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七十一章 空谈误国

鼎定河山 第一百七十一章 空谈误国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要不要这么高调啊,还“杀人者武松是也”,这是作甚?昭告天下你武松敢作敢当乃是响当当的真汉子?这便是所谓的江湖习气了吧。

说来,还是喝酒误事,更是武松的性情使然。

在那本名着中,武松的一生,是从“景阳冈打虎”开始的,很多读者对他的了解也是以“打虎英雄”为首发印象,但却很少有人去了解,在没有“英雄”这个标签之前,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书中有两个人曾对武松的过往做出过评价,一个是武松的亲哥哥武大,另一个则是小旋风柴进,可令人惊讶的是,此两人对武松人品的评价,都倾向于负面。

武松打虎刚刚落下帷幕,被知县赏识,成为阳谷县的步兵都头,他的哥哥武大也从清河县搬到了阳谷县,兄弟相遇,武大不禁发了一顿牢骚:

“我怨你时,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想你时,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

从武大郎的话中可以得知,武松当初在清河县,每日无所事事,俨然是个无业游民,动辄吃酒打架,官司从来没断过,而每次惹来祸事,都是亲哥哥武大郎顶着矮小的身躯,跑前跑后,给人贴笑脸。

包括后来武松逃跑到柴进柴大官人的府上避祸,也是因为酒后打架,武松一拳将人打晕,他误以为将人打死了,就赶紧跑路,躲在柴进府上。

令人细思寒心的是,如果当初这个人真的被打死了呢?武松已然逃跑,所有的账都会被算在武大头上,而且武松打的还是清河县的本处机密,武大郎被逼得从清河县搬到阳谷县,恐怕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这个。

再来说说小旋风柴进,他一向喜欢收留各路英雄豪杰,可对于武松,他心中却不大喜欢,为何?

“说话的,柴进因何不喜武松?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次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管顾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然不赶他,只是相待得慢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武松为何下拳打柴家的庄客?是因为“庄客有些管顾不到之处”,换句话说,武松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人,所以他觉得自己来到柴府,就应该被好好照顾,但凡照顾不够,他就拳脚相向。

武松的这个好面子,在“景阳冈打虎”之后,变成了“名誉”二字,这两个字也是后来诱使武松滥杀无辜的一个关键因素。

说到底,武松也是人,是人就会有各种毛病,这一点无可厚非。所谓瑕不掩瑜,纵观其一生,仍可当得“英雄”之称,乃是一个性情中人。

嗜酒,性子急,好面子,这是冯过之总结。

血溅“狮子楼”,有其偶然性,却也有其必然。酒色财气,乃万恶之源。西门庆占了“色”“财”,武松占了“酒”“气”,世间万事,皆有其因。至于那白老汉,则是占了“贪”,碰瓷讹诈不成,反送老命,也算是死有余辜。

至于武松,狮子楼多人目睹其行凶杀人,却无一人敢阻拦他离去。

因人证物证确凿,官府第一时间发布海捕文书,悬赏缉拿杀人者武松,此事震动全城。

打虎英雄尚未来得及迎接民众的掌声欢呼旋即沦为杀人凶手,反转之大足以编成话本在坊间讲评了。事后经有心人调查此事原委,将西门庆和白氏父女起了个底。所谓的西门大官人在杭州有财有势,但极其好色,强占女人妻、掳掠民间女、强拆民居、雇凶杀人……可谓是劣迹斑斑。但其与杭州官员往来甚密,与当朝蔡太师还有言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是以一直逍遥法外。此次他特地为武二郎设了套,指派白氏父女想方设法讹上,而后他再出面逼迫武松认怂就范,五千两是噱头,正可藉此逼武大郎拿炊饼铺子抵押“还债”,继而拿下潘金莲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其实,若换了往年,他若是有心图谋那间铺子,用强用蛮便可矣。只是这二年杭州遭历方腊之祸,官员自上而下撸了一大串,新上任的各级官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行差踏错贪赃枉法以免予人口舌授人以柄,更不会在此风口浪尖之际徇私舞弊包庇纵容违法乱纪之人,因了此节,西门庆方按捺下来,走了曲线救国之道。他没想到的是,武松的性子居然如此火爆……当然,他也不用再后悔。

武松暴起伤人,血溅狮子楼,当场格杀西门庆、白玉乔并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共五人,另有五人重伤,其凶行之恶骇人听闻,当速速缉拿归案……此乃官方说法。

民间亦有同情之声,但如沧海微澜,溅不起一丝水花,瞬即湮灭。

后续如何,暂且不知,武松杀出狮子楼后不知所踪,官府全城搜捕也是无功而返,定是出了扬州城逃往他处。会去往八百里水泊梁山落草为寇“替天行道”么?

冯过觉得大有可能。

武松性格急侠好义、刚猛不屈、敢作敢当、嫉恶如仇、正义勇敢,且性子急,不服管束,在衙门当差也总惹事生非,这样的性子注定难成大事,如今犯下命案,莫若占山为王。

此去江湖路远,且行且珍惜吧。

因了武松一事,这顿晚膳草草用罢,陈亮自有住处,知晓冯过等人要去拜见孙觉,对这位以敢言着称、一月间连上奏疏十余章弹劾阁臣的名士极为仰慕,为引苏轼评其之“文学论议,烛知本原。谏省东台,久从践历”赞美,遂约好次日同往西郊孙府。

待到第二天,一行人共赴孙府,早有孙觉之孙孙乙并秦湛在门口相迎。

孙觉唯有一子名孙竢,现在广东为官,孙乙乃是孙竢独子,伺奉祖父身边,今年廿一岁,不日亦将去南京参加会试。

此次相会,既有学富五车的饱学宿儒,又有满腹经纶的风流名士,更有才高八斗的青年俊彦,济济一堂,意义深远。

除了学术讨论,自少不了谈及国家大事。

莫谈国事?不存在的。文人最好夸夸其谈,因读的书多,便可不出门而知天下事,纸上谈兵嘛,那可是最拿手的。

空谈误国,平日里高谈阔论,当国家危难之际却一筹莫展,要这种人又有何用?

西晋政治家、清谈家王衍出身名门,“神情明秀,风姿祥雅”,生得是一表人才、风流潇洒,而且才华横溢。他少年时曾去拜访学者山涛,山涛同他交谈后感慨:“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山涛在赞赏王衍才华的同时,流露出一丝忧虑。若干年后,这一担忧不幸成真。

王衍身处乱世、位居宰辅之职,却不怎么考虑如何把国家治理好,而更愿意保全自己。他还向当时执掌朝政的东海王司马越推荐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并对王澄、王敦说:“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居中,足以为三窟矣。”

此时,北方政权不断发起对西晋的攻击,朝廷内部却依然内斗不止。永嘉四年,洛阳城被围困一年多了,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朝臣们大多建议迁都以避难,王衍却力排众议,还卖掉自己的牛车,试图安定人心。这样,就错失了挽救危局的最后机会。

永嘉五年三月,掌控西晋政权的司马越因病去世,将后事托付给王衍。王衍率军民护送司马越的灵柩回东海封地,在半道被敌军轻骑赶上,十万余将士相互践踏、尸积如山,王衍和随行的大臣也统统被俘。此时的洛阳城已经成了一座空城,晋怀帝司马炽也成为俘虏,在受尽屈辱后被毒死。

敌军看在王衍身为名士的份上,给他留了一个全尸,命人推倒墙壁把王衍压死。王衍临死前,总算说了一句实话:“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不论在何时,一个国家不需要“王衍”,需要的是实干兴邦者。

因时代局限性,无论是孙莘龙还是陈同甫,对大定所处的政治生态预判的极为片面,对潜在的危机预估不足,虽说是忧国忧民,但其实内心深处是有着大国优越感的,莫名的想着“称霸天下舍我其谁”。

冯过没想过去纠正什么,怎么纠正?这是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在作祟,无法更改。事实胜于雄辩,只是当那灾难性的一天来临之际,会有多少人弃笔从戎、杀身成仁?还是畏缩不前“明哲保身”?又或是奴颜婢膝沦为叛奸?

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他也不敢确定常定王朝会与赵宋王朝一般,只不过,防患未然是必须的。一个国家,需始终处于警醒之中。

末了,还说了武松一事,多是唏嘘嗟叹,如此勇猛之人正当为国效力而非走上邪道,可惜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