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一十二章 鹊桥天仙

鼎定河山 第一百一十二章 鹊桥天仙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独自面对方百花,冯过居然有些局促。

呃,难道他会承认是因为方兰芝之故,那丑媳妇总得见公婆啥的吗?不不不,他只是感觉“百花”这名儿忒接地气了些,或者说根本就是俗。

其实不然,要知道这年头女性是不配有名的,未嫁只“大女”“二女”的叫唤着,嫁人后前冠以夫姓后缀以“氏”,就这么简单粗暴,一目了然。

原本,未出嫁的女子会取名,等及笄之后,有婚配对象的会取字。所以没嫁人的又称“待字闺中”。

自周以降,绝大多数女子没有自己的名字,但应明确表示自己的姓氏,以适应“同姓不婚”的人伦规约。周代贵族妇女在人名称谓中往往是行第序号加上姓氏,以示与其他同胞姊妹的区别。如:伯姬(姬家长女)、孟姜(姜家长女)、仲隗(隗家二姑娘)、叔詹(詹家三丫头)、季姒(姒家四闺女)、少嬴(嬴家老姑娘)等。再发展到后世,就是王二姐、尤三姐、刘四姐、杨八姐、苏小妹之类姓名格式。

这里的“姬”、“娥”、“娘”等只是对女子的一般性的称呼,并非其人真正的个性化名字,例如历代文艺作品中的虞姬、温姬、赵姬、曹娥、秦娥、窦娥、吴娘、萧娘、徐娘等。

在姓氏和“娘”之间加上行第序数,是上述两种女子姓名格式的融合,如:公孙大娘、孙二娘、扈三娘、黄四娘、赵五娘、辛十四娘等。

已婚妇女则以夫家姓氏称。

其一,称为“某人妻”。如《后汉书·烈女传》中的“渤海鲍宣妻”、“太原王霸妻”、“广汉姜诗妻”等。汉末《胡笳十八拍》的作者、着名的女诗人蔡琰,字文姬,可以说是有名有字的一位特殊的女性了,但在《汉书·烈女传》的卷首仍称之为“陈留董祀妻”。

其二,称为“某人妻某氏”。在丈夫姓名后加上女子娘家的姓氏,例如《焦仲卿妻》的序言写道:“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晋书·烈女传》也是这样:“羊耽妻辛氏”“杜有妻严氏”“王浑妻钟氏”等等。

其三,用夫姓加父姓并称为“某某氏”。如王二妞嫁给姓孙的,就叫“孙王氏”;刘三姐嫁给姓李的,就叫“李刘氏”。

其四,儿子成名后,以儿子姓名加上“母某氏”为称谓。例如“陶侃母湛氏”“虞潭母孙氏”“周颀母李氏”等。这叫“母因子贵”。在乡村鄙野间或以子女名称之,如:“栓柱他娘”、“小翠儿她妈”。

其五,已婚妇女以丈夫名加“嫂”字称之。一般女子并没有自己真正的名字,只是依其排行,称为“大女”、“二丫”“三妞”“四姐”“五妹”“老丫”等;出嫁后,依其丈夫排行,称为“大嫂”“二嫂”“三嫂”等;年长后,称为“大娘”“二娘”“三婶”“老婶”等。

不过,女子无名并非绝对,盖因长辈重视程度不同而有无。迅哥儿、南嘉不都有大名么。

咳,说句题外话,那个时空冯过的岳母名叫“长女”,可见其父母是有多么敷衍、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是有多么严重。

别问冯过如何知道方邵氏的大名,要问就是方兰芝说漏了嘴。嗯,是七月半那天,小妮子酒性大发,结果低估了“吉阳谷烧”的浓烈,喝了个酩酊大醉,说了好些个醉话。

都说酒醉心明,其实,酒后吐的未必是真言,更有不负责任的胡言乱语。

七月半是上饶人的叫法,官方称作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

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

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原文未交代。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

为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冯过决定给这神话故事再蒙上更为浓烈的悲剧色彩。作为文化搬运工的他再度施展文抄**,将那个时空明代朱名世的《牛郎织女传》付梓于《信江杂志报》。呃,字数不够,没法给“吉阳书局”印刷成册。另一方面,又写成白话文让应素白排演。

对于他的“不务正业”,别人除了“流弊”之外还能说什么?饶城的戏迷们又有眼福了呢,真要细论,他完全当得上信州娱乐圈教父之称。

对于资南嘉和董小宛这种才女而言,话本小说只是无聊消遣,诗词美文方有致命诱惑力。满满的少女心,自是最清馨浪漫的年纪。

是以,当读到那阕《鹊桥仙》时,她们俱是痴了。

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讲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的句子杀伤力确是强大,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谓情长不在朝暮,有化腐朽为神奇之能,注定会留传千古。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燕歌行》、《辛未七夕》等等。楚定等词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冯过此词堪称独出机抒,立意高远。

这样的词又岂止是令资南嘉与董小宛痴迷,一问世便在最短的时间传唱开来,秦楼楚馆瓦舍歌坊无不在演绎此曲,真可谓全城尽唱《鹊桥仙》。

而造成如此轰动场面的始作俑者却并非是冯过,而是冯迅。

若非必要,冯过不会在文抄公一条道上走到黑,以他前世的国学功底及二十年的工作历练再加上这二年来的苦读,即便不作弊,也大概率能通过乡试。至于诗词,毕竟是闲暇之余的消遣,说穿了是文字游戏,他倒是能依葫芦画瓢的写一写,却不热衷于此,倒是很愿意写写字。墨香余韵,可以静心养性陶冶情操。许是心境开阔,他的书法突飞猛进,“董体”已渐趋大成,平日里极少临摹字帖,而是想着写什么便写什么。有时是一两句诗,有时是三两行“金句”,性之所致,往往是前言不搭后语,即便有人看了也是云里雾里,但偶尔也会写完整的诗词。大多是写完即焚的,只有自我感觉良好的才保存了下来。譬如这阕《鹊桥仙》。

能随意出入他那间名为“品涩居”的书室的冯迅恰巧见到了此词,心里嘀咕着“明珠暗投”,便悄悄的拿了出来,又献宝似的转手就让资南嘉和董小宛“品鉴一二”,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至于小妮子为何会有此番操作,那便不得不说有其母必有其女了。冯沈氏是恨不得长得俊的小娘子都让过儿给收了,冯迅亦然。毕竟,资、董二姝待她可好着呢,她自然得谋划着将她们都变成“大嫂”。至于应素白就差了些,就知道排戏唱戏,没有一点眼力见,想进冯家门可就“路漫漫其修远兮”喽。还有方兰芝,诶,好像是“侠女”呢,似乎也可以是“大嫂”,试试看可不可行。

迅哥儿生性活泼,与性格爽朗的方兰芝勉强算是一路人。这不,七夕那天,二人偷偷摸摸的喝了点谷烧酒,便醉态可掬,甚是有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