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九十九章 家事国事

鼎定河山 第九十九章 家事国事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三个女人一台戏,冯家这段时间可有气氛了,天天唱戏,咿咿呀呀吼吼哈哈的好不热闹。

方兰芝算是暂住,许是两月许是两年或会离去,天晓得。琴师董小宛大抵三天上门授艺一回,有时连续几天都会来,嗯,这要看冯过是不是放假在家。应素白懒散些,隔三差五的过来拜访,使的是催稿的名义,这是“公事”,为了“琼台”的生意,小七得多上点心。资南嘉则是偶尔登门,虽说两家来往甚从关系紧密,待字闺中的小娘子走的太勤总是不妥,但冯沈氏却是最稀罕这闺女的,恨不能让自己的称谓早日换掉。

冯过很是机智,这当口哪还会往家里跑,自投罗网么这不是?他基本都呆在府学,偶尔会去“琼台”看看。

甘家轰然坍塌,名下产业被官府悉数充公拍卖以纳罚金,是一蹶不振还是伺机而动暂时是看不出端倪了。

原本,冯家可绝做不出落井下石的事来,是坚决不肯收购甘家的股本。甘炳炎道,你若不收岂不是便宜了别人?再者,你就舍得别人横插一脚掺和进来、不怕来个指手画脚不懂装懂的外行祸害楼子生意?“琼台”只能姓甘和冯啊,落入外人手中我心有不甘。

在甘炳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下,冯家方挥泪应允,成为“琼台”唯一的东家。当然,冯家也作出保证,他日甘家若有意再度入股,冯家会按此次收购价退还股份。

谁说人间没有真情在的,患难见真情,世上有雪上加霜落井下石者,亦有雪中送炭急人之难者。

对于冯过而言,于公于私他都得为“琼台”尽一份力。

难得的是,应素白绝对是演艺全才,换在那个时空,除了编剧,她可以胜任影视剧拍摄的任何一个岗位,从制片到导演,从服装到道具,从灯光到音效,真真流弊啊。

数月来,“琼台”并没有受甘家退出的影响,反而是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先是《白蛇传》吸引了一大批观众,接着是《天仙配》和《天仙缘》的无缝衔接,好似割韭菜一般收割了一茬又一茬。虽然,其他楼子出现了不少跟风者,但一来缺少像冯过这般的大编剧,又无应素白这等可导可演的台柱子,只能跟在后面吃点残羹冷炙。也亏的是冯家过得硬,不但与资家、费家这等本地豪门往来甚密,更与信州知府苏适有旧,据说还与朝阳王有交情,如此这般还真的等闲得罪不起,否则这么一大块肥肉还不早被瓜分吞噬?

写写剧本,根本伤不着脑细胞,且当练字了,况且,冯过是拿了“稿酬”的。用六叔的话,公是公私是私,应素白在楼子里排戏拿的是保底加分成,两下相加是笔不小的数目了。她给剧本费是天经地义的,必须得收下。

如此一来,冯小七没几月便成了荷包鼓鼓的“小财主”。冯沈氏并没有假为儿子存老婆本之由收缴这笔钱,任他自由支配。冯礼唐也放话了,笑话,冯家家大业大,会在乎这几个小钱?七郎就算娶个三妻四妾,那也是公中出钱办理。

呃,这里得说明一下,冯氏上下十二房,是未分割族产的,所有收入俱交公中,各项耗费也出自公中,像不像吃“大锅饭”?其实,除了人丁凋落的小户人家,大家族是不分家的。

晋朝司马氏以臣废君,在维护统治上只强调忠君未免理亏,于是拐了个弯,特别提倡孝道。而家族合居以尊奉老人,也就是在晋朝以后得到加强。南北朝时期,北魏时河北博陵李氏,一门七世同居不分家,一大家子有二十二个房头,合计一百九十八口,在当时蔚为奇观,以致朝廷专门在李家挂了旌表孝行的诏令。

不过,“大家族”的产生,除了朝廷引导之外,还有实打实的经济考量。魏晋南北朝时征税靠编户齐民制度,也就是说,户籍上有名才会征税,否则便可逃避赋税。数世同居、动辄几十房、几百口人,隐藏户口有一定便利,民间老百姓自然会倾向于选择“大家族”生活。

常定对家族合居尤为重视,自太祖常威时代就屡屡颁诏,对合族居住、孝老养亲作出重点强调,后逐渐在礼仪和法律上形成明确规定。对于累世合居之家,大定或是像前朝一样张挂表彰诏令,或是授予实物、官爵的奖励。在朝廷的刻意引导之下,大定社会家族合居之风尤其盛行,七世乃至八世同居,都是屡见不鲜。譬如太宗时代,江州德化人许祚八世同居,人丁非常兴旺,合家老幼多达七百八十一口,这已经是一个小村落的规模了。由于许家人实在太多,不好经营维持,江州向朝廷反映了情况,太宗遂下令,每年可以赐给他家米一千斛。而越州会稽郡人裘承询家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十九世同居!

为了保证推行合居养老,朝廷不光鼓励,还在法律上予以政策性引导:家族的财产,统一由户主支配,子孙不能私藏。这个制度的精神可以远远追溯到《礼记·曲礼》记载的:“父母存……不有私财”。大家族合居,还有很多捱不过去的矛盾。如上文所说的那位裘承询家族,家人太多,却还要集中开饭,东房长西房短,锅碗瓢勺难免磕磕碰碰。当然这还只是个简单的喻指,各房或许也能自己开开小灶,但十九世之家要实行同居共财,肯定会引发财产分配上的矛盾。

关于大家族的矛盾冲突,那本名着写得极为翔实,细致地描绘出了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表现在方方面面,母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妯娌之间……都充满着种种的矛盾,这是上层的,更不用说主仆之间,就是主人和奴隶之间也出现种种的矛盾,这就把整个家庭内部人际关系混乱的状态写得非常地深刻。

冯氏徙居小骆村百多年,如今六世同居,包括侍婢长随近八百人,矛盾自是少不了的,但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至于“不存私财”,司马君实在《涑水家书议》中说:“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之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借),不敢私与。”时人解释曰:“盖私财有无,所系孝悌之道不小。无则不欺于亲,不欺于兄弟,大段已是和顺。若是好货财,私妻子,便将不顺父母,而况弟兄,不孝每从此始。”总而言之,存私房钱就是不孝。至于有没有存私房钱,呵呵。

在冯过看来,写剧本乃顺手为之,稿酬不稿酬的真无所谓,只要家族不出乱子,别出猪队友,便好。(冯去疾:?)

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既然生在这年代,就必须入乡随俗,与家族同荣辱共进退,而强盛的家族绝对是最大的助力,冯过才不会傻乎乎的硬要去砸碎了重组新秩序呢。

关于家族之事,他有过盘算,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王道,要坚持健康稳定可持续性发展才是硬道理,万万不可成为“冯万三”。好在六叔脑子快魄力大应对及时,否则怕是冯氏也要落入与甘家一般的境地了。都说吃一堑长一智,经此险境,冯去疾也是沉稳了许多,日后当不致酿成大祸。

此乃后顾之忧,唯有解决掉隐患,他冯过方能心无旁骛的去走科举之道。毕竟已过端午,乡试是愈发近了。

照说,离乡试仅三月时日,府学里当是一派紧张的学习氛围,应是头悬梁锥刺股啃书经写试文,更须浸身于题海战术无暇他顾,但事实并非如此。

而在乡试前尚有一关,那便是“岁试”。

提学官在任三岁,两试诸生。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廪、增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继取一二等为科举生员,俾应乡试,谓之科考。

一等的廪生;二等增生;三等附生;四等训诫;五等廪生降为增生,增生降为附生,附生降为青衣,所谓青衣就是比普通秀才低,不能穿秀才服——蓝衫,改穿青衣;六等暂时开除出秀才队伍。

也就是说,唯有在岁试中名列一二等方有资格参加乡试,而各府的乡试名额是有定数的,即便是“里仁”班的廪膳生岁试成绩不好也无法赴省城乡试。换言之,岁试发挥出色的,“求索”、“敏学”、“知新”三个班的增广生甚至于“乐知”、“厚德”、“三省”、“躬行”四个班的附生都能跻身乡试之列。

有良性竞争方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潜能,也极有效的扼止了以为万事大吉的躺平心态。

但带湖府学内,诸秀才却开了小差,时常聚在一起激烈讨论争执与学业无关的事,譬如岳州钟相之乱,譬如西北边境的乌云密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