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魁天下

鼎定河山 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魁天下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三日后,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

上表谢恩环节也有着严格的礼制规定。作为殿试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殿考一样,上表谢恩仪的举行地点也在主殿集英殿。

进表谢恩举行的前一天,鸿胪寺官设表案於皇极殿门之东。至日早、内侍卫设卤簿驾。鸿胪寺官引状元捧表置於案。退立丹墀、御道稍东。其诸士以次序立。上具皮弁服、御集英殿。执事官行叩头礼、毕。鸿胪寺官奏请升殿。导驾官前导、上升座。作堂下乐。鸣鞭。文武百官各具朝服行礼、侍班如常仪。鸿胪寺官引状元及进士入班。赞四拜。赞进表。鸿胪寺官举表案置於殿中、赞宣表目。礼部官跪、宣表目、讫。俯伏、兴。彻案状元及进士、又四拜礼、毕。鸣鞭。皇帝起驾,上表谢恩仪结束。

谢恩的基本格式是表首为“赐进士及第第一甲第一名臣某某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表末为“臣等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谢以闻。某年月日,赐进士及第第一甲一名臣某等谨上表”。每次上表之前,三鼎甲都会前往前一科状元处请教谢表的写法,并赠送给他五十两银子表示感谢。

忙完,次日谒先师庙,行释菜礼。

释奠礼,顾名思义,就是用酒食等祭品来祭奠先师孔子的礼仪;释菜礼则是用蔬菜等物品来祭奠先师,常常在学校建成或学生入学时举行,在礼节上较释奠礼为轻。学校的释奠礼按规定是在每年二月、八月上旬的第一个丁日举行,释菜礼在国子监于每月的朔望,即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地方学校的情况有些不同,地方州县的学校会在每年二月、八月上旬第一个丁日举行释菜礼来替代释奠礼,而每月的朔望之时,也不行释菜礼,只是由地方官员到学校“行香”来祭祀孔子。

新科进士释菜礼则简单些。其仪礼,包括祭奠孔子、释褐易服及拜见祭酒、司业等。由鸿胪寺官引领新科进士到国子监先行释菜礼。“释菜”又名“舍采”,是祭祀先师的一种礼节。状元祭献孔子、四配,榜眼、探花分献东西十哲位,二、三甲第一名分献东西庑神位。礼毕,释褐。释褐毕,诸进士到彝伦堂拜谒国子监祭酒及司业。祭酒与司业受拜后,请一甲三名上堂,每人酌酒一杯,另各插金花一枝,称为“簪花”,以示祝贺。然后以鼓乐送新进士出。

“谒先师庙,行释菜礼”,意在提醒状元及诸进士,在日后的为官生涯中,务必将儒家思想作为辅君辅政之道。至于说效果,至少当前是极明显的,新科进士莫不心情激荡,暗暗发誓要为国效力、为民请命。

再次日,国子监刻进士名字于石碑上以资纪念。

至此,殿试所有流程方算走完。

殿试的每项程序,都具有严格的礼仪规制和运行规则。与昌楚相比,大定的殿试程序更为完备,制度也愈加成熟。

皇帝在殿试正常运转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此外,殿试设置在集英殿,皇帝临轩亲策,以及各个环节严格的仪制,都显示出了殿试的高级别以及皇帝对殿试的重视。

皇帝亲自主持或关照殿试典礼,在殿试中恩威并施,以收服臣心。

一方面,皇帝不断向臣子和进士们彰显天恩和宽和。如赐读卷官宴、进士恩荣宴,都是皇帝体恤臣子的表现。

另一方面,皇帝不断强调君权的至高无上。如殿试的各个环节仪制典礼均显示出森严的等级性,可见皇帝不断地向臣子及诸进士显示天威,强调君权观念。

另外,与乡试、会试一样,殿试之后也刊刻题名录,又称金榜题名录、登科录。题名录的主要内容包括策题,一甲三名进士的对策,进士的籍贯、履历等。金榜题名录由内阁进呈后,交礼部刊刻,与会试题名录一并交内阁收藏。新科进士也刊刻自己的殿试策,作为馈送亲友的礼物。

与举人一样,新科进士还能得到朝廷赏赐的旗匾银和冠服。旗匾银又称牌坊银、坊价银,是供新科进士竖旗、挂匾、建牌坊的费用,使得他们能够光宗耀祖,显荣乡里。新科进士赏旗匾银三十两,从户部领取。后来,一甲三名增加五十两,为八十两。在地方上,政府为了表彰新科进士,也会纷纷为进士建牌坊和挂匾,这也是考中进士后带来的最直接的政治效应。

这些都是中了进士带来的福利待遇,光宗耀祖是一定的,鸡犬升天也是自然的。

想想左溪沈氏,上沈和下沈虽然同宗共祖,但因为有沈致和的存在,上沈这一支便更为显贵。

哦,对了,沈致和现任都察院经历司经历,别看十年时间还只是正六品官员,级别不高,却职能广泛,掌握文档勘合、案卷出入、兵丁考核等等,也就是说是负责公文的来往,有点类似于那个时空的秘书或是办公室主任。

可想而知的是冯过三元及第的喜报传回,冯家定必会是一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喜庆景象。从此,冯氏家族亦可挂上“书香门第”的招牌了。那一座座牌坊便是一道道无上荣光,其影响力文字不足以描。接下来便是授官了。

大定进士甲等和名次很重要,授官原则上是根据成绩决定的。但定初时期,进士选官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没有形成固定的标准。

严格上来说,举人通过会试已经取得了入仕的资格,之所以要举行殿试,为的就是排定位次,以便于吏部授官。不过除了殿试名次以外,进士的年龄也会影响具体的授职,年龄越大授官难度越大。

洪武时期进士选官尚显粗糙,也没有一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洪武四年廷试结束后,规定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授员外郎,第二、三名授主事,二甲前十七名授主事,二甲十七名至三甲一百名分授知县、县丞。

很明显,定初时是以甲等名次为标准,授予新科进士相应官职的。但到了洪武十八年时,又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第一甲第一名从六品,第二、三名正七品,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从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这一科以甲等定品级,不分具体位次。

洪武二十六年,一甲一名授翰林院修撰,一甲二、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其余二甲、三甲进士分送各衙门办事,内外以次兼除。可以看出,从这一年开始,才开了状元、榜眼、探花授翰林院官的头。

有一点是需要说明的,也就是从这一科开始,规定了二甲进士在没有授官以前为从七品顶戴,三甲进士为正八品顶戴,可以按照相应的品级支取俸禄。在其后的吏部铨选过程中,原则上规定官职不应低于这个标准。

一甲进士的授官情况确定以后,二甲、三甲进士的授官仍然在调整之中。

由于二、三甲进士没有固定的授官制度,所以从洪武时期就推出了一个观政的制度。观政又名办事、隶事、试政,实际就是试用期,主要是职前培训和实习。

新科进士观政的时间并不长,一般都是六个月。不过这也不是说所有进士在观政六个月后就可以授实职,这又需要按照甲等名次进行轮流授职。通俗地理解就是,成绩最好的进士,六个月可以得到实授,而排名靠后的,则要等到前面的进士授完职才能轮到,当然这个时间比较长,但最长不会超过三年。

《吏部职掌·文选清吏司·进士除授》规定:二甲进士在内除主事,在外除知州;三甲进士在内评事、太常寺博士、中书舍人、行人等官,在外推官、知县。

需要补充的是,虽然朝廷规定二甲进士“内除主事”,但由于人数较多,两京六部的官缺又较少,所以一多半二甲进士会外放知州。以品级来看,知州高于主事,可大定官场向来重内轻外,大部分人二甲进士都不愿外放。因此往往托病不愿外任。事实上,三甲进士也是如此,以放外任为畏途。

另外,朝廷为了照顾苦巴巴地在吏部候补的三甲进士,也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这几个在吏部候补的进士称为“守部进士”。

三甲守部进士未及题选部职之期,酌其年久勤劳,选除在京中、行等官。意思就是这个几个进士反而不需要外放,百分百任小京官。

官场习气认为京官品级再低也比外官优越,所以宁可在京为七品也不愿在外为五品。所以“守部进士”反而还成了让人羡慕的香饽饽,十分抢手。

呵呵,冯过可没这些烦恼,他过些日子直接去翰林院报道便可。

嗯,翰林院大佬是熟人费宏,这位老乡从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讲直升翰林院大学士,真乃人生赢家,入阁可期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