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七十四章 温柔一刀

鼎定河山 第七十四章 温柔一刀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如若说元宵夜的“白蛇传”首演是惊艳登场的话,就像高手对决刺出凌厉一枪,那么次日便可用“温柔一刀”形容。

“温柔”二字,皆落在了应素白身上。

事后反推回去,其实首场演出固然有诸多需要改进的细节,但总体效果并不错,重点在于这种表演形式完全是首创,新颖的唱作演让一干观众看的有些发懵,乃至于不少人忘了打赏。

是的,当时虽然有人带头打赏17只花篮,“唤醒”了一众土豪慷慨出手,但真正的打赏人数并不多,最后统计的花篮数是168只。

168,“一路发”,数字很讨彩,也大大好过前一日的成绩,但足足少了董小宛100只,距冯倩倩的232只亦有不小的差距。

但这并不代表“白蛇传”受欢迎度不够,或者说并不是应素白表现的不够好,事实刚刚相反。之所以造成这种观状,是因为“新”。人接受新鲜事物总得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就如情绪酝酿,待到饱和度足够了,自然会爆发。

“白蛇传”受不受欢迎呢?这从《信江杂志报》的报道可见一斑。报道称,“琼台”新推出的舞台剧以大昌传奇《白蛇记》为蓝本,结合说唱舞乐多种方式讲述了一个不同于民间传说的白娘子传奇……公正客观的陈述事实,其中对应素白的表演大加赞赏,称其舞台表现力突出,表演功底扎实,另类黄梅戏唱腔惊艳中又温柔似水,令人沉醉其中。另外,虽然节目仍有瑕疵,但蕴藏无限潜力,有大爆的可能性。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值得期待。

是的,报道用了“另类黄梅戏”这个词,很另类。在冯过看来,莫若用“新黄梅调”更好些。

“楚人善歌”,黄梅县乃歌乡,县北部的紫云山、垅坪山、多云山等地自古就盛产茶叶,每当茶收季节,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上山采茶,为调节气氛,解除疲劳,遂以唱和为快为乐,他们唱的形式不拘、内容不限,由于是边采茶边唱歌,如是人们称为“采茶歌”。

“采茶歌”又自然地与黄梅的山歌、樵歌、渔歌、船歌、灯歌、硪歌等民间小调融合汇通,形成了质朴清新、甜丽流畅,带有黄梅泥土芬芳的独特风格的一种地方小戏——“黄梅采茶戏”。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采茶调传入毗邻的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

“黄梅戏”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门上个阶段,到而今已成为相当成熟的曲种,

至少在江西,黄梅戏受众面极广,秦楼楚馆、勾栏瓦肆皆有演出,观者甚众。

可“琼台”推出的“白蛇传”明显不同于传统的黄梅戏,而是舞台剧,唱只占了约四成的比例,更多的是“说”与“演”。这种形式的表演于时下人而言就好像那个时空的八十年代初,整个村子的男女老少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一台15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目不转睛的观看电视节目,新奇,震憾。

再说说“白蛇传”这出戏,大致是起源于大昌时期的志异故事,有洛阳巨蛇事件、鹤壁白蛇闹许仙、济源白蟒事件等几个版本的传说,在茶馆讲说的则有《白蛇记》、《李黄》、《双鱼扇坠》、《西湖三塔记》、《真腊风土记》等诸多话本。关于白蛇的传说形形色色,各有受众,彼此间却并无关联。

应素白推出“白蛇传”是要一统江湖、唯我独尊?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已有了些微苗头。毕竟,有“琼台”这个平台,又适逢评花榜大会,且有她这位正当红头牌,天时地利人和皆在,万事皆有可能。

总之,“白蛇传”首日的第一出戏——“篷船借伞”是成功的,成功的引发了话题量。

而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冯过并没有太过去关心这些,乐呵呵的做个吃瓜群众,谁得花魁都与他无关……哦,多少是有关系的,毕竟冯家占了“琼台”五成例呢。但好像董小宛夺魁的几率高些,拿一台戏对阵一曲歌,一群对一个,应素白即便赢了也胜之不武吧。不过,啦啦啦那啥的,大概真正的当事人并不在意花魁最终归属,除了冯倩倩。

倒是据《信江杂志报》第八版“花边新闻”披露,资家大公子资云对冯倩倩存有异样心思,将她视为禁脔,不惜拿资家的牌面为佳人站台助威,与费家一道力推,目前来看冯倩倩势头不错,力压应素白,只稍逊于董小宛。上饶茶亭资家与铅山河口费家乃是信州官宦世家,向来以清正中和持家,朝野皆负名望,若是登高一呼,定能应者云集。不过,固然文人风流是雅事,但也不能为一青楼女子强出头。这种事,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还真不好摆上台面大张旗鼓的明说。

再者,资云也好,费懋贤也罢,并无官身,只算是官二代,即便是不看僧面看佛面,助拳的力度也是有限的。好在,这两家交往的皆是儒林名士,手持荐书的大有人在,一份荐书在手,三千白银我有。

啧啧,先生一世英名即将毁于一旦哪,自己这位师兄端的是年少风流,明明有美眷在家,还惦念着要蓄养青楼美妾,红粉骷髅这个词了解一下?还要不要参加乡试了?

冯小七很是鄙夷地暗自嘀咕,似乎是在担忧资云“误入歧途”。

他的这份小心思可没躲过甘诚的火眼金睛,换来的是一通义正辞、痛心疾首严的“叱训”:你还有本事取笑别人,自己怎样心里没点下数么?简直是……恬不知耻啊。你自己说说看,这头给董小宛又是写词又是谈心的,那头又给应素白写话本提意见排演,这是作甚?脚踏两条船吗?还是表演“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有辱斯文,斯文扫地哪。更气人的是,小应子十三日就邀请了你一个人去看她的排练,竟然忘了我,真是……

对于甘诚语无伦次的指责,冯过表示敬谢不敏,这都哪跟哪啊,英俊潇洒是我的错咯?“琼台”是我们两家共有的产业,要摒弃前嫌……啊呸,让你给带跑偏了,何“嫌”之有,是得精诚合作、同心同德、集思广益的将事业做强做大。应素白红了,楼子赚钱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何乐而不为呢?

互损一番后,冯过忽然记起一事,便是昨日困扰着他有关于甘诚的“未解之谜”,确切地说,是与甘家有关。

粮食。

昨日,常伷惊爆内幕,说了南调北调、常平仓猫腻等事,拐着弯送人情。

世子爷自是不会无的放矢的,这里头多半牵扯到了冯家。

“吉阳谷烧酒”占据市场七成份额,所用粮食稻谷绝对是超大数量。冯家乃上饶大家族,名下田地千顷,所产稻谷尽数用于酿酒亦有不小缺口,少不得要在外收购。这期间若是常平司的“蠹虫”(仓鼠)找上门来,六叔冯去疾能拒绝得了?且不论价格高低,常平司的那些人可是轻易能得罪得?

提举常凡司,举凡常平仓、义仓等仓储籴粜、赈济,与免役、坊场等新法皆归其管辖,也同样与转运司、提点刑狱司都具有监察官员的资格。

你说他们职权不高吧,偏生捏着农民命脉,像冯家这种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家族还真不敢拂了常平司官员的面子,随便丢两只小鞋过来,就问你还走不走了道?

冯去疾有商业头脑,也有足够的魄力,但能不能抵住威逼利诱?

冯过想着得找六叔好生聊聊这回事,若真陷足其中,一定得趁早脱身,即便是连本带利亏损严重也在所不惜,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而罗桥甘氏家大业大,酿酒、粮庄占的份额都不算小。以甘炳炎那尿性及与冯家的密切关系,若是冯去疾上了船,他会站在岸上观望?

贩卖常平仓屯粮绝非可大可小的事,嫌刽子手的刀磨的不够锋利么?一旦彻查,抄家问斩是少不得了,诛连九族也非不可能。

冯家与甘家真乃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

但从昨日到今天,冯过都没见过冯去疾的面,又不想在冯居庸面前提及以免他担忧。而甘家那边,六叔一旦收到风声,自会处理。

这个元宵节,此次花魁大赛,方是信州府最受关注的盛事,好歹家别破坏大家伙的好心情。

耽搁几天,大抵也误不了什么事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