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百二十九章 秉笏披袍

鼎定河山 第三百二十九章 秉笏披袍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官员也好、旁观者也好,如果不是判断一桩案子的当事人走投无路、生活难以为继了,那么他们就会判断这个当事人是故意打官司,图谋什么东西。这样的人,不是“刁民“是什么呢?所以,在这样的司法制度大环境中,人们对兴诉、健讼的人没有好感。这是政治制度层面的逻辑结果。

如果知县、知州判断这个案子不可能推给社会力量化解,必须由官府出面,同时认定告状之人不是狡猾的刁民,他就会收下状纸。这叫作“挂号“,案子在官府记下了。这是第二道司法程序。

第三道程序是“发差“。官府派差役去拘传原告、被告、相关人等,或者搜集证据。

第四道程序是差役在官府规定的期限内,把相关的人证、物证调齐,把差事注销,叫作“销差“。这两个程序是差役们上下其手、营私舞弊,吃完被告吃原告的时候,也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遇到刑事案件,官员往往亲自出马,带领仵作、差役、幕僚等亲临现场查勘,传问人证,搜集各种证据。

第五道程序是“过堂“,审问相关人等,官员进行判决。过堂有了结论,官员要把相关情况写好案卷,附上证词、证据,如果有人证还要看管好人证备查。一般情况下,民事案件和笞、杖刑案件,州县官员就判决生效(审结)了,司法案卷留着备查就行。徒刑及以上的案子,州县官府没有权力审结,必须把案卷、人犯押送到知府衙门,进行第二级审讯。州县是第一个审级,叫初审。知府衙门是第二个审级。知府再审,判断没有问题了,报给布政使司提刑官,如果有问题,发回县衙门重审。提刑官和知府一样,也是复核一遍,没有问题,发给布政使。

布政使的复审,是第三个审级。他可以审结徒刑案件,不用再上报,有权力决定流刑的判决,但需要把流刑判决上报中央刑部备查。死刑判决,布政使还需上报刑部,特别重大的案子要直接上报皇帝。

案子到了刑部后,就进入了最高审级。刑部要对死刑案件从头进行复核,往往会调阅地方的案卷,还会要求押解人犯到京受审。死缓的就归入监候,立刻执行的归入立决,报皇帝裁定。死刑立决的案子并不多,大量案子都判了监候。监候不是说不执行死刑了,而是留到秋天进行“秋审“。秋审由刑部秋审处负责,秋天的时候把历年积压下来的死缓人犯、案卷,全都拿到东胜门前面排开,一个一个审问。死缓案子最终有这么几种可能,第一种是确定为死刑,归入“情实“,推出东胜门西边的虎门。第二种是觉得案件还有疑点,归入“可疑“,留待第二年再秋审。第三种是“可矜“,指的是犯人罪有应得,情有可原。可矜的犯人可能减等处理,改判流刑或者充军。第四种是罪犯的确得判死刑,但他是九代单传,如果把犯人杀了不合适,就归入“留养“。留养的犯人可能减等处理,并增加附加刑。秋审判决,大多数监候案件都会归入“可疑“,继续关押,再推给下一次秋审。有的死缓犯人,可能坐了二三十年的大牢,最后遇到大赦而出狱。如此反复,也是为了凸显司法中的道德色彩。特别重大的案件,皇帝一般会组织三法司会审。三法司确定后,立决的由皇帝勾决。

总而言之,不管是官府还是百姓,对司法其实是排斥的,都觉得打官司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有事尽量不要往官府跑。官员不愿意老百姓打官司,多一桩官司就证明有一群老百姓没有教化好,是官员工作不力的表现;多一起诉讼就证明统治不像预想中那么平稳顺滑,有矛盾、有冲突,每一起诉讼都暴露出行政治理的一个问题。更何况,万一遇到了疑难杂案,迟迟难以审结或者审判错误,官员会将自己的政治前途也搭进去。

老百姓也不愿意打官司。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打官司都得到监狱里走一趟,因为随时要准备受审。万一案子审个十天半个月,不但没了正常收入,而且还要给牢头和狱霸送礼行贿。过堂的时候,上上下下又要打点。县官老爷得贿赂,不然担心他动刑,或者做出不利的判决;差役也得贿赂,不交钱的话要受皮肉之苦;书吏还要贿赂,不交钱的话他把你的案子往后拖,八月初一“挂号“,十月初一才“过堂“,你要在监狱里待两个月。如果行贿了几两银子,他可能八月十日就安排过堂了。

老百姓不愿意打官司的另一个原因是精神受辱。司法案件相关人等都要羁押,随时候传,有家不能回,受尽差役、狱卒的侮辱。更何况在熟人社会中,比如王五成了张三和李四案的证人,王五说话,总会得罪一个人,得罪了一个人就意味着得罪了他整个村子的人,得罪了他整个宗族的人,所以老百姓不愿意牵涉到案子里去。很多时候,差役发差,到村子里一看,整个村的人都跑光了,找不到一个证人。万一碰到了人命大案,县官带着一大帮人到村子勘察,翻墙倒柜,能把半个村子都指为现场,半个村子的人都回不了家。差役们说你家房间是第一现场,那你就回不了家了,他说四邻都有嫌疑,所有的人都得抓回去。所以碰到杀人案,村民宁可把尸体移到邻村去,也不能让人去报案。有的当事人,官司打了一半,坚持不下去了,要撤诉,他还得行贿送礼,给差役和书吏“息诉钱“或者“和解钱“。所以,一般人不是被逼上绝路了,是不会打官司的。冯过原以为自己晓得打官司中的道道,但看到厚厚一叠卷宗,不由得他不怀疑治下刁民多多,抑或是前任通判不作为?

他连续翻了十几份卷宗后,揉了揉脑门,尽是命案哪,本地民风竟此等恶劣么?罢了,要处理这些积案够呛。

午后,他骑了马慢悠悠地前去城外军堡拜见宗泽。

对军队而言,安营扎寨的重要性不必多言,而当军队长期驻守一地时,往往会在驻地修筑一些永久或半永久的防御工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都会在驻地垒石墙、掘壕沟,构建一些半永久的防御工事,将军队与一般民众隔开。而在驻地内部则会搭建一些营房供士兵居住。

本朝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首先是石敬瑭献上幽云十六州使得河北驻防变得更为困难,而西北地区沙漠化趋势加深又导致了西北防线难以构筑,这种特殊的形势导致了堡寨的出现。

比如陕西东起麟、府,西尽秦、陇,地长二千余里,不仅防线绵长,而且地势复杂,自然面临着兵力的分散与防御上的困难。欧阳修认为正是因此,“吾兵虽众,不得不分;所分既多,不得不寡;而贼之出也,常举其国众,合聚为一而来。是吾兵虽多,分而为寡;彼众虽寡,聚之为多。以彼之多击吾之寡,不得不败也。”

西北驻军的另一个困难,则在于粮食的补给。太行山脉水系并不发达,越接近定宁交界的地区越是如此,这意味着进行补给之时转运费用会大大提高,有时运费比起补给物资本身而言更高。其实,历代王朝都为往北部前线运输粮草辎重而烦恼,故而在秦代以后,为了减轻前线的供给压力,军队常常在常驻地进行屯田。

屯田之时,士兵需要对农田进行耕作,除了一部分上交外,往往还有不小的一部分可以当作自己的收入。但进行屯田亦需要面临另一个问题,即屯田之处往往在敌我交界前沿,非常容易遭受敌人破坏,因此除非是大军驻扎之处,那种规模较小的军屯也容易受到威胁。而这一点,又与大定西北地区那种兵力分散的军事部署格局有了一些冲突。在定宁战争爆发以后,兵力分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集中暴露出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直到范仲淹进驻西北以后,开始将防御性工事与军事屯田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新功能的军事设施——堡寨。

由于堡寨可以有效保护屯田,所以朝廷便通过给予土地以及保护,在当地招募土兵、乡兵。西北的堡寨通过提供保护以及土地来换取乡兵、土兵的劳动以及战斗。当西宁军逼近时,诸堡屯的乡兵便会齐赴城寨配合正规军防守。至禁军出战,乡兵们便留守城寨之中,而正规军则可以安心奔赴前线。

从实际来看,单独的堡寨根本不足以与北部的长城防御体系相提并论,但堡寨首先是屯田体系的一部分,又通过提供土地与保护来动员当地的劳动力,这无疑大大减轻了大定在陕西的后勤压力。与此同时,通过堡寨所构建的弹性防御体系相当适应陕西的地形,能够以较少的兵力遏制甚至击败敌人。在熙宁以后,沿边堡寨的数量增多,河东、河北等地皆设军建堡以御敌寇。

在冯过看来,威胜军军堡比及铜鞮县城更为高大牢固,看着就易守难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