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百二十一章 踔厉奋发

鼎定河山 第三百二十一章 踔厉奋发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所谓学而优则仕,古代文人萤窗雪案,寒窗苦读,只为求入仕为官。而众所周知,当官有着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进入中央系统为京官,二则是下到地方,成为地方官,那么这两种官应该如何选择呢?

决大多数京官,尤其是中下层的,生活的寒酸都是出了名的,所谓“京官之穷,毛骨洒竦”、“京官们的生计,濒临破产是如此普遍”。

只是说,京官他们这种穷,与普通百姓比起来,确实只是一种特权阶层内比起来的穷。

一般京官的穷,最直接原因,是收入来源太少,贪腐的机会不多。

要知道,所谓京官,那可是盘踞在天子脚下的,众目睽睽,谏官们又权力太大,整天就盯着京官们,稍有不慎就要被弹劾罢官,两弊相衡取其小,自然是保官要紧,穷就穷点吧,反正大家都穷。这种心理和现况,以今衡古,其实也不难理解。比如,在我那小城,如果有县市长坐个公交啥的,那将是隔天头版头条;但在京城,部长级赴宴,乐呵呵骑着一辆破永久或摩拜的,岂会在少,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只因为,历代京官,虽然形式多有差异,但其收入来源,确实主要在两大项:一,工资,即“俸禄”;二,地方官的馈赠,俗称“吃外官”。一般来说,他们工资都不高,地方官的馈赠那也是时有时无,或者就是只敢接受“小意思”,有的干脆门前冷落,加上要应酬打点,多数不仅只能勉强度日,不够用还是常态。

比如,即便以秦定官员的高工资,即便是京城高官,基本上都是“京漂”,极少能京城买房的,最多只能在京城附近二线城市置产购房。在京高官,固然本身就比较清廉,但正是因为只能靠工资生活,根本就入不敷出。

更何况,大秦的“中纪委”御史台可不是吃素的,那帮人能独立行使监察职能,动不动奏你,谁敢贪?

再看大定,都说士大夫们有钱潇洒,可大家始终没明白,大定京官也并非那么轻松的。比如,大定基本没有京官能够买房,除非你祖上有宅在本地。

“京师职事官,旧皆无公廨,虽宰相执政,亦僦舍而居”。寇准在大定京城高官中算得上花钱最嚣张的了,但是呢,“历富贵四十年,无田园邸舍,入觐则寄僧舍或僦居”,就是还得租房子、住旅社、借住于寺庙。原因在于,定皇室固然给予士大夫们的待遇较好,但大定官员的考核那也是出名的严苛,谏官权力极大,稍不留意、多受几毛钱都要被参,因此京官们都会主动避免落人口实。好在大定制度完善,极少出现大贪、巨贪。

既然大家都知道京官苦逼,可为什么还有更多的人愿意留下来苦熬?其实吧,这个矛盾点也很好理清,因为作京官是穷,可好处与隐形福利,那也是明明白白的:信息通、机会多、人脉广、地位高、升迁快!有时也威风,京城一街道干部,下地方都顶得上一个县太爷了。

这种综合诱惑,可比单单图钱来得猛烈的多。

所以,对于一般官员来讲,如果有志于仕途,坚持作京官的多,可如果要追求生活品质,明白一点说是要捞钱,外放到地方做“土皇帝”,那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京官和地方官“官威”亦有不同。

地方官:“我爱京官有牙牌。”

京官:“我爱外任有排衙。”

排衙就是官衙中下属见长官的那个场面,鲜有官员不爱这种场面,多有官威啊,哪怕是小小的一个七品芝麻官,手下好歹也管着差役和衙吏。

“一曰乌合,二曰蝇聚,三曰鹊噪,四曰鹄立,五曰鹤警,六曰凫趋,七曰鱼贯,八曰鹭伏,九曰蛙坐,十曰猿献,十三曰蟹行,十四曰鸦飞,十五曰虎威,十六曰狼餐,十七曰牛眠,十八曰蚁梦。”

京官要上早朝,地方大小“官员”也一样要按时上班啊,只是地点不同,一个是皇城,一个是衙门,但是,性质都差不了太多。这些地方官员,不论级别大小,都会带着官帽(乌纱帽)早早赶往衙门,这就是“乌合”,还真形象。

“蝇聚”很好理解,这些官员压根都上不了台面,和京官相比,地位就和那苍蝇、蚊子差不多。人聚一块,都会先彼此寒暄,嘈杂声一片,那就是“鹊噪”;然后就是“鹄立”,“鹄立”这词出自《后汉书》,就是形容大家扯着脖子站着,等待上级的到来。

这个段子妙就妙在,恰到好处的借用了不同鸟兽们的特点,来形容在衙门上班的这帮人。这不是贬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官员,只不过是借这些来隐喻官员上班的一个场面。县老爷官是不大,但一样享受被人恭敬的得意。一早就有人在衙门候着自己,这很有成就感的。

堂鼓击过后,就见“五曰鹤警,六曰凫趋,七曰鱼贯,八曰鹭伏,九曰蛙坐,十曰猿献”,可以试想下,看着一帮人对着自己低头哈腰,还得面带恭敬神色听自己说道,是不是有一种掌控他人的愉悦感油然而生?若是县老爷要视察民情,那才叫真威风呢。

前面有差役举着牌子开道,后面还跟着一帮人,有拿公文袋的,有押班次的,还有奏乐的,一路热热闹闹,好生气派。这时候,这些地方父母官还只是坐在轿子里,看不到一路百姓对他们的膜拜眼神。到了每月朔、望这两日,他们必须去孔庙、关帝庙等处拈香,这时候就要接受里三层外三层老百姓的“围观”,此时的存在感才是真正的绝对的爆棚。

是以,对于某些“不思进取”的地方官而言,远离京城、远离皇帝,可以尽情耍着威风,嘴上说着喜欢那京官的牙牌,心里没准却是想着地方上的自在。

冯过当然不会这么“矫情”。

三年来,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好似游戏打怪升级,算是通了关,成了大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状元,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希望读书改变命运并以此为踏板直至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官居一品的官员不会是好官。他冯过,但求官路亨通,方可改变一些事情。

去威胜军做通判,乃是大好事,还可避开朝堂甚嚣尘上的党争,何乐不为?

而且,此去河东铜鞮,三年方可一转,还可暂缓婚事。

其时,纳采、纳币后即完成订婚,或在当年或于三年后亲迎。虽说“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可在冯过看来,中学生结婚实难接受。是以,他内心里对于明年结婚是抗拒的,才十八岁好不好,资南嘉更是只有十七岁,要不要这么着急?

嗯,虽说有九天婚假,但人在河东,来回奔波也太仓促了,是不太可能在通判任上结婚的。如此一来,就需三年任满方可完婚。二十岁成婚,貌似可以接受。

这倒并非是他有心拖延,更非不满这门亲事,得妻若资南嘉,夫复何求?

说起婚姻,在大定无疑是最伤钱的。

司马光在《书仪·婚仪上》中曾书“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直白明了的道出大定社会的婚制大都为为财而婚,由此演变而来,婚姻不再是两情相悦之人的结合,更像是一场互换人质的的商业交易,亦有人云“取其妻,不顾门户,直取资财。“而其中,婚姻交易自上而下,自皇室宗亲与民间富室,至士商之间,皆存在交易婚姻的行为。

若论门第制度,士农工商,士商之间断然不能自愿联姻。然而大定民风开放,经商之气异常活跃,商人经商形势一片大好,许多朝廷官员纷纷改变思想,不仅自己积极参与商业活动,大敛钱财,更是将目光放到了下一代身上,将婚姻之事作为商业谈判桌上的一笔筹码。大定科举制度大盛,进京赶考多为寒门子弟,而官场冗官现象严重,官场**之风盛行,空有一腔热血满腹才华,倒不如万贯家产把持在手,支撑权势拓宽人脉更为稳妥。

至此,新科进士不以为耻,竟在发榜之日将自己明码标价,毫不犹豫将自己“卖“了出去。元佑年间,丁鹭在《禁绝登科进士论财娶妻》中上书:“登科进士,论财娶妻,全乖礼义……亏损名节,莫甚于此。”愤怒指责新科进士不顾廉耻,然而由于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士学子的争相效仿,经商之人更是不能放弃自己能够获得的政治地位,借以婚姻之名的钱权交易非但没有在朝廷的禁止下得到收敛,反而愈演愈烈,长此以往倒是形成一定民风,见怪不怪,叹哉。

士商联姻,官民联姻,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大定在财婚之风上与前制的不同,逐渐转为男方索取财物变多,女儿的嫁妆远大于儿子的聘礼,尤其在面对新科进士时,民间富商都盼望着为女儿求得好郎君,自己家便也能飞黄腾达,基于此,民间家中有女的富商便争相抢夺新科进士,自然将嫁妆的规格一抬再抬。

同时,大定的法律表示,家中若有未婚女子,则女子得到的财产应是男子所继承的一半,在某种程度上,让民间富商将女儿的婚姻看做对女儿的投资,期望从女儿的婚姻中得到利益。既是投资,商品经济盛行,重金主义深入人心,富商便自认为投资越大,收益越多,更是助长了厚嫁之风的盛行。

无论是婚姻交易,还是厚嫁之风,都是定人不顾廉耻,世风日下的糟粕。无论是皇室宗亲,亦或是民间百姓,都将婚姻做为牟利的工具,将士人所学的礼义廉耻抛在脑后,实为不该。不过,凡事皆为两面,大定重财的财婚现象自是不可取,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流传已久的,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风开放的历史进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