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六十八章 林籁泉韵

鼎定河山 第六十八章 林籁泉韵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她穿着鹅黄色柿蒂纹刻丝短衫,绿色深深浅浅的月华裙,风吹即如涟漪波动,用了鎏金摇步摇簪发,耳垂上戴着玉兔坠儿,脸上蒙了薄纱巾,隐约可见秀丽绝美的容貌。

对着台下观众微微一福,缓缓在玫瑰椅坐下,她将怀中琵琶轻轻调整好,静静的等台下的声音慢慢消褪。

自她款步上台那一刻起,掌声尖叫声便不曾停歇过,更不乏站起来声嘶力竭呐喊的面红耳赤的观众。

这才是当红明星应有的待遇啊,冯过咋舌不已,这场面实在太热烈了些吧,原来粉丝追星是不分时空的,大牌露面,万人空巷并不夸张。

一刻钟后,嘈杂声终于散去。

台上丽人手臂微扬,露出纤细白皙的玉指,抚上琴面,凝思,琴声陡然响起。开始的音律并不算流畅,谈不上悦耳婉转,而是直来直去的暴风与烈日,西北边陲的黄沙灼痛了人的心。跟着乐句行进,渐渐有了泉水,有了绿洲,阳光在水波和叶面上跳跃,像小小的碎银在唱歌。铮琮的音符穿过绿杨的烟雾,走到了美丽的边城。

铮铮琴声中,丽人的吟唱声传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歌声并不高亢,却极富穿透力如翠鸟啼水,如黄莺吟鸣,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令人叫绝。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琵琶声渐渐急促了起来,随着手指的拨动丰富着内容,如骤雨突袭,如莺语花底,如泉流冰下,嘈嘈切切,叫人屏气凝神,不敢转目私语。

《琵琶行》这首长篇叙事诗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婉折周详,有意到笔随之妙,篇中句亦警拔。音节靡靡,是其一生短处,非独是诗而已。

要弹唱这首六百一十二言长诗,不仅需要高超的琴技,更需歌者一心二用,否则连歌(诗)词(句)都会记不住。

冯过自是相信董小宛的实(能)力,也希望这首在诗坛有一席之地的叙事诗能在这个时空大放异彩。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他认为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

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诗魔”和“诗王”之称,白乐天实至名归。

而诗歌诗歌,原本就是唱出来的。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就是说古时候葛天氏的音乐,就是三人拖着牛尾巴,扭扭臀弹弹腿唱着八阕歌,以此来向上天行贿。

后来的《诗经》更是和乐的关系密切,诗三百皆有曲调,正所谓”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意思就是说《诗经》里的每一首诗都可以用乐器演奏、歌唱和跳舞。

这个时空的大昌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在昌代近体诗形成,歌唱的成分减少专为书面化。而在古诗中仍有乐府诗和歌行体,诗歌依旧和音乐有联系。事实上大昌的诗歌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伶人传唱传播的。

词调音乐则是秦楚最具时代特色的音乐载体,主要由两种形式:一是依旧曲调填词,一是自度曲(创作新曲调)。

散曲正是大定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是比较相近的,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

总而言之,所谓诗词歌赋,皆而咏而唱之。

至于这个时空的白乐天,却非那个“诗王”了,虽也作诗,但在诗坛的地位并不高,反而是在仕途的成就斐然,左赞善大夫(正五品上)、忠州刺史(正四品下)、上柱国(正二品)、太子宾客(正三品)、河南尹(从三品)、太子少傅(从二品)、刑部尚书(正三品)……其死后,昌宣宗还亲自写诗哀悼,并赠尚书右仆射(从二品)官职。冯过抛出这首《琵琶行》,原还想着可借名“白香山”,算是“还君明珠”,但纯属多此一举,还安安静静的做个文字搬运工得了。

至于董小宛的唱功与琴技,他更是放心的很,毕竟见过她的表演,“专业能力”强大的令人惊叹折服,演绎《琵琶行》应该问题不大。

果然,她没让他失望,甚至远超期望。

歌声与琴声完美契合,在**处高亢激昂,似要冲破天际,尤其唱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一句时,最后一个音陡然再拔高一个八度,听者浑身毛孔舒张,鸡皮疙瘩尽起。

“海豚音哪……”冯过喃喃叹息。

那个时空,歌唱技巧成熟丰富到了极致,低音高音,转音颤音,只要娴熟掌握了技术,便是一名合格的乐者。而作为人类发声音阶的上限的海豚音,因为听着非常冰冷空灵、虚无缥缈、类似于海豚的声音而得名,乃是歌唱的天花板,是绝大多数歌者所无法掌握的。

董小宛这种唱腔可与海豚音媲美,却又有所不同,在冯过听来,皆是听觉盛宴,无有高下之分,春兰秋菊,各擅胜场。

场下不乏身具文采的儒士,琴技歌声不提,歌词也是他们注意之处。

弹唱诗词,往往会反复吟唱某一句,可谓一唱三叹,又称“阳关三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另有一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如是“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所以“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重复三次。

这也是因为诗词篇幅不长,多为数十字,一遍唱罢太过单薄,反复吟唱可使情绪递进继而饱满内容。

董小宛的这首琵琶曲听了两句就知道是首篇幅较长的叙事诗,虽然诗词不以篇幅取胜,但长诗却是不易写好。

长诗是指一首之中包含八行或以上的诗统,如《孔雀东南飞》、《赠白马王彪》、《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动辄数百言甚至上千言。但自昌以降,长诗渐渐无人再写,吃力不讨好呗,文字功力以精练为佳,短小精悍嘛。

而董小宛所唱此曲却亦是深见文字功底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云云,这是和而淫。至“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这是淡而伤。

这一段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而且,琵琶声随着旋律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视觉形象的冷涩则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积聚幻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才到**,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

乐器,歌声,词,三者彼此交融,相辅相成,听者已是如痴如醉,歌者则是端坐不动,所展现出的技艺令人惊叹。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最后一句复唱三遍,乐声渐歇,如倦鸟归林。

冯过暗叹:要不要这么猛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