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十一章 到此一游

鼎定河山 第十一章 到此一游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

首先点题:不以规矩。为什么有人会“不以规矩”呢?无非是靠着自己的“明”和“巧”罢了。

“夫规也、矩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与巧乎?”

这是承题:重复破题的内容,强化自己的观点。

巡绰官盖戳后,冯过也不等了,拿起笔来唰唰唰地写着,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尝闻古之君子,周旋则中规,折旋则中矩,此固不必实有此规矩也。顾不必有者,规矩之寓于虚;而不可无者,规矩之形于实。奈之何,以审曲面势之人,而漫曰舍旃舍旃也?”

这是起讲了,开始分析“规矩”:有的人的规矩“不必有”,因为他的规矩是在心中的,一举一动自然有规矩;有的人则必须遵循具体的规矩。对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办法,不能一概舍弃规矩。“舍旃”就是“舍之”,适当出现少见的用法,可以提高文章的逼格哟。

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本朝大儒顾行知在《日知录》中说道:“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昌宪宗成化年间,如《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如《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若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是为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人相传谓之八股。长题则不拘此,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

八股文即制义,或曰制艺,又名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

“制义”,就是按规定格式所写的“经义”。“制艺”一词,制字意义仍如上述,而“艺”则是用六艺之一的意思。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时艺”,就是当时的六艺之一。“时文”就是当时的文章、文体,区别于古文、骈文等。“八比文”意同“八股”,即八段排比对偶的文章。“四书文”是指所出题目,都是《四书》中的,因而叫“四书文”。

科举三级考试:府试考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书》八股文。乡试考举人,首场考八股文。会试考进士,首场也考八股文。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八股文为主。因为首场作八股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场,首场不入试官眼。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子写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

至于八股文作文难易与否,那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掌握其写作格式是先决条件,重要的是文学知识的累积,读的书多了,读的通了透了,自然便能用之作文。

冯过虽然对八股取士不感冒,倒也对本尊有些佩服,这位冯氏神童果真不是吹出来的,一提笔竟有作文的冲动,不做文抄公?靠自己?不存在的。来自那个时空廿一世纪的中年大叔表示不肯,什么读书人的廉耻心和傲骨气节统统放一边,攫取实在利益才是硬道理。人嘛,得对自己狠一些,更得对自己好一些。

一番骚包操作之下,七百字的文章宣告写完。嗯,当然是“写”完,写字好累的好不好,得需要腕力……好吧,没怎么牺牲脑细胞。

试文是写完了,倒是可以交卷,但不能出考场啊。

院试亦有规定,申时开门放头牌,交卷考生可以退场。过一小时继放二牌、三牌,直至终场为止。

这倒不是坑,事实上若是冯过自己作文,想完成一篇好文,构思加誊写怎么的也得一两个时辰。

取出干粮细细吃罢,也才午时许,百无聊赖之际,冯过忽想起一桩趣闻。

据传在昌宁宗大宣年间,成都贡院“遇贼遭窃”。贡院是设立在三国时蜀汉宫殿的旧址上,据说房子上的瓦片都是三国的物,每片瓦长宽都有一尺多,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臣诸葛亮造”。本着秀才不走空的原则,很多考生考试之余,就顺手牵羊往外带,于是就出现了出场搜身的奇观。到了大宣三十年,朝廷终于下了决心:这么搜身太麻烦了,干脆把所有“诸葛瓦”拆掉,尽数送到京城。

此乃文人雅事也,一如士子窃书不为偷,官不责盗。诸葛亮号称文曲星下凡,且善武事,向为世人称颂,考生窃瓦,正可一沾气运。

冯过并无此雅好,且这试院亦无物可顺,自是不作它念。

不过,眼下所处之地也是有大来头的,正处“白鸥园”之内。

白鸥园乃大昌末年内阁首辅夏公谨所建,是为饶城名胜。夏言,字公谨,号桂洲。信州贵溪人。大昌中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昌圣宗和宁八年,夏言登进士第,初授行人。世宗继位后,夏言疏陈武宗朝弊政,受世宗赏识。裁汰亲军及京师卫队冗员,出按皇族庄田,将其全部夺还民产。他为人豪迈强直,纵横辩博,因大礼议而受宠,累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其后被擢为首辅。

夏言老家为贵溪,并不是上饶本地人,可他晚年为何寓居上饶呢?这与上饶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要知道,其时上饶为信州府府治所在地,乃江东望镇,素有“豫章第一门户”之誉。上饶扼浙、闽、皖、赣四省通要道。绣山锦水,风光旖旎,南望信江,北眺灵山。岂是偏僻的小县贵溪相比。于是,夏言在昌世宗那盘敲侧击,鼓动世宗恩准在信州为自己敕建首辅第。康平十三年,府第建成。为宝泽楼。康平二十二年,再在府第西边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花园,自为取名“白鸥园”,并在花园内开辟了一口八角形的池塘,命名为八角塘。

白鸥园,规模很大。它的东边是护城河,南临信江,北至天津桥,西连夏言住宅“宝泽楼”。致仕后的夏言,经常在白鸥园中会友,一叶扁舟,一壶酒,惬意得很。

然而,在他三度起复为首辅后,受到一干权臣的联手构陷,又因上书进言对大燕用兵以求收复幽云十六州,终惹怒皇帝被腰斩弃市(嗯,与夏首辅相比,辛枢直便幸运多了)。

夏言死后,昌穆宗为夏言平了反,但人都没了,已经早显荒芜颓败的破旧官邸还有谁会在意。据《夏氏宗谱》记载:到景安初年,夏言府邸包括白鸥园一带建筑仅剩两座书院尚存,再后些,这片建筑先后充当过粮库、考棚等功用。谱文记叙:夏言府第曾长期为官府据有。因年久失修,有的已破败倒塌,留下的也是“瓦衣成树”,杂草丛生,一片凄凉景象。原为四周空旷的八角塘,由于白鸥园墙垣的坍塌,年深月久,其塘逐渐淤塞,塘的面积缩小了许多。

直到定明宗嘉宝年间,上饶名儒陆玄敬念夏贵溪耿介,乃疏浚修整“白鸥园”和“八角塘”,并建“信江书院”于园左,又募资建信州试院于园右,引来士林一片激赏。

自那后,此处便成了院试之地,设施之全堪比会试贡院。

在恰可长身而立的号舍内,答卷罢的冯小七委实坐立不定,因念“诸葛瓦”一事,忽生“邪念”,提笔点墨在墙上写下“吉阳冯过院试到此一游”数字。

嗯,小骆村在吉阳山北,左近数村皆以“吉阳”为名。

端详片刻,冯某人感觉尚可。

自院试至殿试,考卷须糊名,诸生皆以馆阁体答卷,这也算防止舞弊的手段之一。

馆阁体,又称台阁体,是一种方正、光洁、乌黑而大小齐平的官场用书体。自昌以来,科举考试中,要求以这种书体应考,故亦有称其为“干禄体”者。

馆阁体强调共性,强调规范。是以,单从字体而言,即便没有誊录这一环节,考官也极难从字体识别考生。

为了应对科考,馆阁体自是必修,除此外,诸生皆另择一门书法习练,冯过专习董体。

在那个时空,董其昌非止是晚明书画家,在整个中华书画历史亦是赫赫有名。

后人赞曰: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这个时空自然没有董其昌,但也有出现过类似于颜真卿、赵孟頫的书法名家,恰巧董体有“颜骨赵姿”之誉,冯过在那个时空便是临的董体,本尊早习颜体,再改董体倒也不显突兀。

到此一游意犹未尽,冯小七饱蘸墨水,用蕫体草书在墙上笔走龙蛇。

他却是不曾想到,若干年后,此墙竟以“改之墙”名之,又有无数考生欲效成都雅事,幸得历任地方官管护,并不曾毁坏湮灭,终成文化圣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