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五十八章 南有嘉鱼

鼎定河山 第五十八章 南有嘉鱼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冯过“普及”了一番元宵节灯会的传说,让冯迅听的津津有味。

事实上,中华所有节日都有着相关的神话传说,这种口口相传的故事在民间有音异常强大的生命力。不过,在那个时空,当网络主宰一切,娱乐至死,饱含劳动人民丰富想象力的神话故事便渐渐被人遗忘。这,实在是华夏精神传承的大遗憾。

街道上游人如织,摩肩擦踵着,好在府衙、县衙的衙役兵丁悉数出动,不敢有丝毫懈怠,方勉强维持住了秩序。

前方锣鼓喧天,人潮向两侧散开,便见“迎灯神”的队伍迤逦而来。

领头的是写有“太平花灯“的大灯和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的各形彩灯领队,随后依次是过山号和文武乐队、狮灯龙灯队、武术杂耍队、高跷、旱船、跑驴、秧歌、秧老鼓、霸王鞭及彩装的剧中人物或“鹬蚌相争“、“大头宝宝戏柳翠“(或为:大头和尚戏柳翠)等故事人物,沿途尽情表演,向接了灯帖的人家祝贺。

此种“贺灯“边走边演,称之为“过街灯“。灯会管事会事先向各处投送灯帖,接帖的人家(商户)燃放烟花爆竹,摆上茶水糕点,还会封上红包讨个吉祥。你好我好大家好,皆大欢喜。

农村乡镇也有,大多是几个小小少年扎了“稻香灯”或“簸箕灯“,走街(家)串巷(户),说上几句吉祥话,主人家或多或少赏几个钱,图的就是个热闹。

最受欢迎的是“狮龙灯”及“板桥灯”。

“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正在表演的叫“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幕下舞动起来十分壮观。

舞者身手敏捷,配合默契。但见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蛇蜕皮。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中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观者目不转睛,连连喝彩叫好。

至于舞狮,也是历史悠久。这一习俗是起源于三国时期,在南北朝时开始流行。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

大昌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白乐天的《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演变至今,狮舞有南北之分。信州自属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

但见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前头的“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更有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各种神态,舞动起来,就变成一头活生生的狮子。

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辗转腾挪,热闹非凡,自然搏得掌声雷动。

一路赏玩过去,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忽听前方传来震天价的吆喝声,众人循着声音快步走去。

却是到了贡院前的广场,但见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想挤进去委实不易。

也算是“故地重游”,冯过几个却没心思去“忆苦思甜”,看圈子里的表演才是当务之急。

正自焦急进去不得,便听有人大声呼唤:“改之,仁伯,快快上楼来。”

冯过回头望去,院试揭榜那日光临喝过茶的“一品居”二楼有人正向这边拼命挥着手,招呼他们几个上楼。“是他,资云。”

冯过笑道:“还真是巧了,咱们上楼去。”

几人依次拾阶而上,先前打招呼那青年在雅室门口迎接,一一见过。

这位俊朗英挺的青年是老熟人了,正是资哲的长子,叫资云,字承宇,年十九,有秀才功名在身,三年前乡试落榜,今年势在必得。

雅室里还有一人,是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女,娇靥精巧,肤色白皙,见冯过几人进屋,赶紧屈膝一福,双颊微红。

“南嘉姐姐,好久不见啦。”冯迅认得那少女,见过几回,很是喜欢这位小姐姐,欣喜着跑了过去。

少女微笑着抱抱冯迅:“是啊,一段日子没见,迅哥儿又长高了呢。”

徐元杰几个去拜访过资哲,认得这少女,冯过更不用说,老相……呃,比较熟的。资南嘉师妹嘛,资哲的掌上明珠。

嗯,名字显然出自《诗经·小雅》,“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在资府时,听资云唤她“小鱼儿”,冯过一声“花无缺”险些脱口而出,好在及时反醒,方没有出洋相。

读书人取名皆有出处,如“资云”便是出自《九章·涉江》中的“云霏霏而承宇”,是故取了“承宇”的表字。

冯过很是敬重先生,资哲也对冯过青睐有加,冯资两家又多有往来。资云前年订亲,未婚妻便是冯家上二房的三姐,其父兄皆是秀才出身。照说冯家的地位是比不得资家的,但斯时资哲退隐,无心出山入仕,不愿与官宦家族联姻,再者娶妻娶贤……倒是让冯家这边高攀了。

不过,资南嘉过了年十四岁,也算是及笄之年,可以谈婚论嫁了……冯过很是敏锐的感觉师娘对自己的看重。嗯,不仅仅是因为师生情,像是“丈母娘看女婿”那种。

呃,“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冯过脑子里飘过这么一行字。搞乜野,正是中二年龄,就不能好好的呆在家中做父母的掌上宝?真是万恶的封建社会……

真不是矫情的冯小七端正思想,目不斜视,生怕引起什么误会。嗯,这等态度在丈母娘……咳,在资哲夫妇看来是谦恭守礼不逾矩,可为佳徒良婿也。

冯过没有多想,这年头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他有了大出息,即便父母再开明,怕也没太多的话语权。

收起这些有的没的,一并挨着窗向广场望去,但见一条长长的火龙正上下翻腾飞舞。

哦,是桥灯。

桥灯也属龙灯,又名“板桥灯”。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体形高大、威武雄壮,由竹篾扎成,外饰彩纸,高约一丈,长约一丈五,可同时点24支蜡烛,象征一年24个节气。嘴含龙珠,龙珠制作精巧,由36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竹篾环叠成正好100个角的球,俗称“百角球”。龙身俗称“子灯”,由灯板连接而成,每块灯板长约2m,宽约0.2m ,在距板端约30厘米处托着两个可点蜡烛的花灯,每块灯板由一人扛抬,整个桥灯可分可合。桥灯连接起来,象征龙的传人薪火相传,子孙满堂。龙尾形似横卧的S,饰有鳞片、龙爪、尾翼略翘。龙头龙尾都饰有彩旗,上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词。

灯板多由家家户户都有的板凳代替,板凳两端凿有榫眼,前后朴榫嵌。是以又名“板凳灯”,一凳为一桥,龙灯队的人丁越多桥灯越长,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桥灯玩耍花样独特,有“火绳索”、“风车纽”、“包龙头”、“包龙尾”、“小团圆”、“大团圆”、“太极八卦”等。

此时正在车灯——

数百板连接在一起的桥灯在场地上形成大小十几个包围圈,时而龙头在里龙尾在外,时而龙尾在里龙头在外,循环往复,激烈旋转。包龙头时,只要龙头在中间转个身,外圈就得绕场一周,一层比一层激烈。只见场地上,彩灯飘忽旋转,烛光时暗时明,使人眼花缭乱,分不出南北西东。

一时间群情激奋,忘情的灯迷们喊哑了嗓门,拍红了巴掌的,跳痛了双脚,状若疯癫。

“一品居”二楼的冯过一众也跟着喊叫鼓掌,资南嘉刚刚大声的喊了声,又急急地掩口噤声,悄悄的望冯过一眼。

少女情怀总是诗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