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九章 科举之道

鼎定河山 第九章 科举之道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院试其实才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是提学,又可以称学台、宗师。

提学官隶属于礼部,正四品,正式名称为提学参议,职责为“提督学政”,俗称督学,统管一省的教育,巡视省内各府、州、县学,检查教学质量,选拔进入国子监学习和参加乡试的生员。它的选拔标准是有声望的文官,既要有学问,也要有德行。提学官履行职责(提督师生、端正士习、考核教官、专督学校)时,不受总督、巡抚、巡按等官员的干涉。提学官任期四年,每月的禄米为二十四石,不算高,好在还有布帛、养廉银等补助和其它途径的收入……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信州、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十三府,下辖七十八县。嗯,大宗师要案临十三府主持院试,着实是劳心费神的事,还得有副好身子骨哩。

是以,虽然院试循例应在六、七月份举行,但有时也有拖延。

本任江西提学官周伯通(咳咳,请原谅作者君某些时候的恶趣味)二榜进士出身,宦途不显,入仕三十余载方混了个正五品的礼部郎中。去年,周郎中似乎时来运转,被外放为正四品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提督学政官。

提学官貌似权力不大,其实大不然。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岁试的基本任务是:第一,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第二,对原有的秀才进行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奖惩。

童生通过岁试,就算是“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

唯有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而督学正是岁试和科试的主考官,掌握着通往乡试这场科举不二途径踏板的生杀大权。因此,提学官可谓是士子进学入仕最初的“恩主”,是为“大宗师”。

其时,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的名额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分成大中小县,大抵是大县二十多名,中县十几名,小县六七名,而府学和州学也不过是三十几个。

这般一算,一任提学官下来,经手点为秀才的人数怎么也有两、三千之多。而乡试的录取率大抵为百分之三,会试则是百分之五,而作为科举大省的江西中试率更高。也就是说一任江西提学怎么的也能收获进士十来枚,这便是大大的资源哪。更可怕的一点是,作为文化之乡的江西举子简直是考试机器,不可以常理度之。

定建文二年庚辰科,该科南榜共取进士一百一十人,状元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人,二甲第一名吴溥、第二名朱塔也是江西人,前五名都是江西人。

这还不算,紧接着永乐二年甲申科,干脆江西人就包揽了前七名,而且这七人都是吉安府人,江西文风之盛可见一斑,名副其实的人杰地灵之地。定国百五十年,江西一共出了十一位状元,与浙江并列全国第一。

而大定立国以来共三十一任首辅中便有七位是江西人!

江西,称为“学霸之省”毫不为过。

所以呀,作为江西布政使司教育长官的提学大人,定是幸福的不要不要的。你想啊,某某状元,某某首辅,乃是老夫当年在提学官任上亲自录取的,妥妥的提携知遇之恩,就问你牛不牛逼?

美中不足的是,现任江西提学官周伯通已年届花甲,难免体(精)力不济,整个江西只跑了一半便染恙卧榻,细细调养了月余方整装上路。

从赣南一路曲折东上,此刻尚在抚州境内,距信州将近四百里,尚需十来日方能抵达。是以,周督学将信州院试定于八月三十日举行。

另外,关于周伯通此人,资哲并不了解。早前虽然同朝为官,但二者素无交集,一个是储备内阁辅臣的翰林院掌院学士,清贵无比;一个是最无存在感的礼部郎中,无权无势。不过,资哲也说了,能一直呆在礼部这清水衙门的官员,要么是清介忠耿无欲无求,要么是才具不名混吃等死,周伯通既然能外放一省督学,许是前者的可能性多些。只要他在外放任上不出差错,哪怕表现的中规中矩,一旦回京也必会升迁。

顺此思路,也大抵能估摸到周督学的文风,院试时当将文章写得辞藻华丽、笔法铺张些更能入其法眼。

这倒算不上舞弊,揣摩主考官心思并写出迎合其喜好文章,也算是应试的重要环节,一如考前压题。但首先你得能写出高人一筹的文章来,否则一切免提。

关于此次院试,冯过颇有信心。或者说,是本尊“卧薪尝胆”数年,经书文章着实学的不错,即便在学霸云集的信江书院亦是佼佼者,否则资哲也不可能对他青睐有加。

大概是资哲在书信中特意说了说冯过这位得意门生,辛弃疾对其观感不赖,遂考校一二。“冯小友治何本经?”

“回前辈,是《礼记》。”

辛弃疾微微颔首,意似嘉许。

其时会试阅卷官共为二十房,翰林十二人,科部各四人,分《诗经》、《易经》房五,《书经》四,《春秋》、《礼记》各三。

看出什么来了么?《春秋》与《礼记》房官是最少的,也就是说以这二者为本经的考生最少。为何?盖因此二经内容更为繁多,更为难学。

至于何为本经,在此亦赘言一二。

孩童启蒙读物用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自勿需多说,之后大概七、八岁时再读“四书”。

首先学习的是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为小孩子建设基础的三观,老师讲完后就要靠学生自己温习这些书,能够穿插背诵并有一定理解后,就可以开始学习四书中的《论语》《孟子》,建立深层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完了四书接下来就轮到传说中的五经登场了。五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都是非常有名的书。

在科举中,考生还会在五经中选择一本作为自己的本经,深入去研究。比如把《礼记》作为自己的本经的人很有可能把《仪礼》和《周礼》都研读透彻,而专注于《春秋》的考生除了《左传》这本必须学习的书,还会研究《公羊传》和《谷梁传》。

在四书五经这种儒家经典的经学之外,还有子学和史学需要那些立志走向更高点的读书人去读。

子学的话,像是《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道家、法家经典。

史学的书籍就更多了,最勉强你也要把《史记》读懂!和其他读书人聊天的时候说起《史记》中的典故你要明白出自哪里吧!更别说《史记》只是二十四史之一,还有一大堆史书等着你呢!

是以,皓首童生真非新鲜事,想要考中进士又何止是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捋了捊须,辛弃疾问:“不以规矩,请破之。”

题目选自《孟子·离娄上》,原文为:“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想了想,冯过答道:“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

他以“明”与“巧”二字联系题目,便算是成功破题。

辛弃疾点点头,赞了声“善”。

八股文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只要熟练的掌握了固定格式,就能作文。难的是,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题目总在“经”“书”中打转,前人已经作文无数,这就需要写出新意来。

八股文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因而得名。

所谓“未作破题文章由我,既作破题我由文章”,八股文首重“破题”,最难的也是破题破出新意。是以在如云贵这等僻远地区的县试与府试,主考官只看破题二句取中。

再有,辛弃疾虽然先问冯过治何本经,却出了道四书题,乃是因为四书的地位远远高于五经。

其时应试的士子只需要专精一经即可,这叫做“专经”,说是考四书五经,实际上考的仅仅是四书一经而已。

而且,就这一经,还有很多水分。明宗年间,礼部尚书建议考校《春秋》时,改变以往使用胡安国的注解版本。不使用胡安国的版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胡安国这个版本能够用来出题的仅仅数十处,考生不需要熟读全本,只要记下这数十处出题之处即可。

到了英宗朝时,便“从来科场取士,首重头场四书文三篇,士子之通与不通,不出四书文之外”了。英宗末期,五经跌出了首场考试,转为第二场考试。这无疑又清清楚楚的展现了五经地位之底下。

而不论是院试或者是乡试、会试,主考官概重首场,只要四书题答的好,五经弱些也无关紧要。

对于冯过而言,专精于四书,不必花费太多心思在本经上,自是再好不过。

讲真,他的《礼记》学的不咋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