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五十五章 全民参与

鼎定河山 第五十五章 全民参与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信江杂志报》将董小宛、冯倩倩与应素白列为本届花魁大赛的大热门,自然是经过详细“调研”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报上一篇篇的花边报道像是一幕幕剧情,让“本报按”为读者所认同。各大盘口给出的赔率也有直接反应,三大头牌几乎被认定会夺得前三。

这其中,董小宛所在的“云想阁”是朝阳常王爷产业,冯倩倩所在的“绮丽馆”的东家是资家与费家,而应素白所在的“琼台”的老板正是冯家与甘家。

细究下来,冯过给董小宛词作显然是资敌之举,这也是大大的吐槽点——冯案首是要闹哪样?应素白与董小宛相比真的有云泥之别?这不科学啊。

冯过表示很无辜,事实是他根本不晓得此节。冯家与甘家各占“琼台”一半的股权?应素白是自家力捧的头牌?一不小心玩了一出无间道?难怪这些日子他们的眼神有些怪异。

不过,他倒是泰然处之。

不知者不罪,无心之错而已。况且,严格来说也算不得是“错”。那些异样的眼神也并非是耻笑,而只是简单的揶揄。是的,这是个娱乐性极强的国度,所谓的冯过与董小宛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之所以“上热搜”,恰恰是因为喜闻乐见,吃瓜群众兴致勃勃搬小板凳围观,而非口诛笔伐,乃是极大的满足了八卦之心。

当然,这也是因为冯过才名在外。对于有才华的人,世人向来极度包容。

对于应素白,冯过自无愧疚之心,但无意间折了她的颜面,不免有些尴尬,某一瞬间有种“补偿”的冲动。

倒是很简单,应素白,白娘子,白素贞,断桥相会,水漫金山,呵呵,好桥段哪。

据两昌书记载,昌玄宗天宝年间,洛阳邙山出现一条巨蛇,高丈余,长十丈余(嗯,该数据比5800万年前就已灭绝的已知最大的蛇类泰坦巨蟒还要整整大出1倍,震惊中外),天竺高僧善无畏见到后,感叹道:“这条巨蛇准备引水漫洛城。”于是用法咒对其进行攻击,几日后蛇死。

此即“洛阳巨蛇事件”。

又有在昌人志怪小说《李黄》一篇中,里面讲述了李黄遇见“白衣之姝,绰约有绝代之色”(白蛇)和“青服老女郎”(小青),一住三日,回家几天之后身体被化为水,“及去寻旧宅所,乃空园。往往有巨白蛇在树下”。

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到了秦楚时期,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演变为白蛇……

到了楚末定初,传说发生址换到了济源县。法海是济源人,还有济源西湖。西湖面积很大,由珠、龙二河和南、北两条蟒河汇聚而成。湖东一桥,年久失修坍塌,形成断桥。西湖水大却异常荒凉,荒凉之地多有妖魔出入。“蟒”即指长虫、大蛇。济源有个民俗,在蟒河桥下挂宝剑以示蟒不过剑,以剑斩蟒控制洪水泛滥。由此看,济源民间早已将蟒河认作是一条大蟒,故事中所说的白蛇、青蛇,实为两条蟒河的化身。

“许仙”距济源西湖村不远处有一个村庄,名曰许村。其位于当时的西湖边,乃许姓人家居住的村庄,为许仙(郎中)家所在地。济源人有个习惯,喜欢把中医郎中称做“仙儿”。因此,对姓许的郎中称“许仙儿”。

法海俗姓裴,是重臣裴休之子。裴休一生好施向善,焚香拜佛,对佛教情有独钟。其子年幼时被送往金山寺出家,法名法海,是一位得道的高僧。

济源又有一面积很大的湖泊,水域辽阔可行船渡舟,是济源南北漭河、珠河、龙河的汇集地。因其地理上位于河内府之西,故被命名为“西湖”……

白蛇、青蛇、许仙、法海、西湖,好了,齐活,“千年等一回”的神话爱情故事嘛,值得拥有。

心之所向,笔之所动。冯过在纸上端端正正的写着,用的是簪花小楷。那日见了董小宛的书法,他很是惊艳,练字之余尝试着临摹,博采众长嘛,倒也写得有模有样——

“话说西湖景致,山水鲜明。晋朝咸和年间,山水大发,汹涌流入西门。忽然水内有牛一头见,深身金色。后水退,其牛随行至北山,不知去向,哄动杭州市上之人,皆以为显化。所以建立一寺,名曰金牛寺。西门,即今之涌金门,立一座庙,号金华将军。当时有一番僧,法名浑寿罗,到此武林郡云游,玩其山景,道:“灵鸳山前小峰一座,忽然不见,原来飞到此处。”当时人皆不信。僧言:“我记得灵鸳山前峰岭,唤做灵骛岭。这山洞里有个白猿,看我呼出为验。”果然呼出白猿来……”

是的,文抄大业路漫漫其修远兮需将上下而求索,任重道远啊。冯过是越来越淡定或者说“无耻”了,这回是拿冯梦龙“祭笔”。那个时空的明代有五本着名传奇小说集,合称“三言二拍”,包括冯梦龙编着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蒙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以一回一个世俗小故事成就了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警世通言》第二十卷叫做“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便是《白蛇传》的初步情节,写的是南宋绍兴年间,临安府生药铺主管许宣到保叔塔追荐祖宗,回家路上遇白娘子主仆。白娘子主动以身相许。其后,因白娘子所赠银锭、衣服和扇子皆是从官库中取得的,许宣接连两次吃了官司。其间,又有南山道士、和尚法海挑拨二人的感情,然白娘子追随许宣锲而不舍。后白娘子被法海镇压在**塔之下。许宣出家为僧。

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等情节,但没有许仙之子中状元、仕林祭塔等后续环节。

那世的《新白娘子传奇》可谓是神剧,一经播出卷起收视狂潮,而后更是反复重播。剧中的《千年等一回》、《渡情》、《前世今生》、《纠缠》、《雨伞是媒红》、《情仇爱恨》、《心湖雨又风》等都是黄梅调和歌曲的结合体,琅琅上口,成了街头巷尾传唱的经典神曲。

啧啧,念及于此,还真叫人有些心潮澎湃哩。

《三言二拍》非某无厘头四不像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乃是那世中华文学史上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也是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历程上由民间艺人的口头艺术转为文人作家的案头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呃,某青年作家hh曾经说,“三言二拍”他是当作小h书看的。

其实不光是hh,大多数读过“三言二拍”的人,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三言二拍”约等于小h书。在“三言二拍”大约二百多个故事里,带荤的段子也有几十个。

但平心而论,三言二拍,比起同时代的其他言情小说来说,尺度并不大。

三言二拍作为白话小说体,写的又是市井阶层的故事,艺术水平固然有限,但是你想象一下在茶楼酒肆,酒酣茶淡,听说书人来一段有头有尾,跌宕起伏的故事,那得多爽啊?

而且贵在真实,读唐宋八大家,诗词歌赋,都是凌空就虚的情怀,但是三言二拍,那就是生活。那个时代的人衣着饮食,所思所想,嬉笑怒骂,栩栩如生。读金瓶梅也是这种感觉,清明上河图的市井喧嚣扑面而来。

作为文章搬运工,冯过自是有选择性的抄袭。譬如这《三言二拍》,他就不准备全盘搬来。之所以想到此书集,是因为应素白之故。

这应素白自幼家境贫寒,却是自具江南女子的气质,肤白如凝脂,五官细致柔和,温婉恬静若幽兰……嗯,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好了,文青梦就此打住。

因家境之故,应素白七岁被卖入青楼。年幼便有美人胚子样貌的她天姿聪颖,短短数年时间便掌握了琴棋书画、诗词歌舞这等“傍身之技”。

十五岁她惊艳登台,瞬即受到追捧。除却精擅琵琶、筝、洞箫等乐曲,伊不仅精通昆曲、黄梅戏,且有一门在目前信州青楼界独一无二的绝技——“弋阳腔”。

楚末定初,南方地区兴起了一种汉族戏曲剧种——“南戏”,乃是以宾白和曲牌联套相结合、以歌舞故事为主体的早期戏剧表现形式。南戏产生后,很快向南北流布。

南戏以曲牌连缀的形式讲述长篇故事,综合了当时众多的艺术形式,诸如楚杂剧、傀儡戏、歌舞大曲、唱赚以及诸宫调等。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此时称为“传奇”。

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英宗时期孕育出一种新的地方声腔——“弋阳腔”。弋阳腔的唱腔结构采用曲牌联套体,形成极富特点的“徒歌、帮腔”演唱方式,角色分为小生、正生、老生、二花、三花、小旦、正旦、老旦等行。

应素白,可唱小生,又可唱小旦,还能客串老生、老旦,简直是行中的“十项全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