。

其余的市税、鱼税、牧税、矿产税就很好理解了,主要是向商人征收商业税,向渔民征收鱼税,向牧民征收牧税,向工矿行业征收矿产税。但是,因为郊区归根结底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工人,一种是农民,所以,这些税种不具有普遍性,只有当某个人从事了这项事业之后才会被征税。然而,繁重的赋税,并不是压垮郊区百姓的主要,这最后一根稻草当属徭役。第二帝国时期,兵民不分,还要承担力役。规定男子年满十七岁就要服兵役,一直到六十岁就可以不用服役。当时的兵役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卒,一种是戍卒。到了服役年龄的男子就要开始服兵役,他们首先要在地方当地方兵,对于这些郊区的老百姓来说,就是去驻防部队当兵,这时候他们被称为正卒。他们会在正卒期间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然后就可以回家,从此成为预备兵。在此期间,这些接受过训练的男子要承担戍守的任务,被称为卫卒。服役结束就可以回家,但还是要在地方负担一个月的劳役,在当地从事修建营垒、搭建公事之类的工程活动,这一过程称为更卒。一般情况下,男子在五十六岁之后就不再负担兵役,但如果情况特殊,适役年龄也会降低或者提高。

但到了第二帝国中期,随着战事的频繁,这种兵民不分的情况已经不适应战争需要,转而采取募兵制。到了第三帝国的时候,就废除了正卒制度,主要兵役制度变成募兵制度。当时,对于入伍的士兵,要么给予其财物奖励,要么免除其赋役,此外还会给其一定的赏赐。

然而,到了第四帝国时期,社会相对安宁,兼之帝国元首主张重文抑武,地方部队被打压,解散的解散,收编的收编,仅保留了一部分战斗力不强的驻防部队。而募兵制度也就重新调整为义务兵制度。对于沪上的统治者来说,郊区这块地方的老百姓,让他们承担兵役的需要就变得更低了,只要他们能够好好种地,为城区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那就是他们的主责主业了,于是,岁钱制度就应运而生。

所谓岁钱,就是指如果你不想服役,就可以用钱抵换。所有服役人员都会被称为"卒",卒的本意就是"隶人给事"。而承担徭役,一般被称为"更卒",也叫"更役"。而在实际征发徭役之时,是要按照工程量来计算所需更卒人数,然后再进行派发,确定更役人数。一旦被征发为更卒,法律规定是不能逃避的,如果谁在承担更役的过程中逃亡,要是被抓获,等待他的就只有腰斩的结局。

但是,法律也并非不通人情,如果作为百姓,出于种种原因,不想承担更役,那也可以,只要交钱就行,社区公署会用这笔钱招募其他人去服更役。如果百姓没钱,那就爱莫能助了。承担更役是一种义务,但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如果说某个家庭今年交不上这么多钱怎么办?这样情况下百姓就算欠了官府的债,需要偿还,但如果还不上钱,也可以用服役来清偿。

“你俩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宴暮岚问道,“交个岁钱怎么这么久?”

“嗨,别提了,今年的岁钱又涨了。”王文海摇头道。

“是啊,现在大家伙都不去干徭役了,总督府也雇不起人工,所以这岁钱就越来越贵了。”余意抱怨道。

李睿听着不是滋味,问道:“这钱要是不交会怎么样?”

王文海说道:“不交?呵呵,那巡防营的人马上就会上门,直接把你给抓喽。”

“抓去干嘛?”

“不知道,听说是去挖矿山,也听说是去打仗,反正抓去的,就没有回来过的。”王文海叹气道。

“真是可恶!”李睿说道。

“小林,要是有朝一日咱们能不交这钱该多好啊。”宴暮岚说道。

李睿点了点头,说道:“不光是不能交这个岁钱,就连那些个人头税、户税、田税,还有那个公粮,统统都不该交!”

众人惊讶地看着李睿,虽然他们打心里认同李睿的话,但叫他们说出来,却还是没有那个胆子。

这时候,宴暮岚却站了出来,说道:“我觉得小林说得对,咱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种出来的粮食,为什么要白白给了那些当官的,当兵保家卫国没问题,可现在不是在打仗,我们交的岁钱,都进了当官的腰包里,这钱确实不该交!”

她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挺李睿一把,她知道李睿这小子志存高远,绝非池中之物,刚刚的一番话,更是直接表明了他的态度。而当下这个时候,正是需要有人站出来支持他的时候。当然了,她这么做也是想为了在李睿面前留个好印象,虽然她不敢保证李睿能否看得上自己,但要是自己好好表现,万一也能俘获芳心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