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百零六章 文争武斗

鼎定河山 第三百零六章 文争武斗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大定初期,开宝二年,当时兵部的令史冯继升等人首次发明了制造火药箭的技术,经试验证明效果良好,他还向定太祖当场做了表演。常威观看后很高兴,奖给他许多衣物和布匹——“时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命试验,且赐衣物、束帛。”

有了这种火力较猛的先进武器,在后来的大定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开宝八年,大定的军队就利用这种火药箭作为攻灭南唐的重要武器——“放猛火油,中人皆糜烂,水不能灭。若水战,则可烧浮桥、战舰,于上流放之,先于上流簸糠粃、熟草,以引其火”。

咸平三年至五年,又有两个叫唐福和石普的人,先后向朝廷献出火箭、火球和火蒺藜等新式武器。朝廷并在都城汴京巨大的兵工厂“广备攻城作”内,专门设置了火药作和火作两大作坊。

火作就是主要生产火箭、火炮和火蒺藜等火器的作坊。这个作坊的生产量很大,曾经在一天之内内生产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两万支之多。

蒺藜火球、霹雳火球、毒药烟球、竹火鹞等,再配上火药箭,大定军队在防御城池之时,战力倍增,以火器的威力,弥补了步骑对垒时的战力不足。

霹雳火球、火蒺藜这些是靠人力手抛的火器,外形有些类似于手雷,基本构造是把铁钉、沥青、砒霜等各种杀伤物用纸或麻捏合,外层用黑火药包裹,最外层裹上松脂,用爆炸后的碎片和燃烧产生的毒烟对敌人进行杀伤。

威力较大的是“震天雷”,它用生铁打造外壳,里面塞满火药,爆炸后的铁皮碎片能击穿甲胄。

这些以人力抛射的火器主要用于守城,丢不了太远,不要紧,定军还有远程火器。

火箭就是一种,其实就是在箭支头上绑了个火药包,目的也是引火燃烧把敌军烤熟,在水战时特别管用。

火箭射程似乎已经够远了,其实不然。大定也是弩箭发展的一个高峰,为了应对北方重甲骑兵的威胁,大定一刻也没有停下弓弩的创新,神臂弓和床子弩,是其中两件最具代表性的产品。

这两样杀器,名声在外,定军曾在澶州城头架起床子弩,一弩射死了辽军大将萧挞览,在辽军中投射下恐怖气息。

这些重型弩箭和火箭一样,也是可以加装火药的。

弩还不是最强火器,定军还有炮。

说是“炮”,实际上就是投石机,以杠杆原理抛射石块等重物对敌军造成杀伤,一般也是在城池攻守中使用。

有石炮就有火炮,原理则和弓弩不同,不再是捆绑火药,而是直接投射出火药包或火药球,用吊线引燃后抛掷出去。这些弹药能够进行爆炸杀伤附加火焰和烟雾杀伤,可谓攻守两便。

虽然大定进入了冷热兵器共用的时代。但是热兵器尚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杀伤力方面还未能与冷兵器抗衡,因此冷兵器依然是战场上的主角,而且可以说是冷兵器最后的巅峰时代。

军队虽说已经大规模使用热武器,但是由于黑火药明火难以点燃,加上燃烧不充分,因此威力非常有限。

在冯过看来,火器在今后的战争中可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个发展需要时间,时间往往长达数百年。现而今乃是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代,前者还占主导地位。

至少在这个时代,战争输赢的决定因素在人,而不在兵器。

时势造英雄,每当灾难来临之际,自有那留名史册之人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大定不缺名将,奈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常定王朝重文轻武,武将再有本事也是被处处打压挤迫,几无立足之地。

昔日,狄青为自己的老部下焦用求情,称焦用是“立过军功的大好男儿,是朝廷的良才”,请求韩琦放过他一次。韩琦傲然回答:“狄枢相,琦自小只知,东华门外状元唱出者,才是大好男儿、栋梁之才。”

韩琦所说的“东华门外”,是有典故的。

东华门是大定皇城的东门,东华门外是整个开封城最繁华、热闹的地方。每次殿试结束后,朝廷会在东华门报出新科状元、榜眼、探花的名字,即“临轩唱名”。在韩琦看来,只有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出来的读书人,才是国家的栋梁。言外之意是,区区一个当兵的,算什么人才?

韩琦是大定的一代名臣,抗击过西宁入侵,主持过“庆历新政”,为大定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狄青亦是一代名将,从一名普通士兵起家,凭借累累战功,官至枢密使,为保卫大定的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贡献。

韩琦与狄青同龄,都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只是他们走的不是同一条道路,韩琦为文臣,狄青为武将。可是到头来,武将狄青却遭到了文臣韩琦的羞辱。

其实,羞辱、排挤狄青的,并非韩琦一个人。

当狄青破天荒地被朝廷任命为枢密使后,就不断被谏官弹劾。谏官弹劾的理由千奇百怪,甚至捏造出“狄青家里的狗头上长角”这样的事情,来无端诬陷狄青。次辅陈执中则在狄青打败了西夏后,请求仁宗免除他的官职。仁宗犹豫地说:“狄青是忠臣。”陈执中冷冷地说:“当初太祖何尝不是周世宗的忠臣。”

到后来,连欧阳修这样清廉正直的大臣,也加入到排挤狄青的行列,欧阳修接连上了两份弹劾狄青的奏章,将流星、洪灾等自然现象与狄青担任枢密使联系起来。

在文臣集团的排挤和打压下,狄青最终被仁宗免去任枢密使一职,贬斥出京。韩琦被召回京城,顶替了狄青的枢密使位置。狄青不服气,去找首辅文彦博询问理由。文彦博只说了一句话:“没有理由,我们就是看不惯你,怎么样?”

狄青气得够呛,却又无可奈何,乃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九岁。一代名将,就此凋零。

狄青的遭遇,是大定武将命运的一个缩影。有定一代,武将们的地位都比较低,生活得比较憋屈。

大定初期,有一个名将叫曹彬。曹彬为大定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在灭掉南唐、征伐北汉、进攻辽国等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为人忠厚本分,对大定王朝忠心耿耿,常威都忍不住夸他:“不欺其主者,独曹彬耳。”然而,曹彬担任枢密使后,走在大街上,见到了文臣的马车后,不管对方的级别是多大,都会规规矩矩地让在一边。

时人乃曰:“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辞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榖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武人在大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为了防止士兵逃逸,会在兵士之脸上或手背刺字以作标记,这无异於在将士身上烙上“罪犯”和“奴隶“的标签,可谓羞辱至极。而在中央任官方面,枢密院作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当中任职的七十三名正职者(如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等),武者出身的只有十八人。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个任职人数还会随朝递减。在太祖到真宗这三朝间,武职出身的十八人缩减成十二人。到了仁宗朝,则仅剩六人。最后英宗朝以后,已再无一人为武职出身?!

大定朝廷,文武不相容,党争之祸更是间不容息。重文轻武和党争正是大定王朝貌似繁荣昌盛实则羸弱不堪之源,时至今日,已是病入膏肓,积重难返。

蔡桓公讳疾忌医,即便是神医扁鹊也是徒呼奈何。

崇文抑武造成大定军力萎顿,党争之祸则成了王朝内政的致命内耗。

庆历党争主要表现在政风的差异。原本恪守祖宗家法而形成的仁厚持重的政风,因循守旧之风浓厚,当范仲淹等重名节、有志革新的士人登上政治舞台后,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与保守老臣的矛盾。仁宗时,冗费现象日趋严重,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人试图变法革新,与吕夷简为首的旧派矛盾尖锐,大的冲突约有三次,都以范仲淹等的外调结局,即有名的“范氏三谏“。仁宗天圣七年,仁宗要给垂帘八年的刘太后上寿,范仲淹时任秘阁校理,上疏道此举有损皇帝名位,并请太后还政,两条谏言都未被采纳,范仲淹自请外任,此为一谏;明道二年底,仁宗拟废郭皇后,宰相吕夷简、右谏议大夫范讽附和,而御史中丞孔道辅和右司谏范仲淹等则以为不可轻易废后,孔、范皆被外任,此为二谏;景佑三年,已回朝升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的范仲淹,就宰相擅权的问题提出意见,吕夷简则以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为名反攻范仲淹,而仁宗的政治上的天平最终倾斜到吕夷简一边,范仲淹因落职出知饶州。在范、吕之争中,态度鲜明地站在范氏一边的余靖、尹洙、欧阳修、富弼,也连带着被贬外任,此为三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