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三十六章 润物无声

鼎定河山 第二百三十六章 润物无声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殿试尘埃落定,但后续还有不少程序需一一走一遍。

晓得资哲已从宫中出来回府,冯过第一时间登门拜谢恩师。

在汉代后期,政坛师生之中的条条框框逐渐多了起来。师生之间不仅要结成门生和恩师的关系,在当时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之中也有了一定的原则和义务。比如恩师过世,作为门生也要为其守孝发丧。如果恩师被人杀害,门生也要负责为其报仇。在政治中,恩师一旦青云直上,学生也会雨露均沾。而恩师一旦犯了大罪,也会株连到自己的学生。东汉着名的党锢之祸就是这样的情形。当时的名士李膺等人在与宦官的政坛角力中失败,他被扣上了“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的罪名。他的学生们被大量抓入狱中,后来又被禁锢终生,永远也不能为官。但即使是这样,无数的清流依旧与宦官势力作对,文人士子前仆后继。

汉代之后王朝之中,老师有了很多不同的分支。比如启蒙授课的老师往往被称为业师或者授业恩师,从孩提时期就教导学生直到他成年参加科举。这些老师一般是普通的秀才和不得志的举人充当,他们的职责是传递知识和本事。他们和学生的关系也是最亲密的,往往会有最深厚的情谊。但是,当学生走上科举考场,他们就会有新的老师。这种老师与他们素昧平生,完全是因为科举考试才走到了一起。这就是科举的主考官,一般是高官显贵担任。一旦中举,主考官就成为了所有中举者的恩师。在日后的社交场合中,见到恩师要行大礼。这些学子一般也都会在政坛中经常提到自己的恩师是谁,以求得重视来提高声望。此外,其余的考官也会在事后告知学子,这些人就被称为座师或者房师。虽然他们也不曾和学子有过交往,但是学生见到他们也要行弟子礼,表达自己的弟子身份。这些老师当中,业师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物。因为他们的政坛地位基本上都很低,乏人问津。一些心怀感恩的学子会在功成名就之后,积极探视自己的业师,以表达感谢。但是在正规场合中,一般也是只提及恩师,不把业师挂在嘴边。

冯过显然不是这种人,虽然他也较敬重周伯通、李格非与杨廷和,至于黄潜善就算了,但资哲在他心中的位置却是最重要的。

对冯过这位高徒,资哲更是越看越欢喜,听冯过说不想回家省亲,他表示支持。

虽说殿试后新科进士有一个月的省亲假,但除了家乡距东京近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回家,舟车劳顿不说,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往返途中,真正在家的时间并不多。再者之后还会有选官这道程序,除了一鼎甲和观政的若干名庶吉士,一部分可以直接授官外放,但更多的还需留京补缺。

本朝初,进士的任官很容易。一甲不说,二甲一名至五十名,除部主事;五十一名至三甲十名,除中、行、评、博;十一名至二十名,除知州;二十一名至五十名,除推官,余除知县。也就是进士直接授官,最低也是七品官。

但到了真宗朝,进士要侯缺。其时,铨选进士初仕须留京补用或回籍候缺。“着考试,将文理优者留京,遇有月官扣缺,即行补用;其余听其回籍,候应补之缺。”经吏部铨选的进士要等有空缺才能任职,到明宗朝也没有好转,有的进士有近十年不得官。

每三年一次的会试产生三百多名进士;每六年一次的大挑考试;不定时的恩科考试,还有部分贡生任官,捐官。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吏部选官是每月抽签,有进士、举人、纳捐、应升四部分按照规定额度同时抽签,当然抽签不是真的随意看运气抽,根据打点多少而决定你是否被抽到。到了英宗朝,一个纳捐者要捐四千多两白银才能得到知县实职,对大多数进士而言是一个天价。留京等待补官,这或许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操作。

资哲给冯过这位官场小萌新好好普及了一番新科进士选官的流程。

一甲的三名进士,状元直授修撰,榜眼、探花皆直授编修,修撰是从六品,编修则是正七品;二甲留京为六部主事的进士,主事是正六品。

状元授官有奖励头名的荣耀考虑在,可以不同于寻常进士,然而二甲进士授正六品主事,岂非比状元还高,很不合情理?其实,二甲进士初授官,实则是候补主事,而非实授。

譬如,乡试阅卷工作的上一届进士,外任地方官都明确署着府推官或者知县的官衔,而京官却均是“X部办事进士”。乡试之举行都在上一科进士登科后两年,这些留京的进士干了两年的工作,在正式场合尚且不能署衔“X部主事”而只能说是该部的“办事进士”,可见正六品主事并非直接授予,和庶吉士转正为翰林官差不多,需经过三年的试用期才能转正为主事。

至于庶吉士之转正,《职官志》有明确规定:“三年试之。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编修为正七品,和榜眼、探花之直授是一个职称待遇,只是迟了三年;检讨则是从七品,低一级,可见科举名次的高低,哪怕在馆选之后,也是时刻发挥作用、决定前途的。至于“不留者为给事中、御史”,给事中是京官,从七品,御史当是指十三道监察御史,要外放出去的,是正七品。这又是一个奇妙的等级区分,官场默认京官为优选,外官为次选,所以不得京官而外放者,就在官品上稍升一级为补偿同样的道理,选官中,翰林官也优于普通京官(比如翰林官就不必接受京察考核,这是一项很令人羡慕的特权),因此,进士入翰林,初官最高也只有从六品,最低是从七品,而补主事的京官则起点就是正六品,也是一种相对的补偿之意。

原来考上进士只是个起点,要想有所作为,躺平心理是切不可有的,冯过表示学到了。

资哲又透露了殿试排名的“内幕”。此科进士不乏名声在外之人,譬如陈亮、黄裳、胡铨以及他冯过,无论是谁拿下状元都能服众。其实,决定排名时,阁老有过争议,最初将冯过定为探花。虽然这二年冯过积攒下了偌大的名气,但毕竟年龄太幼,算是个硬伤,定为状元似有不妥。三辅苏辙却一力主张冯过可为状元,言称从其文章中可窥其实有经世致用之才,不拘一格取材,年龄不应是限制。给他加分的还有金陵倭寇一事。当时事了,冯过等人急于殿试,即刻离开了金陵城。倭寇犯境,竟一路侵入金陵城,兹事体大,朝堂一片哗然。要知道南京可是有重兵把守的,竟然让数十倭寇长驱直入、犹入无人之地,真乃军队大耻。而在卞玉京寓所找到的那十五名倭寇便是仅有的“战功”了,其中有穷凶极恶的辛五郎。事后查明,这些倭寇竟是文坛崭露头角的冯改之率家丁或杀或擒获的,冯七郎这是要起飞呀。出了这么大的事,于大定军方乃是奇耻大辱,秋后算账是必然的,却没法宣传冯过的大功,毕竟军方还是要颜面的,权且模糊那十五名死伤倭寇的具体情况,也算是在民众面前留存尊严。至于冯过,也不必恼怒被抢了功劳,早晚会以其他方式补偿,譬如这“状元”之名便是其中之一,虽然以他的才学也是实至名归。

呃,这其中居然还有如此多的道道,冯过表示学到了。其实,功不功劳的他还真没放在心上,在那危急关头哪会想到立功?大抵是晓得倭寇的破坏力有多大,岛国强盗绝不可以正常人性度之,这个民族就那尿性,欺弱怕强,只要实力强于他们,就是摇尾乞怜的哈巴狗。既然本就无表功之心,自无被“抢功”的愤懑,更何况还有后续福利呢,赚到了。

说罢这些,话题很自然的转向私事。

资哲貌似漫不经心的问:“听说你六叔不日即将入京?”

冯过点头:“收到六叔的信,就这二日的事了。”

资哲慢慢啜着茶:“嗯,届时请他过府一叙吧。”

冯过自是应下:“那是自然。”

“叙”?能叙啥?冯过心下暗笑:老师这是着急了呀。

能不急么,资哲就这么一个宝贝闺女,眼见着已是及笄之年,他这做父亲的可不得为她婚事操心?横看竖看你冯改之都是资家女婿的最佳人选。哼,京中勋贵高官众多,府中可是有不少待字闺中的小姐的,晓得冯过是他的得意弟子,拐弯抹角的想让他出面拉红线哩。虽然知晓冯过的心性,那也是早早的把这门亲事给定下来的好,以免夜长梦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