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七十二章 粉墨登场

鼎定河山 第七十二章 粉墨登场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一块醒木上下分,上至君王下至臣。

君王一块辖文武,文武一块管黎民。

圣人一块传儒教,天师一块惊鬼神。

僧家一块说佛法,道家一块劝玄门。

一块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劝世人。

湖海朋友不供我,如要有艺论家门。”

唱罢定场诗,又是一声醒木声。

醒木共分十三种,第一块名龙胆,皇帝君主所用。第二块名凤霞,皇后所用。第三块名运筹,丞相所用。第四块名虎威,元帅所用。第五块名惊堂,知县所用。第六块名醒误,教师所用。第七块名醒目(木),说评书人所用。第八块名唤公,当铺所用。第九块名审慎,药铺所用。第十块名茯苓,糕干铺所用。第十一块名慎沉,医家所用。第十二块名如意,戏界所用。第十三块名镇静,客店所用。十三块之外,另有驱邪,僧道所用。

舞台上灯光渐亮,却只照亮一处,但见一人一桌一椅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在……说书。

说书吔,在青楼里说书,竟有此骚操作?观众们表示有点懵,这是要做哪样?就算是说书也上一位女先生呀,我们要看应素白,要小姐姐不要老腊肉……起哄呗,将这说书老头轰下台去。

大昌时,民问出现了一种称作“说话的”曲艺,说的有《全相平话三国志》、《醉翁谈录》等故事。晚昌诗人李商隐有《骄儿》一诗写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吃。”说明当时喜欢说话这门曲艺的百姓是非常多的。说书人又叫搏君人,目的是为了搏君一笑,最喜欢讲述古代故事,百说不厌。

本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本朝承平近百年,人民安康幸福。在这些条件下各种民间娱乐表演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逐渐繁盛,这其中便包括“说书”。

大儒苏志瞻在《东坡志林》中记载道:“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即快。”孟原老则在《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中记载道“霍四究,说三分”。说三分就是讲三国故事,东京开封城说书艺人霍四究就是以说三国故事而闻名。

说书表演的历史故事节目,并不是完全依据史实,而是大胆演艺,任意戏说,完全图动听,以吸引观众。时人在《白獭髓》曰:“有三市井人好谈今古,谓戚彦、樊屠、尹昌也。戚彦乃快行,樊屠乃市肉,尹昌乃佣书。有无名人赋诗曰:‘戚快樊屠尹彦时,三人共坐说兵机,欲问此书出何典,昔时曾看王与之。’”原注曰:“‘与之’,乃说书史人。”足见着名说书人,影响巨大。当时许多市井之人把,说书家的演艺戏说创作出来的节目故事,都当成了真实的历史。

临安城还有说书家们所成立的会社,名叫“雄辩社”,其中有史蕙英、陆妙慧、陈郎妇、妙静、雍燕、张小娘子、宋小娘子、陈氏、枣儿等有名的女说书人。

在这“琼台”,花魁大赛哪,就算要说书,好歹也请史蕙英陆妙慧那等大咖登台呀,罗桥甘、吉阳冯,不是财大气粗的吗,舍不得出大价钱哪,大大的差评。

台上说书人丝毫不为所动,声情并茂地往下说着:

“话说西湖景致,山水鲜明。晋朝咸和年间,山水大发,汹涌流入西门。忽然水内有牛一头见浑身金色。后水退,其牛随行至北山,不知去向……”

咦,说的好像有点意思哦。

说书人必须具备四项伎艺,曰得词,念得诗,说得话,使得砌。正所谓是:“只凭三寸舌,褒贬是非;略咽万余言,讲论今古。说收拾寻常有百万套,谈话头动辄是数千回。”

说书说书,若是开段不能吸引听众便已失败,成名的说书人便有在最短时间内将听众带入故事的本事。当然,更为重要的说的故事足够精彩。

话本因内容题材有别,大致可分为小说、讲史、讲经、合生四家,又细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八类。情节正式开展之前,即说书人开讲之前,先有一段“入话”,或用诗词,或讲一个与正文内容相类似甚至恰恰性质相反的小事件,借以自然过渡到正文。

台上这位“入话”的是灵怪情节,正骚中了听众的痒处,倒是将起哄声压低了不少。

冯过“写”的“白蛇传”以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蓝本,结合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情节,增减添删,原文的如林和靖及苏东坡的相关故事自是有所规避,多少是有阵亡脑细胞的。

“……单说那子弟,姓甚名谁?遇着甚般样的妇人?惹出甚般样事?有诗为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啪”,醒木又一次敲下。

不知何时起哄声已然消失,观众们坐直了身子向台上的说书人行着注目礼。“入讲”开端的金牛、白猿、番僧,说明讲的是志怪故事。末了,又带出“俊俏后生”与“两个妇人”,又“花街柳巷”、“风流话本”云云,更是引来会意的微笑。

这就对了嘛,既有异怪神话又有风流韵事,这才符合青楼的气质。

更妙的是,在说到“山水汹涌”时,台上真的有相应的声音传出;说到番僧时,便有一个蹩脚的声音说着中原官话;又有牛哞猿啼,活灵活现,异常逼真。

懂行的观众暗暗点头,这说隔壁戏的是个行家。

所谓“隔壁戏”,便是口技,表演者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如飞禽猛兽,风雨雷电等等,令听者身临其境。嗯,“鸡鸣狗盗”其实就是口技集大成者的代表作。

而台下坐着的文人则被那首诗给震住了,是新诗啊。关键点是,据说话本是冯七郎写的,那这诗也是他的手笔……这,好有挫败感哪。

甘诚的感触倒是不大,好友才高八斗,他不也跟着沾光?反正他早就认命了,老老实实的做个捧哏呗:“小七呀,你这首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读来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而且全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话说甘公子也是秀才,虽然心思没过多放在经史子集上,但鉴赏力是不差的,吧啦吧啦说了一大通,都是些夸赞溢美之词。

末了,他还感叹道:“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故见牧童而同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

看看,之乎者也都出来了,就不能好好说话吗?

冯过全盘收下了这番赞词,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而且,在那个时空,因为此诗广为传唱,“杏花村”便成了酒家的代名词,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他又记起一事,随口说道:“此诗尚可变体,如用《南乡子》令可为——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不远杏花村。或可变为新式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诸如此类,大致还能变体为三言、四言、五言诗。”

这番操作让甘诚抚额长叹:“佛祖啊,快快收了这妖孽吧。”

便是董小宛主婢也是美目滢滢,频频望向冯过。呃,别瞎想,人家只是单纯的尊重才华。

说话间,舞台上有了变化,说书人带着家伙什儿悄悄的下台,深藏功与名,灯光亮了起来,将舞台照亮如白昼。

观众们注意到舞台上多了些布景,两排屏风相对而列,上绘街巷景致。

“巷口”处是一家名叫“李氏生药店”的“店铺”,一个眉清目秀的后生独坐叹息,旁白的声音响了起来,大致是说:杭州临安府过军桥黑珠巷内,有一个宦家,姓李,名仁。见做南廊阁子库募事官,又与邵太尉管钱粮。家中妻子有一个兄弟许宣,排行小乙。他爹曾开生药店,自幼父母双亡,却在表叔李将仕家生药铺做主管,年方二十二岁。那生药店开在官巷口……这后生便是许宣。

旁白声罢,只见一个和尚来到门首,打个问讯,道:“贫僧是保叔塔寺内僧,前日已送馒头并卷子在宅上。今清明节近,追修祖宗,望小乙官到寺烧香,勿误。”

许宣道:“小子准来。”

灯光黯淡下来(表示入夜了),许宣至晚归姐夫家去。原来许宣无有老小,只在姐姐家住。当晚与姐姐说:“今日保叔塔和尚来请烧絪子,明日要荐祖宗,走一遭了来。”次日早起买了纸马、蜡烛、经幡、钱垛一应等项,吃了饭,换了新鞋袜;衣服,把絪子、钱马使条袱子包了,径到官巷口李将仕家来。李将仕见,问许宣何处去,许宣道:“我今日要去保叔塔烧絪子,追荐祖宗,乞叔叔容暇一日。”李将仕道:“你去便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