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六十章 除旧迎新

鼎定河山 第一百六十章 除旧迎新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前世中学时,苏东坡的这首《念奴娇》是需要全词背诵的,乃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此词广为传诵,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无不为之倾倒。古今文人的评论,可谓汗牛充栋,多数人认为《赤壁怀》古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歌颂了千古风流人物,“一樽还酹江月”使整首词冲破了低沉悲愤的情绪,是寄情于天地间的宽慰,对生壮丽山河的热爱。

可在冯过看来,此词由开头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结尾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明作者主旨是感叹朝廷没有像周瑜那样,可以在谈笑间,使强虏“灰飞烟灭”的将领。主旨是悼念在“五路伐夏”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以及输送粮草的民夫。

五路伐夏,宋军在兵临城下的大好形势下,功败垂成,不战而退,溃不成伍,几十万大军,几代人的经营,顷刻化为乌有。神宗皇帝听到后,涕泣悲愤,为之不食。早朝,对辅臣恸哭,莫敢仰视。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怀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一直密切关注着对西夏的战争。

作为一个放臣,他可以高歌宋军胜利,却不能议论伐夏失败,心中愤懑,痛苦万分,又不得与人言说,一股激流在胸中酝酿形成,奔流翻滚,汹涌澎湃,咆哮撞击,坐卧不宁,沿着江堤徘徊,听着江水奔流的声音,看着空中似钩的明月,心中怀念战没的将士,于是脱口而出,赋成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证据——

“一樽还酹江月”。酹,祭奠。苏轼诗词中,用“酹”都是祭奠,但没有一处是祭奠明月的。相反,所有用到酹的诗词里,都是祭奠逝者。我们看看苏轼诗文中,祭奠逝者,用“酹”的情况:

祭任钤辖文:酹觞告诀,与涕俱零。

祭张子野文:酹觞再拜,泪溢两眦。

祭吴子野文:一酹告诀,逝舟东飞。

苏轼把宋师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时无英雄”,望着滔滔江水,仰天长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根源,也是诗人反思战争失败原因的结果。诗人于词中不惜笔墨塑造周瑜这个能使强虏“灰飞烟灭”的英雄形象,不正是对北宋“朝中无大将,宦官充统帅”的暗讽吗?

后人通常只是把作者塑造周瑜形象意义,理解成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功业无成,华发早生的慨叹上。如果考虑到五路伐夏大败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考虑到宦官出任大帅这一历史现象,则诗人突发的强烈情感波澜,苦心孤诣塑造周瑜形象的原因就完全合情合理了。

苏轼因乌台诗案得罪于朝廷,贬谪于黄州,像一只惊弓之鸟,“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听从亲朋劝慰,决心不再写诗了,但是,忍耐得住吗?于是又写了起来,写完以后,又叮咛朋友“收藏慎勿出,免使群儿谯。”害怕文字惹祸,声名害人啊!这就是为什么《赤壁怀古》悼念五路伐夏战争中逝去的英灵,却通篇不见一个“伐夏”的字眼。

此乃冯过一家之言,自我感觉挺贴近事实的,但是有杠精啊……最擅长的便是鸡蛋里挑骨头。

古人文章,后人解读,会从各个角度去娓娓道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叫人看了无可反驳,相信便是作者本人也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我这么流弊?!但是我自己怎么不知道?

苏轼究竟是在何种情况下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已不得而知,后人的诸多解读见仁见智,真相早湮没于历史长河。

但常伷却似是懂了,默然良久,方慨然出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天下,太需要三国赤壁了。”

冯过并不接话,有些东西看破不说破,有些话常伷说得他说不得,说多了惹火烧身。

国家大事影响不了大定百姓过年的心情,鞭炮声声中告别了崇宁四年。大雪纷飞中迎来了崇宁五年。

瑞雪兆丰年,可以预见今年的收成差不了。

老百姓求的是三餐一宿,国家大事太过遥远,自有皇帝和大臣去操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越俎代庖只会扰乱秩序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年初,朝廷采纳胥吏杜公才建言,辟汝州地为稻田,置务掌之,号稻田务。后又搜括京畿各县天荒瘠卤地一万二千亩归稻田务,召人承佃交租。而由后苑作主管杨戬总领。可以种稻的田土,收索民户田契,辗转追寻,直至无契可证,将超出原始田契的土地称为公田,种植户即作为佃户,须交纳公田钱,继而推广至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弥漫数百里的梁山泺,是济州、郓州数县沿湖渔民赖以生存之所,也被按船只强行收取赋税,逃税者按盗匪处罪。

开辟天荒瘠卤地种粮,这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政策实施过程中却偏离了设定的轨道。这其中既有人为的阳奉阴违,又何尝不是监管不力所带来的必然后果?国家政策初衷是为百姓谋利,到头来苦的却是老百姓。百姓,是面团,任人揉捏。另,皇帝心血巨着《茶论》刊印天下,购者如云。

全书首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共二十目。对于地宜、采制、烹试、品质等,讨论相当切实。其中尤其是关于点茶的一篇,详细记录了本朝流行点茶这种代表性的茶艺。

时人评曰,通过《茶论》,人们能迅速了解和掌握有关茶的知识。且体现着智慧的光芒和生活的情趣,《茶论》的最大特点,是它把深刻的哲理、生活的情趣,寓于对茶的极其简明扼要的论述中。

在冯过看来,赵佶号称道君皇帝,虽然不懂得如何当个明君,却绝对懂得艺术高低。日常饮宴豪奢讲究不说,单讲饮茶之道,他也是第一流的玩家兼专家,可与陆羽、蔡襄并列,最能说出品茶的个中深蕴。身为皇帝,他当然可以品尝来自全国各地的贡茶,有条件审视各种名茶的品相与滋味,同时还参与实践,要求御茶苑制作精品茶团,大玩皇帝尊口的品位技艺。

他即位后,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至少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这位不世出的艺术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等等,不一而足。

据说,皇帝延臣赐宴,表演分茶之事。先是,赵佶令近侍取来釉色青黑、饰有银光细纹状如兔毫的建窑贡瓷“兔毫盏“,然后亲自注汤击拂。一会儿,汤花浮于盏面,呈疏星淡月之状,极富悠雅清丽之韵。接着,皇帝非常得意地分给诸臣,对他们说:“这是我亲手施予的茶。“诸臣接过御茶品饮,一一顿首谢恩。

皇帝乐此不疲,当然也就没有时间精力来管国家大事了。

诶,一个被皇位耽误了的大艺术家啊,可惜了。

常氏从上饶走出登基大宝,百五十年后,大概是龙椅坐的久了,颓象渐深。大厦将倾,终见败梁。

上饶地处江南之尾,东南门户,四省通衢,因地利之便,自古繁华。

正月赏灯,全民狂欢。虽然少了董小宛、应素白这等大咖,本地娱乐业并未有丝毫滞退。偶有人念及,亦只叹“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其实当是“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才对。

这人世,缺了谁都可,没有哪个是救世主,能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除了去左溪拜年,冯过借口温书备考,推却了诸多应酬,倒也自在。

左溪之行,多了桩事,沈致信会随同前去金陵城,或者还有汴梁城。

是大舅沈致兴作的决定。

外公早逝,十六岁的大舅当了家,是年定婚的他三年后做了父亲。这十多年来,沈家这一房便是靠他撑了起来,全家人都敬畏他——所以,威严与年龄无关,在乎于阅历,或者是位置。

三舅性格较为内问,话不多,诚恳踏实,学业大概率是无成的了。长兄为父,大舅干脆给他寻了门亲事,照例是三年后完婚。让他陪冯过考赶,一来是自家人有个照顾,二来也是让他多见见世面。男人嘛,得多多开拓眼界。

可冯过却是敏感的发觉,三舅跟在自己身边,多半是“管家”角色,而且大概率是冯沈氏暗示的结果。肥水不流外人田,冯过早晚成大事,身边总需要知根知底的人跟着,三舅便是好人选。

也罢,冯过并不在意这些,与沈致信年龄相仿,原本就是从小到大的玩伴,甥舅间的辈份淡化了许多。

至于十七岁定婚,沈致信完全没有发言权,长兄还早一年呢。

冯过打了个寒颤,自个今年十六岁了呀,难保不会被包办了婚姻。

不过,资南嘉这妮子还不错,长得好看,识文断字,家教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