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一十四章 芝兰玉树

鼎定河山 第一百一十四章 芝兰玉树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斗巧是“七夕节”的习俗,少女们聚在一起乞巧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述说:“七月七日,捉蜘蛛放到小盒中,第二天开启小盒,假如搜索引擎蜘蛛会结网,便是“得巧”。此所谓“喜珠应巧”。

“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此即“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对月穿针”,则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投针验巧”是通过把绣针放入形成水膜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在容器底部形成图案,以验智巧,也称“浮针试巧”“丢巧针”。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南直隶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年青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

七夕乞巧,穿针落人后者为“输巧”。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如诗人所描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看寻。”祭拜仪式结束后,八仙台上的摆设保持不动,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们互相串访时参观、评议。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另外,还有蒸巧饽饽、烙巧果子、做巧芽汤,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做装饰品等等。谁的手艺好,谁就得巧。

而在方兰芝家乡那边,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方兰芝不喜欢这个节日,巧不巧的何用“乞”?又何需“斗”?关键是……斗不过呀(此处可配一句有违和的旁白:臣妾做不到啊。)。

不是谦虚,是真的斗不过小小迅哥儿。

说来气人,那冯小七整日里吊儿郎当的,也未见得有多用功读书,却是名动天下的大才子。不是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么,还是说那花心大萝卜真的是天才?

在方兰芝看来,冯迅和其大兄完全是同个段位的,生的明眸皓齿眉眼如画,且古怪精灵冰雪聪明,学起东西那叫一个快,一点就通,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六岁诶,要不要这么神?

而且,迅哥儿极是好苦,那边厢随着董小宛学琴艺跟着资南嘉学经史子集,这边又缠着自己要学拳脚功夫。你一姑娘家家的,学什么武艺?乖乖的做个温婉娴静的大家闺秀不好么?

之所以让方兰芝感到“受伤”,是因为冯迅接受能力太强了,教她一套拳法嘛,没几遍就耍的有模有样了。她方兰芝自认习武资质过人,当初可是三天才学会的呀……

这些倒也罢了,令她倍受打击的是,迅哥儿还甚是心灵手巧,小小年纪便做的好一手女红,针线、纺织、刺绣、缝纫之类的那叫一个精擅。

当然,这只是相对于极少做女红的方兰芝而言,冯迅毕竟才六岁,还能精通到哪去?大抵也只是略懂罢了。

遗憾的是,方兰芝基本不懂。女功?真心不会,她自幼不爱看书,只略通文墨,却是酷爱习武。可别看她同其她江南女子一般五官柔和身材小巧,却是穿衣显瘦脱衣显肉……咳,总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针线活那是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是以,斗巧输给冯迅,是情理之中。依着她的性子,这原也没啥,江湖儿女,输便输了,敢做敢当。但,想想输给了花心大萝卜的幼妹,她便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这,大抵是她不自量力挑战“谷烧酒”而一败涂地的最大原由。

当然,冯过没有将方兰芝七夕醉酒一事告诉邵百花,更不可能说方兰芝在醉了后说了一些平素不会说的话,譬如母亲叫“邵百花”,只道她在冯家一切安好,勿需挂念。

邵百花也没有与冯过讲为何自己独自留在龙虎山,只说先前有事在此耽搁了,方腊(好吧,总算不用玩拆字游戏了,方月夕自然便是方腊,王三虎则是“兵部尚书”王寅)十天前方去了岳州,或许……过些日子自己会去上饶接上方兰芝。至于往后会去哪儿,她没说。她不知道,天下之大,似乎何处都可落脚,却又无处安身。冯过自是看出了邵百花眉宇间淡淡的忧郁。虽然对方从未承认过什么,但因为先入为主之故,他早早便知晓了这伙不速之客的来历。他之所以未说破甚至举报,一则是因为陈亮之故,再者亦是不愿“助纣为虐”。

陈亮与辛弃疾都是他敬重的长者,乃是真正有抱负有担当的文豪,且颇具侠客意气,这样的人理应“发光发热”,但陈龙川却枉有一身才干空无用武之地。乱世将至,若无人挺身而出,定然是国不国民不民。冯过希望到那时,尚有资哲辛弃疾陈亮这般脊梁骨挺直的人力保山河无恙。至少,别让陈亮早早的“凋零”。

其实,冯过自己也说不清收容方腊是否为助纣为虐。大定同几个时空的北宋相似度极高,一般的发展轨迹,同样的历史进程,许多事件亦都一般。自太祖建国至今二百年,农民起义(或说叛乱)大大小小凡二百余起,大致一年便有一次,远多于以往任何王朝。

其他王朝,农民起义的爆发,一般都是农民被逼到了绝境。天灾,瘟疫,朝廷的苛捐杂税,农民实在吃不饱饭了,不再造反就只能饿死,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农民起义才可能爆发。但是大定不一样。建国至今,这种大面积的灾荒,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本朝的苛捐杂税,也不严重。王临川变法,目的是给中央财政增加收入。但是王临川这种做,立刻就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强烈反对,说他“与民争利”。既然大臣们都有这样的思维,显然,要在大定实行苛捐杂税,几无可能。也用不着实行苛捐杂税,因为本朝富裕,用不着残忍压榨农民。

农民起义的理由,一般都是“官逼民反”,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都算不得什么大事,与整个国家政治的全面**,与大灾大难关系不大。那为什么那么容易发生农民起义了?

在冯过想来,一则是起义的成本比较低,好处比较多。

大定实施“守内虚外”的政策,大量的兵力屯集在开封周围及西北边境,其他地方放的兵力比较少,而且这些地方,军队的能力也相对不足,所以农民起义很容易爆发起来。而农民起义爆发以后,朝廷实施严厉打击的情况并不多,大多数时候采用招安的办法,就是和农民起义军达成和解,领头的人被封个什么官,然后分到各个地方去。就算是打击,也没有像清朝统治者那样,对起义军领袖采用凌迟处死、诛灭九族等严酷惩罚。如方腊,闹出这么大动静,皇帝不也想过招安么,只是“圣公”太过自大,断然决然的斩断了所有退路。

再则,大定发展至此,吏治**,朝廷对外献币乞和,对内恣意搜刮,百姓苦不堪言。土地兼并极其严重,后果,是富人少报漏报田地,想法设法逃避税收,甚至将负担转嫁给无田或租田农户。这样,国家的钱少了,又会进行新一轮的摊派,正所谓是“富豪形势者田多而税少,贫弱者地薄而税重。”

赋役繁重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当今皇帝喜花石竹木,层层摊派下去,多产竹木漆的青溪县便成了盘剥最苦之地。行根刷,人不堪命,皆去而为盗。方腊“雄起”,正是应此而生。

最后,民乱频仍与本朝贯彻始终的“岁币制度”有关。“澶渊之盟”后大定每年要交的岁币,每年是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数量不少,后期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绢、银这两种东西不是现成物品,需要生产、运输、汇集等环节。绢帛、银矿主要分布在遥远的南方。这两样东西光运到京城,百姓就疲于奔命了,更不要说生产了。

总体来看,大定经济繁荣、国有富裕是事实,但百姓并未见得有多富裕,甚至在特殊年份过得还很艰难。如此,焉有民众不反抗的道理?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但这亦是双刃剑,让原本飘摇的大定愈发的摇摇欲坠,外敌一旦入侵,究竟是万民换新生还是堕落人间地狱?怕是赌不起。

但就目前来看,还是“叛乱”比“起义”多些,所谓“永乐”朝至少让浙江已是千疮百孔。羊毛出在羊身上,祸乱过后,为此买单的还不是老百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