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百零八章 道不同者

鼎定河山 第三百零八章 道不同者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一个深层原因是想借此机会富国强兵,恢复汉昌故土,大定重文轻武的国家氛围导致了军队的孱弱,在与辽燕、西宁的战争中处于劣势。皇帝在变法初见成效便对外用兵就体现了这一点。这又与司马光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司马光是一个典型的儒者。孔子曾经说过:“远人不服则修文徳以来之。”司马光的思想便与之相似,对敢于开疆扩土的君王反而会因为穷兵黩武的而受到批评。

特别是对屡次出击匈奴的汉武帝。司马光只看到了武帝因为与匈奴的战争导致国家人口锐减,国库空虚,却没有看到匈奴在汉朝初期对中原的威胁,哪怕是汉朝统治者与匈奴和亲的情况下,依旧连年犯边,严重破坏了汉朝的生产情况。匈奴的威胁得不到解决汉朝就无法安宁,虽然武帝后期对匈奴的战争有点过度了。

他说“为天子应当抚之以四夷”,这里的“四夷”便包括了西宁和辽燕。因此,即便西宁和辽燕的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故土,但在司马光看来,这些领土不属于大定已是既成事实。

但这种价值观是不利于国家发展的,国家重文轻武,导致军队战斗力弱,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败多。先不说西宁和燕云十六州是汉昌故土,即使那不是汉昌故土,也应该出兵将其占领,因为它们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关系到大定的战略生存空间。

当年,支持变法的皇帝驾崩后,宣仁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等昔日的重臣们又得以重新掌政。当时曹太后已死,理宗尊祖母高氏为太皇太后,尊德宗皇后向氏为向太后,尊生母德妃朱氏为皇太妃,军国大事由太皇太后暂时处理,一切按照真宗皇后刘娥听政的先例办理。

高太后垂帘听政后,立即起用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她先是召回被变法派排斥在外的老臣司马光。随后,高太后废除了德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将因为不支持新法而被下放贬谪的旧臣都召回京师,分别重用。

熙宁元丰年间,有一批重臣因为反对变法而被罢官,包括文彦博、司马光、范纯仁等人。这些人被免职后,与在洛阳的一些士大夫往来十分密切。当时洛阳有名士邵雍、程颢、程颐等人,均以道学家自居,文彦博等人待之如上宾。富弼、司马光等人仿照白居易九老会的故事,经常集中在一起,赋诗取乐。他们只按年龄大小排列顺序,不按官职高低来论资排辈。他们在经常聚会的地方专门修建了一所房子,将他们十三人的像全部画在房子里面,当时人称之为“洛阳耆英会”。这些“洛阳耆英”十分喜欢接纳宾客,经常召集士大夫在一起,谈论一些趣闻轶事或国家大事,然后喝几杯酒,吃一顿便饭,号称是“真率会”。洛阳人敬重这群人的学识和风度,也十分羡慕他们的生活方式。每次“耆英”聚会之时,总有不少人围观,竟然由此成为洛阳的一大景观。

这算是藏愚守拙?还是传承魏晋遗风,匿小阁自成一统?

冯过对这种文人抱团的现象是敬谢不敏的。

两晋之时,好清谈者,有文人学者,也有王公贵戚,有文武官员,也有风流皇帝,甚至连望族妇女也卷了进去,可见其风之烈。

到了南北朝时期,清谈之风仍然很厉害,以至连当时比较有为的统治者宋武帝都不能摆脱其俗:

“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

魏晋时代,武将尚清谈的还不多见,到了南北朝也有了,“家世为将”的沈演之就是其中的一个:

“折节好学,读老子日百遍,以义理业尚知名。”

魏晋南北朝的这种清谈之风,危害极大,在它的影响之下,士族阶层中形成了一种只图享乐、不负责任的坏风气:

“立言虚无,谓之玄妙;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

如此风气,使得当时“朝经废于上,职事隳于下”,伤风败俗,误国误政,莫此为甚。

清谈之风几乎蔓延到整个官场,大部分上层官吏都“尸禄耽宠,仕不事事”。《梁书》载有姚察的一段论述:

“魏正始及晋之中朝,时俗尚于玄虚,贵为放诞,尚书承郎以上,簿领文案,不复经怀,皆成于令史,逮乎江左,此道弥扇。”

尚书丞郎以上的官吏,都是朝廷的要员,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或主管中央政权某一部门的高级官吏。这些人身负如此重任,然而却都是些“簿领文案,不复经怀,皆成于令史”的尸位素餐之徒。

令史,魏晋之时是郎以下掌文书的官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当官不理政,一切事务都由秘书来办,岂有不出乱子的道理?

从魏的正始年间起,一直到南朝最后一个朝廷的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止,三百多年里,各朝各代的大臣中,就连所谓治世能臣、都不关心庶务,把他们应管的事都推给下边的人去办,更不消说那些地道的碌碌庸才了。正由于有这种不知醒悟的清谈,因而出现八王之乱,永嘉之难,造成烽火四起,五胡乱国的局面是势所必然的。

可以说,西晋王朝是直接亡在这些在其位不谋其政、食其禄不尽其职的清谈家们手里的。

梁元帝失败前又是焚书,又是断剑,又要自杀,出尽了洋相。有人问他“何意焚书?”,他回答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真是置生死祸福、社稷安危于不顾,惟知清谈了。

而魏晋南北朝士家大族的清谈家们,大都是一些享乐至上的官僚权贵。他们在生活上追求的是恣意挥霍,纵情享乐,醉生梦死,无休无止的狂欢,不受约束的放荡,名曰“旷达”。

这种“旷达”,是清谈家们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而清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他们为了掩饰享乐,填补由于过分的物质享受而造成的精神空虚之举。因此,立言玄妙,处官雅远,奉身旷达,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如何晏纵欲好色,贪财荒淫,“食五色散”,行为极其乖张。王衍热衷名利,贪鄙无耻。而整个士族集团则不但尚清谈、尚雅远,而且比富斗阔,奢侈成风。

立言玄妙不务实,处官雅远不事事,奉身放荡不检点,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清谈之风的表里。

当然,司马光等人算不上清谈,大抵就是聚在一起发发牢骚倒倒苦水抨击抨击“误国伤民”的新政变法,都是饱受打击、被排挤出权力核心层的伤心落寞人。简而言之四个字:抱团取暖。

嗯,德宗薨,司马光从洛阳进京奔丧。卫士见到他,都致敬行礼。老百姓在道路两旁欢迎他,高喊着:“无归洛阳,留相天子,活我百姓!”高太后派使者问他当务之急,他上了好几篇奏札,归纳起来,一是广纳谏言,一是废除新法。尤其对新法,他持全盘否定态度,认为变法派完全在“舍是取非,兴害除利”。

不久,司马光以首辅入朝,吕公着也以次辅被召。这时的蔡确与韩缜是阁臣,章惇是知枢密院事,他们都是变法派。司马光执政以后的第一道札子就是《请更张新法》,他把新法比成毒药,认为必须全部废止。

与此同时,旧党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章惇曾对司马光恢复差役法的主张一一进行批驳,反变法派动员全部台谏力量,对章惇屡加击逐,直至被迫赋闲,贬至岭南。

列为王安石等人亲党的变法派官员,全被贬黜,其中蔡确写《车盖亭诗》,以为皆涉讥讪,贬死于新州。变法派人人怀自危,惶惶不安,吕惠卿在谪籍不敢喝口冷水,唯恐因此得病,而被反对派抓住把柄。

更为离谱的是,司马光决定不再对西宁动武,而采取“和”的方式。

怎么“和”呢?他提出了两个方案。

“以臣愚虑,于今为之,止有二策,一者返其侵疆,二者禁其私市。”

一是归还河湟开边以来从西宁收复的领土,二是禁止私市。

归还侵地,成为司马光的第一考虑的上策,“上策欲因天子继统,旷然赦之,归其侵地,与之更始。”

他提出的具体方案是,“废米脂、义合、浮图、葭芦、吴堡、安疆等寨,令延、庆二州,悉加毁撤,除省地外,元系宁国旧日之境,并以还之。”

在讨论的过程中,文彦博等人甚至要将兰州等地一并送给西宁,保守派的看法是,“谓如窃人之财,既为所执,尤不与之,可乎?”

他们将河湟开边以来收复的中国故地,比喻为偷窃人家的东西,现在西宁来要,自然要还给人家。

对于司马光文彦博等人的弃地行为,有些大臣强烈反对。“自灵武以东,皆中国故地,先帝兴问罪之师而复之,何乃借谕如是!”、“六国诸侯割地以予秦,时犹以为耻,安有以天下之强盛,而弃地以悦外国者哉?”

在大臣的反对下,司马光放弃了舍弃兰州的想法,但仍旧将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寨还给了西夏。

这其实也不是单纯的惧敌,而是旧党们认为当时大定的战争军费开支太高。但这些军费收入则是来源于王安石变法中的政府收入,比如青苗法等,但是旧党执政,尽废新法,政府收入来源有限,就没有那么高的财政收入来支持军事行动。

而如果西宁首先挑衅发动战争的话,会拖累大定的经济民生,耗费巨大,不如早点归还西宁土地,避免战争。

这种想法……啧啧,一方面自欺欺人,认为归还土地,西宁就不入侵,更主要的就是党争的原因,旧党执政,就要推翻新党的一起作为,不管对错,废除新法,归还土地,显示出旧党执政方针的正确性。

在冯过看来,司马光的光辉形象在道德文章上,卖国倒是不会,可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为国家安全计也好,这个割地归土的政策实在是不怎么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