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一十五章 花花太岁

鼎定河山 第二百一十五章 花花太岁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昌楚以来,决策权转移至中书门下,而行政权在尚书六部手中。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级虽高,无实际职事,一般只是作为加官,尤以昌后期各种检校官为甚。

定初三师三公只是作为升迁资序所用,并无执掌。太尉旧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来则提升至次于太师而在太傅之上。

只是,在英宗年间,因防御外敌和边防需要,重定武官制度,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则被三少所代替。所以,太尉并不是虚职,而是相当于那个时空货真价实的国防部长。

“高太尉”便是大定权臣高俅。

高俅原本是苏轼的“小史“,苏轼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他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因善蹴鞠,获宠于端王常佶。

此人原是市井小民,发迹于微末,其经历可为“励志大片”。

高俅在家中行二,家境贫寒,原是天天在东京汴梁城大街小巷上光着膀子踢足球的小混混。

但他的脑子就有幸出奇的好,摔跤搏击、琴箫歌舞一学就会,不但学的快也用的快,拳头用在了斗殴上,乐舞用在了**上,并且还踢得一脚好足球,在业余队里绝对算得上是个大师级的人物,可惜那时候没有联赛,有数的几个职业队只窝在皇家或官家大院里踢,根本就没有选拨露脸的机会,大师级的球星就只好憋屈在小巷子里带球射门。而让人由衷赞服的是,这个只会打架**玩疯了的高二,居然还善于吟诗赋词。

在社会的最底层,仁义讨不来饱饭,礼信换不来生存,每天混迹于荤素污杂的市井之中,终于把资质聪明、学嘛嘛快的高二打磨成了一个天才的痞子!

因偶然的一次机会,他成了苏大学士身边的小吏,并以此为青云直上的踏板,终于摇身一变,成了位高权重的“太尉”。

那高衙内却非高俅亲生儿子,而是螟蛉之子,即义子也。

高俅高俅有三个亲生儿子:老大叫高尧卿,是岳阳军承宣使;次子叫高尧辅,是安**承宣使;三子叫高尧康,是桂州观察使。

他的三个儿子都是武官挂名职务,说白了就是挂名领工资的人。其实这一切都是靠老爸的荫蔽。

一人得势鸡犬升天,他的三个儿子都是平庸之辈,却能不做事光拿不菲的薪水,即便籍籍无名不为世人皆知又如何?

嗯,还是“高衙内”混的风光,在汴京城可谓是威名远扬。

就语境与词义来说,“衙内”与“官二代”非常匹配,都表明官宦子弟的身份,同时又带有不言自明的形象暗示:这是一个子凭父贵、倚势欺人的“隐权力”群体。

在那个时空,拜小说《水浒传》之赐,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衙内,便是施耐庵笔下的那个“高衙内”了。他首次出场,便是在汴梁的东岳庙调戏林冲的娘子,原来这厮自恃是当朝太尉高俅的儿子,一贯“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京师人惧怕他权势,谁敢与他争口?叫他做‘花花太岁’”。

而元杂剧也塑造了一批作恶多端的衙内形象。如《生金阁》有个庞衙内,出场白即亮明其身份与品质:“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闻着名儿脑也疼,只我有权有势庞衙内。小官姓庞名勋,官封衙内之职。我是权豪势要之家,累代簪缨之子。我嫌官小不做,马瘦不骑,打死人不偿命,若打死一个人,如同捏死一只蚂蚁。”

这些创作于宋代之后的小说与戏剧,讲的都是衙内欺男霸女的故事,且均以宋朝为背景。其影响所及,便为衙内群体定型,以至现在人们一看到“衙内”二字,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个仗势欺民、恃强凌弱的恶少形象,并以为宋朝是盛产这类恶衙内的时代。但溯本追源,“衙内”在宋代并无特别的褒贬含义,只因为唐、五代时,藩镇多以子弟充任“衙内都指挥使”、“衙内都虞侯”等亲卫官,宋人出于习惯,便将官宦子弟唤作“衙内”,就如称“王孙”、“公子”,并非特指骄横的“官二代”。

其实,宋朝的“官二代”当然并非全是“高衙内”那般的人物,如北宋范仲淹的子孙,便贤才辈出。历史上高俅的三个儿子,也谈不上臭名昭着,因为史料中找不到他们作恶的故事,如果真的劣迹斑斑,应该是难逃史笔的。

事实上,宋人在约束“官二代”胡作非为方面的做法,即使不能说“最可称道”,至少也是可圈可点的。对“官二代”的约束机制,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道德、风俗的“软约束”,一是法律、制度的“硬约束”。

许多我们现在熟知的宋朝士大夫,都留下了家训。如范仲淹有《义庄规矩》,司马光有《家范》,包拯有《家训》,黄庭坚有《家戒》,袁采有《袁氏世范》,陆游有《放翁家训》,赵鼎有《家训笔录》,朱熹有《家训》,陆九韶有《居家制用》,叶梦得有《石林家训》,等等。而在司法理念上,宋代的士大夫认为,法者,乃天下公器,虽天子也不得徇私;也强调司法的公正,用司马光的话来说:“有罪则刑之,虽贵为公卿,亲若兄弟,近在耳目之前,皆不可宽假。”体现在司法制度上,宋代已确立了“独立审判”的原则,“州县鞫狱,在法不得具情节申监司,及不得听候指挥结断”,意思说,按法律规定,州县法官独立进行审判,不得征求上级法司的意见;“如监司指挥具情节及令听候指挥结断者,以违制论”,上级法司如果干预州县法官审判,则以违制追究责任;御史“勘事不得奏援引圣旨及于中书取意”,即司法官可以不必理会皇帝与宰相的意见。这样的司法制度安排,应该说,是有利于司法官摆脱权贵的影响,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

譬如,翰林学士赵彦若的儿子赵仁恕枉法贪赃,且私制酷刑,迫害无辜。赵仁恕被立案后,因为初审法官做出轻判,朝中台谏官立即便炸开了锅,接二连三上疏弹劾,在台谏的强大压力下,赵仁恕最后被流放陈州,看管起来,其父赵彦若也被罢职。

因此,大体而言,宋代的“官二代”如果触犯了国法,是难逃法律的惩处的,即使有个地位显赫的爹,也未必罩得住。

冯过太知道高衙内的各种……死法了,嗯,当然是那个时空名种版本的小说以及影视剧。这位仁兄出场绝对是自带BGM的,那叫一个骚气满屏,怎么抹也抹不去。

呃,在那部名着中,高衙内专一爱调戏淫辱良家妇女,人称“花花太岁”,因东岳庙烧香垂涎林冲妻子,便与陆谦、富安合谋设计诱骗林冲妻,使其险遭不测。后来终于又逼死林娘子……

东岳庙?大相国寺?

冯过皱了皱眉,告罪道:“恩师,高峻先生,后殿尚有几位友人游逛,这许久尚未回来,我过去看看。”

友人?徐元杰与刘几知晓冯过性情,王仲岏却是有几分惊诧的,什么友人这般重要,居然要撇下于他有大裨益的座师而不顾?这冯改之好轴啊。

这话可不假,像冯过这种根脚不稳、在京中背景靠山不显的,即便殿试被点为一鼎甲、想出头也是千难万难的,身后得有助力、推手,否则便是漫长的熬资历、蹉跎年华。

李格非却不觉得冯过此举有何不妥。他自身便非钻营攀附之人,自也看不起蝇营狗苟、巧言令色之辈,反倒很是欣赏此真性情。

冯过匆匆走向后殿,心下隐隐不安。

大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占地达五百余亩,辖六十四个禅、律院,养僧千余人,其建筑辉煌瑰丽,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之誉。同时,相国寺的住持由皇帝赐封。皇帝平日巡幸、祈祷、恭谢以至进士题名也多在此举行。所以相国寺又称“皇家寺”。因受皇帝崇奉,地位日益隆高,名动天下。太宗、真宗、神宗均出资对大相国寺进行过大修。

相国寺向有“十绝之美”,宋白《修相国寺碑记》曰:

唯相国寺,敕建三门,御书赐额,余未成就,我当修之。乃宣内臣,饬大匠百工,麇至众材,山积岳立……金璧辉映,云霞失容。绮罗缤纷,花环璎珞,巡礼围绕,旃檀众香,仰而骇之,谓之兜率,广严摄归于人世……

相国寺与社会各阶层有着密切联系。它既是佛事活动的集中地,又是社会文化、经济活动的汇聚区。帝王将相、公卿士大夫、高僧大德、文人骚客、外国使节、商贾民众出入其间;巡幸、佛事、娱乐、参访、商贸汇集其中。名人荟萃,雅士云集,极一时之盛。

这般“大”的相国寺,初来乍到,若无人引导,还真的会迷了路。

好在知晓资南嘉几人便在后殿问卦,倒不致丢了行踪。

当冯过匆匆行到后殿时,眼前所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