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四十一章 荣损一体

鼎定河山 第一百四十一章 荣损一体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格高千古”!

此四字是李格非读罢那阙《水调歌头》后的第一感觉,这样的词作……他可评价不了,不消多说,又是可传唱天下的名篇。

细读之,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全篇皆是佳句,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读来完全是美学享受。

囡囡向冯过邀词,说最好是《鹊桥仙》那般风格的,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借,余味隽永。但《水调歌头》显然是与前者风格迥异的。一阙七夕词,一阙中秋词,各具魅力,若真让他评比高低,李格非是推崇后者多些的。

这样的词……又有谁不推崇备至?中秋词到这算是写绝了,这定让后来者无比苦闷吧,“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滋味怕不好受。

囡囡也定会喜爱的,李格非如是以为。看看冯过那张俊俏的不像话的脸,依稀还有几丝稚气,却已是江西解元,且写得一手好词,这样的少年郎岂不胜赵三公子百倍?

呀,我怎么会作此想?李格非吓了一跳。这想法要不得啊……不过,冯改之确实不错。

得,赖在翰林院多年不肯挪窝的文叔同志纠结了。

当着冯过之面,李格非也说不出赞誉之词,只点头说了声“善”。

末了,他又提了乡试录一事,冯过三场作文皆为刻录其中。

所谓“乡试录”,乃是科举制度中试录之一种。由各省乡试录取之试卷择优选编,刊刻成帙。源自大昌,楚定相沿未改。每科乡试,各省主考官“例得选其文之雅者,镂板以献”,即选刻试录进呈。

其中,首列考场在事职官衔名,次三场考试题目,次中式举人姓名、次第、籍贯等,再次为考试文卷数篇,每篇题目下,注写考生姓名、同考官“阅荐”、正考官“批语”等字样。乡试录上,正副主考官例作序跋。

前序多数为主考官所作,后序则多数为副考官所作。前序在试录开头,后序则在试录末尾。这类序文也有请人代作的。前序中多数保留有当科考生人数及录取人数,间或也涉及其他一些考试细节,都是很有价值的资料。万历中期以后,各省主考亦用京官,一般循例而得,所以乡试录序也常常预撰,这类序文往往不载考生人数。还有一类卖弄才学的,刻意改变文风,也往往忽略这种人数记载,不知这种卖弄,反而大大降低了序文的价值。

本科江西乡试,作为主考官的李格非所作的前序中,会保留乡试各经的考生人数和录取人数。这算是“首创”,也更加紧密地将本科举人与提调官、考试官、同考试官、监试官、收掌试卷、印卷官、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巡绰官、搜检官、供给官等联系在了一起。

话说,能充当一次主考官,典试一方,选拔人才,即被视为毕生的荣耀。他李格非也算是巅峰了一回,返转汴京怕是要挪一挪位置了。如若冯过胡铨汪革这些门生在会试时争气些甚至大放异彩,那他这座师可不仅仅是颜面有光了。

“座主之义,自有科举以来有之。盖凡出于其门者,或登堂而拜,或分屏而坐,有不同于途之人者。既其甚也,乃至于徇私而忘公,故楚之初尝革之,以为弊;其亦矫枉而过者哉!”由科举考试产生的座主、门生关系空前牢固,构成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

此间事了,不日李格非便需返京交付皇差。此次江西乡试平顺稳当,除了检录时查出的几名夹带者,考试过程中并无波澜,选中冯过胡铨等为新科举人亦未引发外界质疑,作为主考官的他算是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科场为抡才大典,交通舞弊,定例綦严。既有成宪可循,即不为己甚,就所供各节,情虽可原,法难宽宥。”

作为考官,代表朝廷选录士子,既是荣耀,更是责任,正所谓是“虽然人荣之,则必有以责之。”

一是担心录取错失才士。如成化二十二年浙江乡试,林祥应荆茂之礼聘,担任主考官。他坦言:“诚欲自效,以少逭尸素。其或私以隳行,怠以荒业,非惟失人,抑先失己,祥不忍为也。”一个考官如果因私废公,不仅会背离为国选才,而且也丧失了自己,尸位素餐;因此,考官如临深谷,约束自己做到不“失己”方才“不失人”。

二是担心所录非人。考官的自我约束还表现在担心士子文不如人。如主持嘉靖十九年江西乡试、嘉靖二十五年广东乡试的泰和知县萧万斛就意识到,科举以文取士,考官以文观人,只有两种结果:一是文如其人,如陆贽得韩愈,欧阳修得苏轼、苏辙;一是文饰其人,有的人“躁而词庄,贪而词介,暴而词温,懦而词劲,冥而词昭,是将循奚道以决之”,担心以文取人,会不会出现人和文判若云泥的情况呢?所以,多数考官秉持荐贤为国的公心,不敢玩忽。三是重视自己的声誉,阅录认真严谨,能积极主动、及时发现问题,珍惜自己的名誉,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取才,工作严谨细致。

本科江西乡试录中,李格非令每篇题目下,注写考生姓名、同考官“阅荐”、正考官“批语”等字样,公之于众,可为“贤书”。如此一来,考官之公与不公,录中士子之贤与不贤,不仅白纸黑字,而且有待乎将来之验证,即“名与实符,文与事合”,乃冀此有裨于国家,有光于科目,有重于乡国。

总而言之,他这位主考官是尽心尽责的,也问心无愧。

当然,从冯过处得了一阙中秋节,于他更是意外收获,这样足以传世的词即便是不好此道的他也是叹为观止。自己乃是第一个读者哩,与有荣焉。

末了,他不忘叮嘱勉励一番,告诫冯过切莫懈怠,虽已是江西解元,来年春闱亦是大意不得,届时南方士子云集南京,少不了一番龙争虎斗,万一有个差池,落榜亦非绝不可能之事。

冯过自是表示谨记在心不敢或忘。

这并非是他胡乱晋敷衍座师,而是如假包换的真心话。

是时科举分南北榜,北榜占四成,南榜六成,会试后共赴汴京参加殿试,而南榜士子质量更是远胜北榜士子。

大定立国之初,江西进士录取量占全国首位,甚至有“江西内阁”之称,一时间,台阁重臣皆是江西人——杨士奇,解缙,胡广,金幼孜。

太宗后,浙江以其丰厚的人文底蕴、秦楚以来奠基的理学传统,很快就在科举的成功上超过江西。王阳明的横空出世,更是激励了浙东几府的进士读书上进。到了仁宗朝,浙江已经牢牢树立起全国的卓越地位,人文荟萃,藏书领先,成为学术的重心。绍兴、宁波、嘉兴三府科甲鼎盛,更有了“绍兴师爷”之说——人才过剩,做不了官,只好去做师爷了。

神宗以后,更加富裕、资源更为充沛的江苏终究取代了浙江,以无与伦比的优势,成为全国科甲鼎盛第一之省。谢肇淛《五杂组》以一个福建人的视角看全国,得出了“三吴赋税之重甲天下,一县可敌江北一大郡”的结论。朝中习惯按登科年限、座主和地域结党,江苏出身的进士结党夥矣,“东林党”、“昆党”已初具雏形——仅凭书院和州县关系就可连结成党,足见江苏科甲之鼎盛。即便刨除家族地域“请托”、舞弊之成分,江苏的科举成就在此时也无人可以比隆。

此外,还有在哲宗、英宗、明宗朝时科举风光无限的福建省,堪称其时第一考试省,不仅上榜人数最多,占据了大约全国进士的四分之一,还曾经创下了连续四届状元都是福建人的纪录,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龙门一半在闽川”。

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此四省是为科举强省,几乎垄断了大定近六科会试的状元,进士人数比例近七成,历届南京会试竞争激烈,不乏解元落第者。

此时距下科会试不足半年,行百里者半九十,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李格非自是相信冯过定能赴东京殿试的,届时囡囡见着“偶像”想必很高兴的吧……咦,我怎么又想着这事了?

天下没不散的宴席,九月二十日,李格非偕同考官共同返京,冯过等也决定返乡。

想到乡试捷报已送至家里,家人定必是欣喜若狂的,念及于此,小伙伴们返乡之心愈发急切。

不过,世事难料,某些突发事件延缓了他们离开南昌的脚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