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下堂 > 第2章 小年快乐(最近居家办公了 有空好好补了!!)

下堂 第2章 小年快乐(最近居家办公了 有空好好补了!!)

作者:范麟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6-07 11:02:04 来源:书海阁

东京城,北宋嘉佀四年的年初一,夜幕如锦,星河灿烂。寂静的夜空下,东京城中的喧嚣与白日里的繁忙截然不同,随着元日的结束,节日的余韵仍旧弥漫在每个角落。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夜晚,一行四人轻声步入了东京城的街头,他们是从远方赶来,寻找住宿之所。 男主角孙凉,一个年纪轻轻却眼神坚定的少年武者,正是这行人中的最年轻者。他十五岁那年被师父月夜叉收入门下,此刻随师出游,心中既充满期待又紧张不已。月夜叉不仅是他们的师父,更是江湖中人敬畏的武林高手,隐居江湖多年,此次出行,自有其目的。 大师兄阮大,三十岁上下,一身黑衣,眼神锐利,他是师门中的长兄,武艺高强,多年跟随师父,经历了不少风雨血斗。二师兄张十,二十七八岁,性格豁达,好酒好歌,是师门中的调节剂,常常以幽默化解紧张气氛。 四人在东京城漫无目的地游荡,寻找住处时,偶然遇到了洪信家的下人外出采买归来。在月夜叉的提议下,他们决定前往洪信家中求宿一晚。洪信,东京城殿前太尉,乃是武林中人,也是朝廷官员,以武功和仁义闻名,对江湖义士常怀怀抱。 洪家大宅,座落在东京城的一处宁静之地,远离市井的喧嚣。月黑风高之夜,四人来到洪家门前,经过一番禀报,终得进入。 洪信闻得月夜叉携门下三徒弟来访,虽已深夜,亦是亲自出来迎接。洪信中年风度,一脸的威严和亲和力,令人不由得生出敬意。 洪信的女儿洪絮,十五岁,自小受父亲熏陶,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有过人的武艺。可爱的面容,灵动的双眼,使她看起来既聪明又美丽。孙凉一见到洪絮,心中便掀起了阵阵微澜。 洪信安排四人下榻,并亲自邀请月夜叉等人共进晚宴。酒过三巡,食过五味,月夜叉与洪信谈起江湖往事,其中包含了许多孙凉他们年纪轻轻听来都感到惊心动魄的故事。 席间,洪絮偶尔投来好奇的目光,孙凉与她对视时,总是心跳加速,不自觉地低下了头。席散后,洪絮主动提出要带孙凉他们游览洪家的后花园。在漫步月色下的花园中,洪絮与孙凉有了更多的交流。孙凉在洪絮面前,尽量表现出自己成熟稳重的一面,但内心的澎湃却是掩饰不了的。 次日清晨,东京城依旧喧嚣。四人在洪家稍作停留后就要启程。在告别的瞬间,洪絮拉住了孙凉的手,低声说:“江湖险恶,你要多加小心。”这句简单的话,如同春风化雨,温暖了孙凉的心。 离开洪家后,孙凉心中满是不舍与期许,但更多的还是对未来的种种好奇与期待。月夜叉带着三个弟子,踏上了新一程的旅途。 这一次的旅行,对孙凉来说,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行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命运已经与江湖这个庞大世界紧紧相连。而他,也必将在将来的日子里,在武林这片翻云覆雨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1/结束]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于大乘经典,深生珍重,发不思议心,欲读欲诵。纵遇明师教视令熟,旋得旋忘,动经年月,不能读诵。是善男子等,有宿业障,未得消除,故于大乘经典,无读诵性。如是之人,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像,具以本心恭敬陈白,更以香华、衣服、饮食、一切玩具,供养菩萨。以净水一盏,经一日一夜安菩萨前,然后合掌请服,回首向南。临入口时,至心郑重,服水既毕,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语,及诸杀害,一七日或三七日。是善男子善女人,于睡梦中,具见地藏菩萨现无边身,于是人处,授灌顶水。其人梦觉,即获聪明,应是经典,一历耳根,即当永记,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于睡梦中,悉皆安乐。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过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经险道。是人先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所过土地,鬼神卫护,行住坐卧,永保安乐。乃至逢于虎狼狮子,一切毒害,不能损之。

佛告观世音菩萨: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若说于诸众生见闻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说不能尽。是故观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经,令娑婆世界众生,百千万劫永受安乐。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

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

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

至心皈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

少失父母恩爱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诸亲,生长以来皆不识。

或塑或画大士身,悲恋瞻礼不暂舍。

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萨当现无边体。

示其眷属所生界,纵堕恶趣寻出离。

若能不退是初心,即获摩顶受圣记。

欲修无上菩提者,乃至出离三界苦。

是人既发大悲心,先当瞻礼大士像。

一切诸愿速成就,永无业障能遮止。

有人发心念经典,欲度群迷超彼岸。

虽立是愿不思议,旋读旋忘多废失。

斯人有业障惑故,于大乘经不能记。

供养地藏以香华,衣服饮食诸玩具。

以净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

发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语。

三七日内勿杀害,至心思念大士名。

即于梦中见无边,觉来便得利根耳。

应是经教历耳闻,千万生中永不忘。

以是大士不思议,能使斯人获此慧。

贫穷众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属离。

睡梦之中悉不安,求者乖违无称遂。

至心瞻礼地藏像,一切恶事皆消灭。

至于梦中尽得安,衣食丰饶神鬼护。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恶禽兽及恶人。

恶神恶鬼并恶风,一切诸难诸苦恼。

但当瞻礼及供养,地藏菩萨大士像。

如是山林大海中,应是诸恶皆消灭。

观音至心听吾说,地藏无尽不思议。

百千万劫说不周,广宣大士如是力。

地藏名字若人闻,乃至见像瞻礼者。

香华衣服饮食奉,供养百千受妙乐。

若能以此回法界,毕竟成佛超生死。

是故观音汝当知,普告恒沙诸国土。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尔时世尊举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议、汝之慈悲不可思议、汝之智慧不可思议、汝之辩才不可思议,正使十方诸佛赞叹宣说汝之不思议事,千万劫中不能得尽。

地藏地藏,记吾今日在忉利天中,于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菩萨,天龙八部,大会之中,再以人天诸众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嘱于汝。无令是诸众生,堕恶趣中,一日一夜,何况更落五无间及阿鼻地狱,动经千万亿劫,无有出期。

地藏,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万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众,付嘱于汝。未来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一毛一尘,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勿令退失。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天若人,随业报应,落在恶趣。临堕趣中,或至门首,是诸众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是诸众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于是人所,现无边身,为碎地狱,遣令生天,受胜妙乐。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现在未来天人众,吾今殷勤付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名虚空藏,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闻于如来赞叹地藏菩萨,威神势力,不可思议。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龙,闻此经典及地藏名字,或瞻礼形像,得几种福利,唯愿世尊,为未来现在一切众等,略而说之。

佛告虚空藏菩萨: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说之。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

一者、天龙护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圣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丰足;六者、疾疫不临;七者、离水火灾;八者、无盗贼厄;九者、人见钦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转男身;十二者、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从;十八者、眷属欢乐;十九者、诸横消灭;二十者、业道永除;二十一者、去处尽通;二十二者、夜梦安乐;二十三者、先亡离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诸圣赞叹;二十六者、聪明利根;二十七者、饶慈愍心;二十八者、毕竟成佛。

复次虚空藏菩萨:若现在未来,天龙鬼神,闻地藏名,礼地藏形,或闻地藏本愿事行,赞叹瞻礼,得七种利益:一者、速超圣地;二者、恶业消灭;三者、诸佛护临;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长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毕竟成佛。

尔时,十方一切诸来,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如来,及大菩萨天龙八部,闻释迦牟尼佛,称扬赞叹地藏菩萨,大威神力,不可思议,叹未曾有。是时,忉利天,雨无量香华,天衣珠璎,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萨已,一切众会,俱复瞻礼,合掌而退。

楞严经全文

楞严经讲解

楞严经读诵

楞严经开示

楞严经白话文

楞严经百科

《楞严经》原文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1-13 7:42:03

《楞严经》卷一

《楞严经》卷二

《楞严经》卷三

《楞严经》卷四

《楞严经》卷五

《楞严经》卷六

《楞严经》卷七

《楞严经》卷八

《楞严经》卷九

《楞严经》卷十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婆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 ,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 ,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 ,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 ,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 ,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 ,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 ,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 ;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 ,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 ,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 ,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只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 ,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 ,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