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八十三章 兵不如者

鼎定河山 第二百八十三章 兵不如者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正常而言,大定是不缺粮食的。

但大定不安定,天灾频发,间或还有**,受苦受难的唯有百姓。

灾害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一般说来,大多数灾害都会引起粮食歉收,造成饥荒。如熙宁六年七月至次年三月,连晴无雨,干旱长达八个月,受灾地区遍及北方诸路及淮南地区。司马光曾对这次干旱造成的饥荒做了这样的描述:“北尽塞表,东被海涯,南逾江淮,西及邛蜀,自去岁秋冬,绝少雨雪,井泉溪涧,往往涸竭。二麦无收,民以绝望。孟夏过半,秋种未入。中户以下,大抵乏食,采木实草根以延朝夕。”

与干旱往往伴生的蝗灾,其造成的饥荒程度有时甚至超过旱灾,是对农业生产极具威胁的灾种。如大中祥符九年六月,京畿、京东西、河北路蝗蝻继生,弥覆郊野,食民田殆尽,入公私庐舍;七月辛亥,过京师,群飞翳空,延至江、淮南,趣河东,及霜寒始毙。

在饥荒的原因中不仅只是天灾,有时**的冲击也会造成饥荒。如定燕、定宁的战争,对中原地区,尤其是与北燕、西宁交界的河北、河东、陕西、秦凤诸路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广大人民缺衣少食。当时,为了支援定军北伐,“百万家之生聚,飞挽是供;数十州之土田,耕桑半失”。

长期的征战造成关辅之地,流亡素多,近甸之氓,农桑失望。

灾害不仅给民众带来饥荒,有的还大量毁坏民舍,使百姓居无住所,失去庇身之地。如仁宗嘉佑元年,京师自五月起一直到六月,大雨连绵不断,结果水冒安上门,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地震次数虽不及水灾,但对房屋的破坏是最具杀伤力的。

崇宁三年七月,甘肃熙和路发生强地震,土地有裂数十丈者,兰州尤甚,陷数百家,仓库俱没。火灾,尤其是特大火灾,对民居的吞噬也是相当残酷的。

饥荒和失去庇身之所的最直接连锁反应就是出现大量流民,或更有甚者就是导致死亡。如仁宗时期,刘敞在《论水旱之本疏》中云:“见城中近日流民甚多,皆扶老携幼,无复生意。问其所从来,或云欠旱,耕种失业,或云河溢,田庐荡尽。”灾民在灾害的摧残下,迫于生存的压力,只好离乡背井,寻找活路。兵灾也是民众逃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去年五路伐宁,大定出动三十多万军队,外加二十余万民夫,结果铩羽而归。其中极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后勤能力不足导致缺粮。

《汉书·赵充国传》里记载了一支部队总的军粮消耗量:“臣所将吏士马牛食,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

大定士兵每天配备的军粮数量:

“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或并粮)。叵计复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复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

十万兵便需三十万民夫运粮,五路伐宁显然是准备仓促的。

攻入西宁境内以后,大定军队的补给线被切断。贫瘠的西北地区根本无力供养这么多军队,就地征粮的办法根本就行不通。

西宁一老将给梁太后提出了,掐住定军死穴的战略,“不须拒之,但坚壁清野,纵其深入,聚劲兵于灵、夏而遣轻骑抄绝其馈运,大兵无食,可不战而困也”。也就是集中兵力,前期避战,坚壁清野,让定军就地补给的想法落空,之后利用西宁军骑兵的机动性,袭扰定军后勤补给线。简单来说,定军想找西宁军拼命,而是西宁军只想着怎么把你饿死。

此次战役中定军的后勤补给明显准备不足。民夫苦折运,多散走,稷不能禁,使士卒斩其足筋,宛转山谷间,数日乃死者数千人。

先是李察请以驴代夫运粮,驴塞路,馈不继师病之。可以推测,缺马的大定,大部分马匹都在前线部队中,后勤运输更多的是依靠民夫的人力运送,比如小型推车,但是毕竟前线是三十五万大军,只能尽量保证前线将士的粮食供给量,民夫哪吃得饱?是故民夫大量逃逸,由是加重了定军的后勤补给能力,后来想用驴代替人力,也是因为道路阻塞而失败,加上西宁骑兵的袭扰,定军前线的三十五万大军,就像是弃儿,要吃饭喝水需自行解决。王中正带着河东军从麟州出发,只带了半个月的粮草,一路上谨小慎微地前进,他的前面没有一个敌人,但是冷、饿折磨死了两万军队,在吃光粮食后,无奈退回定境。

而在经历过前期的攻势之后种谔“迂枉不进”的原因就是后勤不继。虽然种谔想把罪责推卸在李稷身上是有些不地道,李稷面对西宁坚壁清野的战法的确是没招,之前民夫大量逃走时,就是李稷无法遏制,但是也不能说种谔就完全想要推卸责任,毕竟在其位谋其政,种谔本职就是大胜仗,李稷就是要保证种谔所部的军粮供给。任何一个将领都很难再没有后勤支持的条件下打胜仗,最终种谔所部就是在无粮可吃的窘境下,发生了溃退,种谔至夏州索家平,兵众三万人,以无食而溃。

刘昌祚所部在磨齐隘打破十万西宁军后,昌祚出胡卢川,次磨齐隘,宁众十万扼险不可前。昌祚挟两盾先登,夏人小却,师乘之,斩首千七百级。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所部的军粮不足以支持其进攻灵州城,所以他对属下将领说,“吾闻鸣沙有积粟,夏人谓之御仓,可取而食之,灵州虽久,不足忧也。”既至,得窖藏米百万,为留信宿,重载而趋灵州。刘昌祚所部而已成为了唯一一支没有因为后勤补给不足而遇到困境,抵达灵州城的定军。

而作为可以节制刘昌祚的高遵裕所部当时的补给情况也没好到哪去,虽然是成功和刘昌祚所部会师了,但是他干了一件事,刘昌祚可能要骂娘了——“遣昌祚巡营,凡所得马粮,悉为庆兵所取,泾师忿噪。”庆兵就是环庆路的将士,环庆经略使就是高遵裕啊,刘昌祚所带的是泾原路部队,可见高遵裕所部后勤也是堪忧的。

剩下的那一路,由李宪统领的定军所部无力进军灵州城。事后,李宪也是以后勤补给不利为由摆脱罪责,帝以宪犹有功,但令诘擅还之由,宪以馈饷不接为辞,释弗诛。李宪所部因为在战事未结束只是提前回撤,所以并未遭遇重大损失,命运没有其他几路定军那么悲惨。

在整个战役中,定军无论是因为自身原因还是西宁的原因,都没有足够的能力保障定军的后勤,这极大的限制了定军的战斗力,本来气势汹汹的一次围攻西宁之战,变成了西宁的绝地反击战。

某种意义上说,五路伐宁是决定大定国运和西宁国祚之战。但显然这一战双方都未获胜,或者说双方都输了。

大定貌似攻入西宁境内直犯灵州,李宪大部队行至天都山,尽焚南牟诸宫殿,击溃夏将仁多丁,俘虏宁兵百余人。获悉诸路伐宁大军退败,遂班师回守定境。此战大定兴师动众,几乎全国总动员,但只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点,使西宁在横山沿边地带不敢耕者二百余里。相比于消灭西夏的初衷,战果确实一般。且兵士伤亡近十余万,民夫更不知亡几,劳民伤财,实则大败矣。

西宁初期以防御战术为主,后期战略举措妥当。定军五路合进的羊群战术,矛盾频生,牵绊不断,自我耗也是相当庞大。

反观,西宁的狼群战术,甚是骁健,倏忽百余里,来往皆若飞。在山地险峻之处由“横山步跋子“奔袭冲杀,若是平川田野可纵马奔突,由“铁鹞子“纵横决荡。

总而言之,纵览大定伐宁整体战争势态来看,大定失败,西宁胜出,也必然是“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的自然常态。

虽说,定败宁胜,但历经此战,西宁统治者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惨重的。可以预见的是,西宁国力必然会日渐衰落。

大定固然是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粮食供给跟不上而兵败,但国内粮食储备不足也是事实。

大军未动粮食先行,战争打的是综合实力,而非简单的兵力对比。

经此一战,大定貌似富庶实则外强中干的事实公诸于世,粮食之需亟待解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