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五十三章 八卦花边

鼎定河山 第五十三章 八卦花边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早在年前,“信江杂志报”便连篇累牍的刊登各种与本届花魁大会有关的消息,大有要成妇孺皆知、全民参与之势。

是的,这个时空的报业已得到长足的发展,除了官方邸报,民间亦有形形色色的各类报刊。

西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地方各郡在京都长安设“邸”,派代表常驻此处办事,邸吏们定期把皇帝谕旨、朝廷政令、国家大事、朝臣奏议、重要案件等有关新闻情报,写在竹简或绢帛上,再由信使传至各地。后来,随着造纸术的发明,这些新闻情报改用纸来抄写,这就是最早的报纸——邸报。

大昌开元年间,在长安出的《开元杂报》是第一份用纸印刷的报纸.投递这份报纸的机构,当时叫邮驿,投递人员为唐朝兵部军卒,腰束革袋,带上铃铛,骑着快马传邮,听到铃声,行人都远离路旁。

大昌时期,官方的传播活动除“报状”、“进奏院状”外,还有烽燧、露布、檄文、榜文和告示等;非官方的传播活动则大抵是士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秦楚时期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即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为都进奏院。

秦楚邸报由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并定期发行,“邸报”名称第一次出现。内容则包括皇帝的诏旨与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

本朝的“邸报”又名邸抄、朝报、除目(除即拜官授职,目即条目、目录)、京报等。内容包括皇帝谕旨、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家的各类消息;官吏的任免;臣僚奏章;社会新闻等。

除此之外,小报盛行。

“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

理宗时,小报已经可以在市集上公开出售,于是一部分胆大的进奏院及中央各官署的官吏等各色人等便将一些人们迫切想了解的新闻信息编为小报,以朝报形式叫卖街市,“隐而号之曰新闻”。作为“邸吏辈为之”的非法的新闻信息载体,小报一直受到政府的压制和打击,但始终未因统治者的厉禁而根绝。

明宗大观四年六月诏曰:“近撰造事端,妄作朝报,累有约束,当定罪赏,仰开封府检举,严切差人缉捉,并进奏官密切觉察。”

可见小报主要是从东京流传出去,始自都下传之四方”。进奏院员官方的信息总汇,从“并进奏官密切觉察”一语可知,小报的新闻来源与进奏院信息泄露有关;朝廷取缔它的理由是“撰造事端”,但既是进奏院泄露的新闻信息,因而未必是“撰造事端“、造谣生事,只是所传播的内容有害于封建统治而已;而且,小报的盛行与被屡查而不禁表明,小报的内容必定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

小报的内容,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或得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所谓小报“记者”,实际上是情报贩子,他们都有公职,一般都是中央各官署的下级官员、大吏的差官和新贵的家人,也有进奏院的官吏。由于他们信息来源不同,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分别探听宫廷、中央机关和各级官署的内部消息。他们为小报提供情报,完全是为了谋利。但由于政局动荡,一般下级官吏和民众很需要这方面的消息,使小报十分走红,甚至奔走相告,“以先得者为功”。因此,朝廷严禁小报的命令,往往只是一纸空文。

当然,小报的影响也不是太大,因而政府对私办小报的人的处罚也不重,一般对这些人员的处理只是流放到五百里外的地方接受当地政府的管束而已。

“信江杂志报”便算是小报,虽然它的信息量极大,但终非官方所属。事实上,它与官方的关联极为紧密,权威性、公信力毋庸置疑。因为其东家便是朝阳常氏,社长即朝阳王世子常伷。

世子幡然醒悟判若两人,纨绔气质犹在,却化身成了“敛财达人”。他从王爷老爹那“借”出一笔启动资金后,先从酒楼做起,做了简约而不简单的装璜;高薪聘请大厨;推出新式菜肴并取了别具诗意的菜名,如游龙戏凤(鱿鱼炒鸡片)、花好月圆(虾仁炒鸡蛋)、绝代双骄(青辣椒炒红辣椒)、青龙卧雪(盘白糖上面放根黄瓜)、黑熊掰棒(木耳炒豆芽)、苦凤怜鸾(黄瓜炒鸡肝鸭肉)、翠柳啼红(菠菜炒蘑菇)、美女簪花(黄花菜焖全菇)、瑞雪火山(凉拌西红柿上面再撒些白糖)、丹凤朝阳(松花蛋、咸鸭蛋、茶鸡蛋)等等;且狠抓卫生关,力求做到一尘不染;又下力气搞微笑工程,让客人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如此种种,再加上一等一的人脉,“太白居”甫一开张便宾客盈门,自也是财源滚滚。接着,常世子又转战“娱乐业”,一番操作后“云想阁”上市,同样成为行业翘楚。而后,他又涉足书坊、报纸、典当、钱庄、漕运等诸多行业,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商业人才,短短三年时间便打造成了商业帝国。其本人自然也成了信州商会魁首,影响力辐射整个江西布政司。“信江杂志报”算是他随意率性的小手笔,据说起因乃是其嫌弃本地小报太不够专业,所刊内容既无权威公信力,又无抓人眼球的娱乐消息,犹如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以干脆另起炉灶办了这份小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求人不如求己。

因其身份地位使然,第一时间便能打探到诸般朝堂秘闻。如刑部左侍郎家有悍妻,其在外密蓄美妾,但终被发现,“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结局很是狼狈,成了朝堂笑谈。又如,太仆寺少卿娶妻纳妾九妇,共生育十二女,力求一子,乃纳豆蔻小妾,“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哪曾想小妾十月怀胎后又生一女,是为“十三妹”。少卿大人恸哭“天绝我也”,遂卧榻不起。时人乃曰实非“我”当为“后”,无子之痛悲乎,非人之罪,B天绝人“后”。

如此种种,皆为百姓所喜闻乐见。而且,世子亲自下场设计刊面,一版为时政要闻,二版为军事外交,三版为科举秘要,四版为诗词歌赋,五版为农工商道,六版为朝堂逸事,七版为话本征文,八版为花边野谈。

当今词坛有“花间派”,词作内容多为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影响甚剧。“花边野谈”与前者几乎挨不着边,有蹭热度之嫌,但受众却运胜于前者。此版也被称作“花边新闻”。

花边新闻因其形式与手工艺品的花边极为相似而得名。传统的花边是指手工艺品编织或刺绣成各种花样的带子,通常用做衣服的镶边,也称花边,花边新闻与之一样,都是用于装饰。

据传,开初常世子报刊为了求得版面整体上的美观,将一些小新闻填充在版与版或文章与文章中间。这类小新闻因其多于名人的私事而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甚至有些人买报纸就专门为了看花边新闻。

渐渐的便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新闻形式,花边新闻不再见于报缝之间,也不再是小新闻,而是整版甚至整本的出版发行。内容还是与明星有关,强调娱乐性。亦指娱乐新闻,娱乐而已可信度不高,有道听途说或生硬臆造之嫌。

但这种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真假难辨的“小道消息”反而最受民众欢迎,YY之心人皆有之啊。

此次花魁大会的相关信息便多见诸于“信江杂志报”第八版,也即是所谓的花边新闻了。离大会开始日期愈近,此类“新闻”便愈是频繁见诸报端。

譬如,本届大会仍旧是“云想阁”、“绮丽馆”、“琼台”这三家楼子比拼,花魁极大概率在其间产生,董小宛、冯倩倩、应素白竞争状元之位。

譬如,七版的连载话本《倩女幽魂》讲述的是书生宁采臣和女鬼聂小倩之间发生的一段人鬼恋,一经刊登便引发阅读热潮。子不语怪力乱神?恰恰相反,追书大军中恰恰是识字擅文甚至饱读诗书的士子更为狂热。话本仍在连载当中,故事已被搬上舞台,并因而捧红了若干不知名的“演员”。据说,作者君乃是一心比天高落魄书生,遇见了命比纸薄的青楼女子冯倩倩,一见钟情,却无力为佳人赎身,奈若何?心力交瘁之下便有了这出“人鬼情未了”的浪漫爱情故事。但又有另一则新闻称,这唤作“孙子贵”的作者不是旁人,正是颇有离经叛道之气质的朝阳王世子。

新闻如此释疑:“孙子贵”,反过来念便是“贵子孙”,世子名“伷”。伷者,帝王或贵族之子孙也。你品,你细品,这才是事实真相啊。

咦,此话有理,竟是叫人无力反驳。

当然,世子殿下并没有承认,但也没有否认,这便耐人寻味了。

又如,关于冯案首与董小宛不得不说的秘密。文中极尽模糊臆想之能事,三分真七分假,假中有真真中有假,文笔之婉转用词之虚渺令人拍案叫绝。总而言之,几篇报道下来,连冯过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与董小宛“有染”了。冯董恋,乃是真真正正的“花边新闻”。

对此,冯过表示很无奈。俺只想搬条小板凳静静的看戏啊,怎成男主角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