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九十九章 十年窗下

鼎定河山 第一百九十九章 十年窗下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会试中的报录,是指在填榜之后,有司任派专职人员将及第消息报给中式者,相较于中式后的热闹场景,这一环节极容易被人忽视。

若按科举程式,报录者是由相关部门指派人员担任此职,但其实报录者是几乎没有有司任派的,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买通书办的普通人,俗称之为“报子”。

会试放榜规矩是拆一名,唱一名,填一名。就有那班会想钱的人,从门缝儿里传出信来,外头报喜的接着分头去报。那贡院门外早屯着无数的报喜的报子,这班人都是老早花了重价买转里面的书办,到填榜时候,拆出一名来,就透出一个信去。外面的则是一个个擦拳抹掌的都在那里盼里头的信,早听得他们买下的那班线索隔着门在里面打了个暗号。

这些报子实非朝廷的官吏,也不是科举中正式指派的报录人员。因为这些报子只可以等在科场外面,隔着门打探贡院里面填榜的消息,他们本来没有资格和条件得知科场里面的事情,但是为了通过报录取得一些赏钱,就事先用重金买通贡院里面的书办或其他可以传递消息之人,凭此获得科举中式的信息,可见这些报子多是会钻营的、“会想钱的”普通人。

科举报录者人数众多,他们都以最早取得并传达中式消息为能事。报喜不只一次,有头报、二报,甚至三报。而中式之人沉浸于喜悦之中,对于多次报喜更能确定中式消息的可靠,因此,无论报喜之人是第几报,都可以受到礼待。当然,头报总更“值钱”些。

报录人争得此职的原因不过是希望获得一些赏钱,能够得到更多赏钱的诀窍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努力争得头报,二是他们报喜时尽力说些吉利话。

街上奔走的走报的,为了抢个头报,赚一块大大赏钱,可是用上百米冲刺的速度一路上往来飞跑。此外,报喜时所说的吉利话也可以让他们得到比较丰厚的赏银。

为了多得些赏银,抢得头报或说些吉利话还可以理解,更有的报子不但等不及老爷给赏就自己讨要,甚至还嫌赏钱太少、不依不饶。

譬如乡试时就有报喜人嚷街坊,打门扇,要三百两,闹成一片。报喜的人居然自己定下赏银,如若不然,吵嚷是小,甚至还会“打门扇”,动起手来。从这些报子的恶劣行为中可以发现几个问题:其一,吵嚷或动手的情况多发生在乡试报录中,至于会试还没有看见,这正说明举子在取中乡、会试后的身份和地位还是相差得极为悬殊,这才使得报子敢在举人的面前如此放肆。其二,取中乡试之前是秀才,经济条件一般比较差,取中会试之前是举人,个人的情况要稍好一些。其三,这些报子不仅仅是会钻营、会想钱的人,其中更多的是无赖之徒,买通书办在先,吵闹讨赏于后,他们的手段是十分恶劣的。

有学者在《资治新书二集》中云:“江南报子,多系积棍蠹役,串倩营兵。飞骑快船,持械雄行,无异大盗。放榜之后,纸条入手,打入中式之家,不论贫富,勒索之数累百盈千;稍不遂意,碎门毁户,家资什物,立成齑粉。领数十人蚕食其家,不饱其欲不去。寒酸之士,势必称贷以应之。”

啧啧,如此行径,果真是“无异大盗”也。

不过,会试的报子会“斯文”些,不敢太过胡来。毕竟,举人老爷们即便没中进士也是有了当官的资格,报子始终只是平民百姓,刁难官员?借他们十个胆也不敢。

况且,新晋进士们也不会“刁难”这些报子。人逢喜事精神爽嘛,就算有那穷的叮当响的举人,也有本乡会馆帮忙打点一切呢,还会少了那几个赏钱不成?

徐元杰和刘几家境贫寒,却有冯过这个土豪好友在呢。沈致信早早的便备下几箩筐铜钱,给几个报子各塞了两锭银子后正大把大把的撒着呢,叮叮当当的响声清脆。又有人搬出鞭炮噼里啪啦燃放起来,真真是喜庆热闹。

隔壁不远处的江西会馆得知消息,赶忙派人过来道贺,并奉上贺仪,帮着应付报子。

许是酒将醒未醒,陈亮有些提不起精神。依着他的人脉,即便不住在浙江会馆,也大可去友人家暂住,只不过这些日子与冯过见面的时间多了,便“死气白咧”的在这住了下来。

他是个妥妥的好战分子,甚至是激进派。

在《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中,他对奉命前往上京代表大定为北燕皇帝祝寿的友人说道:“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陈亮认为,沦陷的北方,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发源地,那里应该会有几个不甘心向北燕人屈服的遗民吧?也许有人问,这些土地已经被外族占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重彰先辈英灵。但陈亮坚信,侵略者的运数总是长久不了的,自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他以连珠式的短促排句领头的、最激烈的文字将矛头直指朝中“主和派”,直抒胸臆,气势磅礴。作为主战派的陈亮,他满脑子都是北伐的思想,这就深刻影响到了他的文学创作,即使是他写的那些看似婉约派的词,也同样表达轰烈的爱国情怀,比如他的《水龙吟·春恨》,就是借春日登楼有感,抒发思念中原失地的怀远之情。

这首词表面写深闺春怨,实质抒家国之痛。人云:“此词‘念远’二字是主,故园中一片春光,触我愁肠,都成眼泪。”他在《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里传达的铮铮铁骨,浩浩英气,在这里化作一腔柔情来诉说,显得含蓄深沉,别有韵致。

他更直言:“自少有驱驰四方之志,常欲求天下豪杰之士,而与之论今日之大计……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

在大定主和思想占据主流、主和派位列中枢的大环境下,激进主战的陈亮自是不为绝大多数人待见的。对此,他早有预料,方四处游历,凭借人格魅力“出售”自我思想且收拢了一批迷弟。但也只能是仅此而已。即便他转换思维模式想借科举晋身,也不可能大干一场,好友辛弃疾便是前车之鉴。

对忧国忧民的陈亮,冯过自是尊敬的。他当然也是主战派,甚至“预知”将来会发生什么,对于外虏根本没有后退可言,唯有死战到底。但有些东西是没法直言的,只能隐晦的表达观点。这便足够了,在陈亮看来,冯过这个少年郎看的远比朝中衮衮诸公更深更远,见解深刻观点独到,是个难得的同道中人,可引为知己也。这也是他“赖着不去”的主要原因。和一个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交谈是件快乐的事情啊。

至于能不能取中,废话,“人中之龙,文中之虎”诶,傲娇如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落第。

可报子迟迟未至是几个意思?估摸着已到前十了吧,难道真的不中……啊呸,没这可能。

当然,龙川先生除了精神头不佳外,表现的可谓是云淡风轻,令刚从极度兴奋中稍缓下来的徐元杰和刘几汗颜不已。

冯过却在思忖着另一件事——

那个时空,陈亮五十一岁时,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其策论深得光宗赏识,御批第一,自此得中状元。状元及第后,陈亮被授职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但因长期“忧患困折,精泽内耗,形体外高”,最终于绍熙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夜间溘然长逝,享年五十二岁。

这……会不会与他嗜酒有关?过度饮酒总是不好的,容易引发猝死……得想法劝解,万事莫过度,饮酒可以,切莫贪杯呀。

陈亮忽然坐直了身子,但稍后又松垮下去。

嗯,冯过依稀听得外面似乎有人喊“恭祝……浙江……陈亮……”,不是很清楚,隐隐约约的。

也是的,若是冲陈亮而来的报子,这会儿也该到了,难怪陈亮“一惊一乍”的。这也休怪他,冯过不也一样有些坐立难安?每逢大事有静气,说来容易,真要落在自己身上,还不定会怎样呢。

咦,不对,似乎忽略了什么……

便在这时,外面的锣声越来越近,报子的声音越来越清楚,已然到了院外:“恭祝浙江永康陈相公高中第三名经魁!”

对了,适才报子定是去了浙江会馆,得知陈亮住在此处,又折转回来。

第三名,经魁?

陈亮嚯地起身,掸掸根本就没有灰尘的衣襟,脸泛红潮,这绝非宿醉未消,而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俄顷,一伙人涌将进来,冲着陈亮作揖不已,喜庆贺词从嘴里一串串吐出,当真是舌灿莲花。

陈亮哈哈大笑,声音洪亮:“好,好,都有赏。”

冯过顾不上吐槽陈亮兜里只剩下几枚铜钱却豪气丰发,与徐元杰刘几等齐声道喜:“恭祝龙川先生高中。”

赏钱嘛,自有称心称职的大管家、沈致信去操办。

话说,这个院子接二连三有考生取中,引得不少人聚拢过来看热闹,沾沾喜气嘛。

但,这还不算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