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六十四章 天王无对

鼎定河山 第六十四章 天王无对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世子殿下?

感觉就那样吧,那位明面上看似啥都没放在心里,实则……真的是啥都没放在心里。

这样的人,大概就是所谓的“寂寞如雪”。

人生,本就是寂寞,如雪,无关乎出身背景。疼,谁替?痛,谁换?空虚寂寞幸福快乐,或可分享,终究只自己一人体会。

这人……终究是孤独的。冯过如是想。

人之一生,若无值得冲动的某人某事,岂不如行尸走肉?

嗯哼,常世子如此这般,有点熟悉哦。

对了,小冯还问了春哥一句话,这很重要——

“你可以打几个?”

姓贾的想了想,亮出根食指,“呵呵”两声。

这是要打十个?

小冯眼睛一亮,正待追问,却见那根食指左右摇动着……

咦,这场面有种熟悉的味道。是了,这不是某篮球场上的名场面么,某个猜不透年龄的大叔在送出“火锅”后用摇手指的方式庆祝。当然,也可视作挑衅对手。

瞧着身高近两米的贾小春,冯过脑子里忽然掠过一个大胆的想法:莫非,春哥是穆大叔转世?中非人民友谊深厚嘛……

而后,思维发散的冯某人听贾高人云淡风轻的说:“不要打打杀杀,要和平,我不打人的。”

这13装的,给99分,减一分是怕你太骄傲。

We want peace, not war……

了解罢关于武功的相关事宜,冯过倒是谈不上有多失望。

那种飞天遁地、高来高去的高武显然是不存在的,终究是“武功再高也怕菜刀”。那世的武术冠军套路娴熟,身手敏捷,表演起来赏心悦目,但实战却未必顶用。嗯,君可见马大师否?开宗立派的不世高手,短短数十年被击倒两次,KO!

当然,也定然是有深藏不露的,高手在民间嘛。十多岁时,“冯过”练过一段时间的武技,外婆家的一位邻居,可以称作“舅舅”。讲真,他第一回见对方练功时确是被震住了——练拳时只在方丈之间翻转腾挪,为了让他看清,第一遍时一拳一脚的瞧不出啥来,第二遍时便只能看见一团身影夹杂着“呼呼”的破空声在变化。待到貌不惊人甚至有些病恹恹的“舅舅”随手抽过一条长棍时,气度瞬即大变,长棍在他手上如臂使指,棍影闪掠,根本看不清击打的方位,快到极致时发出尖厉的呼啸声……原来,影视剧中那些拟声配音并不只是为了观看效果,事实上动作只要够快便能发出那种声音来。

武功,来源于古人类之间自然搏击打斗方法的演变,由于人类生存区域空间的争夺战争,从而形成了空手的搏击方法(拳术)和器械搏击(武术器械)的技术演变。

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本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的“武术”一词。

不同于表演套路,真正的武术乃是一门杀敌技艺,讲究的是快准狠,最崇尚一击必杀,这在军队中体现的更为彻底。

两军对垒,唯有奋勇向前,娴熟的武艺可大大提升保命概率。所谓军旅营技,可是士兵“贴骨的勾当”。平时练武就是练第二反应。正所谓“人性趋利而避害,刺必挠,割必屈。技击之道,捐无益之挠屈,引有用之长直。趋利之利者,避害之害者。利虽一害避之,害虽一利趋之。其避则有道焉,是害无及而利每驭也。”

如大昌高级将领刘悟,便是“多力,好手搏,得郓州三日,则教军中壮士手搏,与魏博使者庭观之,自摇肩攘臂,离坐以助其势。”

大楚名将李存勖11岁时就跟随父亲南征北战,一生军功显赫。其癖好俳优并角抵戏,听说侍卫王门关是武术高手,就刺激他比赛拳斗,并许诺打倒自己就可以封高官。而王门关及出手,果一拳下而仆……

大昌时士兵们在将军的指挥下,会分别进行骑马、驾驶马车、角抵等训练科目。

“上御三殿,观两军、教坊、内园分朋、驴鞠、角抵,戏酣,有碎首折臂者,至一更二更方罢。”

冯过想了想,觉得“碎首”应该是肢体打击所致,那世的jfj捕俘拳类似动作是“勾踢肘击”等。折臂有可能是腿击或者摔跌受伤,也有可能是zg跤“八拿”中的拿臂或者拿肩等反关节擒拿技术。

诸如此类。

凡此种种,至少是给他浇了大半盆冷水,武侠梦是圆不成的了。

对于大部分男人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遗憾。

不过,眼前这位世子殿下大抵是不会的。

这样的人,出身尊贵,难免会生性矜贵。说不上是混吃等死,问题在于无需奋斗呀。家里有钱有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奋斗个空气么?嗯,要不先给五个亿练练手?体验体验血本无归的感觉?当然是无甚感触的,钱嘛,不就是用来花的吗,“我真不喜欢钱”?!

但剧情陡然翻转,画风突变,让人猝不及防哪。好端端的豪门浪子居然就不纨绔了,极其夸张的上演了一出回头是岸的精彩戏码。世子爷人送大号“金不换”。对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民老公”嘛。

年少多金,俊逸倜傥,权势加持,宇宙无敌超级王老五呀。人生巅峰,莫过于此。

对这种极为突兀的“浪子回头”,冯过觉得不太正常,事出反常必有妖,虽然这情节似曾相识。嗯,说的便是他自己,但“冯过”原本就是个前途可期的读书种子,是别人家的孩子,魂穿后的种种发展,诗词也好案首也罢,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即便再妖孽些,别人也只当是厚积薄发了。

但常伷显然并非如此,除非是一直装疯卖傻韬光养晦,但十几年嘞,真能低调隐忍至斯而一朝成名天下闻?玄幻小说才这么写吧。

冯过表示不信,所以他真的低声说了五个字:“天王盖地虎。”

对方瞥他一眼,大概没看清:“什么?”

冯过吸了口气,硬着头皮又说了一遍。

常伷微微蹙眉,表情有些疑惑,有些莫名其妙,哑然失笑:“对子,诗句,还是?”

冯过讷讷无言,词穷了。难道告诉对方标准答案是“宝塔镇河妖”?怎么解释?江湖切口什么的,不好糊弄哪。

好在常伷并没有刨根究底,让侍婢斟酒满杯,举杯示意同饮。饮罢,他方悠悠的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笔调灵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语浅味永,摹写逼真。区区数十字,无一用典,却绘出一副乡村夏夜淡墨画,令人如临其境,如嗅其味,属实了得。妙言至径,大道至简,自然即可,平淡是真。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七郎这文字功夫深谙其道,可佐酒可入梦,来来来,饮胜。”

冯过被这一通花式夸赞说的居然微微发赧,还是道行不够啊,还能咋样?喝呗。

好在,酒的度数不高,大抵与那世的黄酒差不多。

酒过三巡,话头渐渐多了起来,其中便有这“酒”。

冯家可以说是靠酿酒发家的,冯过的太爷爷便是远近闻名的酿酒师,酿制的“谷烧酒”嗅着香入口醇劲道足不上头,且售价不高,最为百姓欢迎,赚钱盈利那是必须的。

汉武帝时,接受了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实行了盐、铁和酒的国家垄断经营制度,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铁官,管理盐铁的生产与销售。盐专卖采取在官府的监督下由盐民生产,官府定价收购,并由官府运输和销售。铁专卖采取官府统管铁矿采掘、钢铁冶炼、铁器铸造和销售等一切环节。严禁私人铸铁煮盐。

同时,汉武帝还在天汉三年推出了“榷酒”制度。“榷酒”又叫“榷酤”,就是酒类的国家专卖制度。但汉武帝后改为征收酒税。

两汉之间的王莽时期曾经实行过榷酒制,南北朝时也偶有实行,大昌中期重开榷酒,不过榷酒的形式更加灵活,不再拘泥于官方的绝对垄断,而增加了由商人参与的环节。

秦楚时期,榷酒的形式有了更大的发展,比如,官府只垄断酒曲的生产,民间如果想要酿酒,可以向官府的曲院(曲的生产场所)购买酒曲,然后自行酿酒,所酿的酒再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费用。

国朝初实行的则是“隔槽法”——官府只提供酿酒场所,酿具,酒曲,酒户自备酿酒原料,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费用,酿酒数量不限,销售自负。

现而今,国朝放开民间酿酒,只征收酒税。

看一王朝兴衰,自酒税高低轻重处可见之矣。

西汉酒税的税率约44%——“今有醇酒一斗,直钱五十。”(《九章算术》可以看出,未征酒税前,酒价为5钱/升。因此加征酒税后,酒价至少9钱/升,税率约44%。

东汉桓帝时,酒价为20钱/升,酒税自是水涨船高,羊毛出在羊身上。

大昌时,根据《旧昌书·食货志》推断,未征酒税前的酒价约15文/升,后面很长一段时间的酒价为30文/升,因此推算唐朝中后期的酒税的税率为50%。

大定立国之初,官府从起始环节控制酿酒,而且收取高额的费用,起初1石米交钱30贯、头子钱22贯,后来略有减少。而自英宗始,酒曲税的税率为2%,非常低的税率。

以信州府为例,“本府自……酒醋岁课钞106,080贯。经历年久,中有新开酒醋之店,分毫无税。”

总而言之,酒税是羊毛,财政承压时剪一剪。如果说食盐专卖是“国民所急而税之”,那么酒的专卖则是“国民所靡而税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