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六十六章 惊天秘闻

鼎定河山 第六十六章 惊天秘闻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所谓“常平仓”,乃是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汉宣帝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有贱到一石五钱的,“农人少利”。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把平准法着重施之于粮食的收贮,在一些地区设立了粮仓,收购价格过低的粮食入官,以“利百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定仁宗景德三年后,除沿边州郡外,全国先后普遍设置常平仓——各州按人口多少,量留上供钱一二万贯至二三千贯为籴本,每岁夏秋谷贱,增市价三五文收籴,遇谷贵则减价出粜所减不得低于本钱。若三年以上未经出粜,即回充粮廪,易以新粮。

景德以后,由于常平积有余而三司兵食不足,常平钱谷经常被挪移助充军费。

明宗熙宁二年,首辅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常平仓法遂为青苗法取代,其所积钱谷一千五百万贯石(包括广惠仓所积)亦充作青苗钱本,每岁夏秋未熟前贷放,收成后随两税偿还,出息各二分。七年,改为一半散钱取息,而一年只收散青苗钱本一次,一半减价出粜。

“熙宁九年时,各地常平钱物见在数增至三千七百三十九万余贯石匹两等……”常伷面无表情的说着一个个数字:“去年,诸布政司常平、义仓所积,计有米三百五十七万九千石,钱二百八十七万一千贯……”

他随口问道:“你猜有其中有多少虚数?”

冯过摇了摇头,这种官方内幕他如何知晓。

常伷翘着二郎腿,一抖一抖的:“信州帐籍所载为九万三千石,上报之数为六万八千石,复经盘量只有一万二千九百石。”

冯过“啊”了声,这些冰冷的数字真吓着他了。这些个硕鼠(蛀虫)竟然胆大如斯,就不怕掉脑袋,还是背靠大树有恃无恐?

吃空饷他是听说过的,大昌时期一直实行的府兵制到了中期已经名存实亡,不得不改为了募兵制,士卒载于军籍并由朝廷按册支付军饷、供给,由此给统兵将领打开了虚报兵额、冒领军饷物资的方便之门,军队“吃空饷”现象也就十分普遍。

大诗人白乐天形容当时军队“吃空饷”的乱象时说:天下各地统兵之将,无不捏浮报军籍以冒领粮饷,按实核计,真正实存的兵数不到十之六七,如果出现战死、逃亡情况,则十年之内实际兵数又将减少十之二三。全**队“有籍无人”的比例竟然已达到了一半以上,足见其时“吃空饷”问题之严重。

本朝开国之初军队“吃空饷”的问题就已经极为严重。

例如,定仁宗时期的中央禁军,按照正常编制,应该是以马军四百、步军五百为一指挥,但是“额存而兵阙”、不满编的情况比比皆是,大多数指挥仅有马军数十骑、步军也不过二百余,虚报兵额超过半数。一直困扰大定始终的“三冗”之弊中,因“吃空饷”而起的就有“冗兵”、“冗费”两项,三占其二。“吃空饷”泛滥,军队虚空,最终也导致了大定国防虚弱不堪。

但这虚报国家储备粮食、欺上瞒下倒卖以备不时之需救灾粮的行径也太过恶劣了吧,一旦真要动用仓粮,怎么办?

好在信州富庶,百姓家中应有存粮的……吧?而且老天爷待这方水土不薄,风调雨顺的,当不致出现什么大灾大难的……吧。

冯过心里有些发虚,靠老天爷的恩赐赏饭吃,终究并非正道。

但常伷与他说这些作甚?

常伷淡淡的说:“江西地沃多粮,必会援解北方缺粮困局,或十万石或百万石,想来数额不会少。”

此事确有可能。

在那个时空的某连续灾害年,首辅视察江西时,敬当地布政使说:“咱们干一杯,外调粮食要增加一亿斤,这样咱们连干三杯,就增加三亿斤,你看好不好?”

布政使犹豫不决,江西布政司每年本来就要外调12亿斤粮食给国家,如果再增加三亿的确有些困难,但首辅大人补充到:“我们江西老表的储备粮很高,增加三亿的确有些困难,还还是可以增加的。”

一杯酒价值一亿斤粮食,可谓是有史以来最贵的酒,但不正也说明江西是全国产粮大省和粮源净调出省么?

信州山清水秀,田地肥沃,一年两季水稻一季油菜,但凡勤劳些的农民,家中都会有存粮,要应付歉收年确是不难,但从常伷正儿八经的提及,此事定必不会简单。

只听世子爷慢悠悠地说道:“南粮北调是必然,各地常平仓却有诸多猫腻,难免要秋后算账,至于砍了谁的大好头颅,爱谁谁……”

冯过一怔,对方话中有话呀,是在传达什么信息呢?

常平仓的粮食十仅存一,粮食去哪了?当然是被倒卖了,问题是卖给谁,谁需要大量粮食,囤积起来作何用途……啊,酒是粮**……酒是粮食酿的……谷烧……六叔冯去疾……

冯过差点吓出了一身冷汗,倒卖粮食本就会被政府打击,就是怕商人采用“囤积居奇”的方式主导市场价格,更何况是常平仓里的官粮?这可是大罪,一旦事发必会重判,少不得要连累家族。六叔商业天赋不错,却也染上了一味逐利的商人劣性,还真有可能贪图大利而吃下这单粮食。若是在风平浪静时倒也罢了,想来这样的阴私勾当不会是个例,无非是趁出新粮时粮价低时补仓,赚的便是其中的差价。但这本就是挖国朝墙角的勾当,一旦发现便是重罪……比如要调用常平仓的粮食去赈济灾区……感激的看看常伷,冯过没有多说什么,大恩不言谢,有机会回报就是。但对方贵为世子,何以对自己另眼相看?异性之间有一见钟情之说,同性之间那是攻受……啊呸,这念头有毒,抹去。

常伷悠悠的说,大抵也是有解释的意思:“我不学无术惯了,最不喜读书,偏生羡慕尊敬书读的多人……”

嗯,了解,人总是羡慕那些懂自己所不懂的人,甚至打心底里礼让三分。

“想来是我身份之故,倒有不少文人儒士降尊纡贵与我结交。”常伷笑了笑,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那几个清客的脸色有些苍白,道:“我倒也不怕别人说我是假斯文扮文化人,道貌岸然挨不着边,顶多也就是个附庸风雅,不是什么坏事……衣冠禽兽,权倾朝野,当为世人梦寐所求……”

冯过愣了愣,省悟对方口中的“衣冠禽兽”并非贬义。这个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时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衣冠禽兽”指这两种身份官员的服饰,乃是一个赞美词。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乡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的地位非常高,能做朝廷命官,成为统治阶级,那地位自然就更高了。“衣冠禽兽”这个成语,一是用来形容别人做了朝廷官员,非常有出息的意思。哪怕只是一个**品的芝麻小官,也是非常令人艳羡的一件事情。

不过,常伷身为朝阳王世子,穿着的可是四爪金龙服,还会羡慕那些飞禽走兽?谁知道呢,终归没必要故作矫情。

“与文人相交,除了往脸上贴金,且能淡泊心志。当然,我说的是那些真正的文人,譬如陈文蔚,譬如资既明,譬如费子充,辛幼安嘛,文武双全,但却是以武夫自居多些的……”常伷说了几个人名,与冯过或多或少都有关联:“当年他率五十骑突袭五万燕营,真有大汉霍去病封郎居胥之勇,可为我辈楷模。”

冯过深以为然。这个时空的辛弃疾在文坛不算“顶流”,武功方面却是一揽众山小的。

民间有“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之传说,官方也有载录曰:

“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燕营,安国方与燕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燕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斯时,叛徒张安国和邵进杀了耿京投敌,却被辛弃疾活捉了回去。虽说没有50对5万那么夸张,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辛弃疾的确是在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率部突袭了燕营,并且率领大部分人全身而退的。以骑兵为主,行动迅速,打对手一个错手不及,最终功成身退,确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冯过忽然有些明白常伷为何会给自己透露机密消息了,大概就是因为他既是资哲的爱徒,又是辛弃疾的忘年交,与费宏、陈文蔚这等信州文坛大佬又有往来,常伷算是间接给了这几位情面。

又或许,常世子还真的是欣赏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